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芹的营养价值及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芹的营养价值及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水芹的营养价值及引种栽培技术,以期为水芹在徐淮地区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芹;营养价值;栽培技术;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s63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07-01
水芹为伞形花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亚洲东部,分布范围较广。我国中南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自生于水田、溪沟及其他阴湿的地方,主要以嫩茎和叶柄作蔬菜食用。水芹色泽翠绿鲜艳,质地细嫩,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芹菜素和挥发油等。传统医学认为水芹味甘、性平,可清热平肝、利大小便、行瘀止带。研究表明,水芹食用器官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黄酮类物质,可刺激胃肠蠕动,防止便秘,还能预防结肠癌、肺癌,降血压,降血糖等。但在徐淮地区至今鲜有栽培,现将水芹的营养价值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营养价值及药理作用
1.1平肝降压
水芹含有抑杀结核杆菌的成分,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结核杆菌逐渐减少或消失,故结核病患者可多吃些水芹。芹菜有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芹菜中含酸性的降压成分,临床上对原发性、妊娠性及更年期高血压均有效,是辅助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首选之品。
1.2镇静安神
从芹菜籽中分离出一种碱性成分,对动物有镇静作用,对人体有
安神作用,有利于稳定情绪,消除烦躁。
1.3利尿
芹菜含有利尿有效成分,可消除体内钠潴留,利尿消肿。临床上以芹菜水煎可治疗乳糜尿。
1.4抗癌防癌与养颜美容
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
生一种木质素(或肠内脂)物质,这类物质是一种抗氧化剂,高浓度
时可抑制肠内细菌产生的致癌物质。它还可以加快粪便在肠内的运转时间,减少致癌物与结肠黏膜的接触,达到预防结肠癌的目的。英国科学家研究证实,食用水芹可抵消烟草中有毒物质对肺脏的损害,吸烟者每天吃60g就可以起到预防肺癌的功效。水芹菜汁有很好的润肤效果,经常使用能有效去除面部皱纹。
1.5 富含铁锌
芹菜含铁量较高,能补充妇女经血的损失,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
佳蔬,食之能避免皮肤苍白、干燥、面色无华,而且可使目光有神,头发黑亮。芹菜含有锌元素,是一种性功能食品,能促进人的性兴奋,西方称之为“夫妻菜”,曾被古希腊的僧侣列为禁食。泰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常吃芹菜能减少男性精子的数量,可能对避孕有所帮助。
1.6促进食欲,保胃祛痰,降低血糖
芹菜的叶、茎含有挥发性物质,别具芳香,能增强人的食欲,并有
健胃祛痰作用。芹菜汁还有降血糖作用。经常吃芹菜,可以中和尿酸及体内的酸性物质,对预防痛风有较好的效果。
2水芹栽培技术
2.1母株选留与管理
每年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选择性状优良、茎杆粗壮、节间短、腋芽多的健壮植株作为母株,栽植于靠近水源的留种田,株行距为35~40cm左右。
母株定植后,留种田要一直保持土壤湿润。当母株开始抽生种茎时,追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母株开始抽生花序时,应及时将花序摘除,以减少营养损耗。以后适当控制水分,促使母株种茎粗壮生长。
2.2种茎收割与催芽
在种植田整地施肥完成前10~15d时,收割母株种茎,并将种茎按茎粗大小,适当分级打捆,堆放于通风阴凉处,上面覆盖3~5cm厚清草或稻草保湿。以后每天早晚各用清水喷淋1次,喷要喷透,以防止种堆发热。7~10d后,有90%以上的腋芽萌发、长出2~3cm的短根时,去除覆盖物,用清水将腐烂的叶片冲洗干净,将种茎剪成8~
10cm长,以备排种使用。
2.3排种育苗与定植
在整好的田块作平畦,宽为1.0~1.2m,选择下午排种,种茎间距
5~6cm,覆土1.5~2.0cm,灌1层浅水,并进一步调整种茎深度,保持种茎最多嫩芽微露,每5~7d灌水1次,保持水分充足。待幼苗5~6
片叶时,原地定苗,株行距均为10cm左右。
2.4田间管理
待定苗1周后,随水带肥,追施尿素75~150kg/hm2,浇水量随植株高度逐渐增加。15d后第2次追肥,追三元复合肥225kg/hm2。以后根据水芹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
2.5病虫害防治
水芹病虫害主要有锈病、蚜虫。锈病可用15%粉锈宁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防治。水芹长至30cm以上时,可采收上市,以后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上市。
3参考文献
[1] 叶元英,黄新芳,柯卫东.水芹栽培技术简介[j].蔬
菜,2008(11):34-35.
[2] 刘荣国,刘裕岭.水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7(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