陕北窑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的窑洞简介

在很久很久以前,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这些窑洞成为了陕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时期有南巢北穴的说法,北穴在我们陕北体现的特别明显,那最具有代表性肯定是窑洞首当其冲。

窑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窑洞是咋回事。我告诉别人我家住的就是窑洞,外地人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们会认为是在山上直接挖个洞。当然那也可以说是窑洞的前身。现在呢我就像大家简绍一下窑洞,使同志们改变之前对窑洞的陌生感。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这里有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经济、不需太多木材的窑洞,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以前的窑洞就是和外地人脑海中所想的那样,在半山腰挖个洞。在挖的时候选好有利的地形,在挖的时候里面的炕、灶那些都是预留了空间。这是多么的经济呀。再后来人们感觉那种窑洞不太美观,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在窑洞口用石头砌一遍。这种窑洞现在都还有的,现在陕北的窑洞大多都是用石头砌的。我就像大家简绍一下现在的窑洞。

现在的窑洞大多是这种完全是石头砌成的,门面用细凿凿出,

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拱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圆拱形的,加上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它温、湿度适宜,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以减少气喘病、风湿、皮肤病等,还可以大大降低北方寒冷天气采暖的能源。

在窑洞的故乡陕北,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独门独院。各家的院子里窑洞数都是奇数,多数三孔、五孔也有更多的。中间一孔叫主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一孔窑洞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窑洞子,这是窑的主体。二是窑间子,即窑洞口用砖垒砌支撑窑口和挡风雨的一堵墙。在这堵墙上,开有一个门和三个窗子。和门同高在门旁边的窗子叫叫大窗或炕窗;高于门在正中的窗子叫高窗,窑间子顶部开一个孔叫天窗,下面两个窗可以用纸糊或安装玻璃(亦可用窗扇),以挡风寒,天窗却是常开着的,实际是个通气孔。三是生活设施炕和灶。一进门靠窑间子排有大炕,是主人休息或待客的地方,农村有进门上炕之说。炕的另一面砌一个土棱或栏杆,起着防止人和物从炕上掉下的作用。在设厨灶的窑里,锅灶与土炕相连,然后经炕里再将烟囱直通崖背上,这叫穿山烟囱。窑有大小之分,一处庄,主窑最大、最深,两侧窑对称,庄膀子的窑小一些,也常对称。

窑洞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省钱、省料,挖窑洞仅需要一些土坯

和门窗即可。二是技术要求不高,挖窑洞的速度本身要求就慢,所以庄户人家利用农闲和晚上自己干,一年两载慢慢地就修成了。三是冬暖夏凉。窑洞顶部距崖背有三四米厚,冬天挡寒冻不透,夏天又遮阳光晒不上,形成冬暖夏凉的特点。我们曾测试过,在冬季最冷的时候,窑内温度在摄氏十度以上,夏季热的时候窑温不过是十多度。当地人有个经验,再热的天,进入窑洞要加件衣服才不致感冒。四是存放粮食和蔬菜、鲜果不易发霉和受冻。由于有这些特点,农民至今还是很喜欢住窑洞的,也是由于有这些特点,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民用砖包了崖面子、砌了窑洞,使窑洞坚固、崖面子经得起风吹雨淋,省去了过几年又要翻新崖面子的麻烦,也正是这些常住常新的窑洞养育了一代一代黄土地上的人们。

陕北人的祖先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坚实土质,创造了窑洞,告别了穴居,在这窑洞里,又创造了火炕。火炕的诞生,使窑洞有了灵魂,有了生气。这火炕是生命的摇篮,孩子离开母体,第一个接纳他的,就是抽调芦席,倒上一堆干黄土的火炕,就这么简单,这么原始,就这么养育了一代一代......。炕虽小却天地大、恩情重。淳朴的陕北人,即是住在洋楼大厦,身居高官厚禄,谁都不敢说一句和土炕无情无缘。

陕北的火炕象一块磁石,牢牢地团结着一家人。劳动一天,倒卧炕上。伸伸懒腰,或盘腿坐在炕上,闭目养神,顿觉肌肉松驰,疲劳消失。火炕也给人以安宁,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谁生了气,火爆乱跳,只要把他按倒在炕上,盘腿坐下,渐渐就会内平浪静,这就是炕

的力魅力。年代久远的火炕,练就了陕北人盘腿坐炕的硬功夫。一坐几个小时,有个谜语“一人老牛没脖颈,有多没少都驮上”,说的就是炕的力量。阴雨连绵或大雪封门时,不能下地干活,这是坐炕的好机会,妻儿老小圈坐在炕上,一个个腿盘得像树根一样,男人抽旱烟,女人纳鞋底做针线,说些饥寒饱暖的话,小猫上窜下跳也闹个不停。烟抽足了,针线做困了,倒在炕上甜甜地睡它一觉,“炕热三尺火”,不盖被,也暖烘烘的。

炕也是接待客人的“上坐”,以炕代桌,以炕代凳,客人一进门,就请上炕,在炕上谈话,在炕上吃饭,在炕上休息,家家如此,人人如此。

土炕,是用土做成的,为了出烟方便,都是紧挨窑门口盘炕,所以有进门就脱鞋上炕和习俗,犹如今天的楼房进门换鞋。还有做饭时烟通过炕,可加热量,不烧炕也有一定的温度,省柴火。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是陕北人自古以祈盼的“小康”水平。而炕是其中绝不可少的。没有炕,就没有了家。你不要小自看它是那样的古朴简陋,朴实无华。它是很深遂奥秘的,难怪无论是蓝眼睛的西洋人,还是矮个子的东洋人,身临其境,对这窑这炕,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奇迹!是的,你走遍大江南北,再不能找见象陕北这样的窑、这样的炕,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天下第一土坡”。

陕北的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

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