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笔记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福特纳(Forever. R. S.)著;刘利群译,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 书名原文: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第1章国际传播简介
国际传播的特点
目的性
国际传播既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即传播既可以有意地跨越国界,也可无意地超越国界进行。

频道
国际传播既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有的,公共传播是指大众可以接收到的传播。

传输技术
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信息的传播渠道可以是无线电菠、电线电缆,或者是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

内容形式
国际传播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娱乐、公共事务和由国际广播机构传播的新闻节目;由国际电讯机构如美联社或路透社传送的新闻原始稿;由国际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公司提供的计算机数据和软件;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传送的声讯和电报业务;通过军事频率为诸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样的组织传送的加密信息;以及使馆之间交换的外交信息等。

文化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强国可以通过国际传播系统将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新闻价值、社会道德和政治经济理念)强加给比较落后的国家。

国家间的争议在于有些国家试图保护其自以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或博大精深的)习俗及交流方式,有些国家则认为这些习惯不利于跨文化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交流的权利。

政治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际传播都带有政治色彩。

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也可以隐含有政治色彩,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际传播与政治历史
1835-1932年:国际会议期
该时期是国际传播技术发展的初期:电报(1837年)、海底电缆(1866年)、电话( 1876年)、无线电(1897年)和广播(1907年)纷纷出现。

1933一1969年:政治化和宣传时期
国际传播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以一些国家公开成立国际宣传机关为开端。

1970年至今:多元复杂期
政治化与宣传时期实际上永远不会结束。

但是在第三阶段,新的传播科技的应用和许多脱离欧洲殖民地而独立的新兴国家的出现,使得国际传播的环境更趋复杂。

此期间,经济成为与政治并驾齐驱的对国际传播内容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国际协定的作用
有的国际传播活动都是以各主权国家所签署的协议为基础而展开的。

第2章以理论的角度看地球都市
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
国际传播和社会控制
国内架构和全球架构的比较:要了解社会控制的实践活动首无要了解两种基本架构:国内架
构和国际(或全球)架构。

在一些国家中,政治和经济的精英分子或政府也许试图用下列方法控制社会大众:他们为社会确定目标,建并强力推行行为准则,决定人们生活中该做些什么、可以买些什么等等。

而在国际方面,一些国家或许试图通过影响他国的外交政策、进出口贸易活动、电信和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标准等等来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

信息出自由流通和社会控制:控制传播一直是有效控制社会的方法
社会控制的策略:把持传播工具控制社会,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策略。

如前面所说,运用假信息和宣传会给人们造成混淆,使人们难以认清事实的真相。

有些国家也否认敌对国家所做的报道,或者拒绝证实或否认这些报道,让人们自己去思考。

除了上述使人们迷惑的策略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拒绝所有可以接触到的信息。

避免社会控制:殷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建立在传播媒介之上的所谓的“知识垄断”。

然而,他也指出,距离社会权力中心越远,政府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的能力就越弱。

其结果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入创造出替代性的垄断知识,并最终向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者挑战。

传播理论的中心热点
播理论的中心热点是所传播的讯息(或内涵)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即通过这些讯息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性质。

国际传播理论的象征和意义
国际传播的“效果”
人们并不能凭借以上的观察资料就妄言国际传播的功用甚微。

精英们并不一定只通过直接而有效的宣传对非精英群体实行社会控制,他们甚至根本用不着使用这种宣传工具。

通过对传播技术的垄断、对国际管理规则的主宰或对节日内容的审查,他们对传播体系的控制可能比公然使用宣传手段更加有效。

效果评估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要了解国际传播的效果,必须认识到国际传播巾存在着两个中心方面一首先是人的作用:人使用传播设备,人构成国际传播内容的受众。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是参与、解释和运用信息(讯息)的“终极屏障”。

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人是主动的,尽管许多人由于欠缺经济能力而被排除在国际传播系统之外。

国际传播的系统化分析
系统化分析着重探讨国际传播流通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包括:技术部分(电缆、录音材料、无线电波等),经济部分(贸易问题、关税、税款、投资策略等),政冶和聋理规财部分(国家主权、国际协定的制定、联盟、地理政治平衡),文化部分(国家和民族的描述、文化产品的依赖和支配等),以及赴会控制(宣传、信息流通、传播权等)。

这些部分将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和各国政府、立法和代表机构、公司和受众连接在一起。

单一传播系统与独立传播系统的比较
统研究既要注意到单一系统的每一部分,也要兼顾到独立系统(独立系统有理由被看作是一个子系统)。

单一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用于国际传播的科技
为控制系统,各国在创造、维护和使用系统过程中所依赖的哲学思想(如政治或意识形态)
各国通过开发和使用系统,以及通过介入系统运作所寻求的目标
系统的内容(以及创造的理由)
开发和使用系统所产生的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后果
单一系统与它的各个子系统和各个部分的关系
系统组成部分所针对的受欢以及系统组成部分的用户一一他们对系统其内容的关注和感知系统的某些特征也是任何系统分析都必须加以考虑的,这些特征包括:
系统是过程的结果一一既然这样,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系统是动态的
变化中的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
社会控制和人权
政治主权与传播权的比较
国家操作系统对人民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系统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主宰信息流通的两个基本原则频繁发生冲突。

国家不同,社会控制的重点也不同。

许多国家重点强调决定传播的政治主权的重要性,而另一些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原因要求国际社会承认人民拥有“传播权(right to communicate)寻求信息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社会控制下的政治的经济政策
较大范围的研究还有两个部分必须考虑。

首先,许多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与经济政策,表面上并没有控制信息,实际上对跨国界的信息流通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些政策包括对进口传播产品的限制,对跨国界技术的课税及设置高额关税等。

较大范围的研究所涉及的第二部分是秘密传播,特别是秘密广播问题。

理论透视的文化问题
知识产权
简而言之,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许多大公司可以更有效地支配市场,并获取更多的利润。

由此出现了两种意见的争论:一方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协定视为仅仅是大国和富国长期、持续控制小国和穷国的手段,另一方则以信息“自由流通”为由反驳这种说法。

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
像政治主权一样,文化主权牵涉到抵抗外来影响,发展及保护本国文化的权利和能力。

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关联原则是文化帝国主义争论的基本理论主张。

第3章国际传播中的科技范畴
在考虑传播的技术因素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项传播技术术语:
频带宽度: 它决定了某段时间之内可传送的信息量一一也就是指传输速度。

流动方向:流动的方向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利用度:指人们使用技术的容易程度。

传播特性:短波通讯是国际无线电通讯中最主要的手段,但是,短波信号的质量常常受到以下几项重要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

发射机的位置与电力大小,天线的种类,包括其传送增益,以及电离层的情况。

频率
卫星通信组织
国际卫星的未来:宽频光纤电缆的出现给国际卫星的未来罩上了一层阴影.
结论
应用于国际传播系统的科技仅仅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系统该部分的开发和利用,加剧了系统的复杂化和争议。

各国都认为有必要参与到这个系统之中,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将国内的基本传播设施与国际系统相整合。

由于主要的工业大国基本上控制了技术标准的决策权,同时这些国家也是系统技术的拥有国和制造母国,许多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只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加人国际系统,因为实际上,这个系统并非为了这些穷国的利益而开发,所设计的技术成分也不能满足它们的真正需要。

于是,整合如同一把双刃剑。

有时,它可以引导人们建立其他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有时,它又为外部信息和娱乐经由国内系统进入内部提供了途径。

整合也使国内的信息不平等迸一步加剧(使得信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或向那些无法参与国内传播系统的人提供了访问外部系统的条件,从威胁了中央集中控制基础设施的“知识垄断”。

整合、信息不平等的加剧、其他的获取信息渠道的出现,这一切不仅导致了国内的冲突,还如同催化剂,引发了技术、管理、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国际性分歧。

整合使国内信息不平等进一步加剧。

在许多国家,使用基本通讯业务的机会仅限于城市,因为政府并没有进行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扩充所必需的开支。

技术上的争论也常常导致其他问题上的冲突,如宣传、人权或文化主权.
了解国际传播技术有助于我们认清许多相关问题. 它们显示了传播系统中所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并显示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对人们试图将该系统用于促进国际合作, 建设和平,解决人类其他严重问题时所设置的障碍。

第4章现代国际传播的诞生(1835一1913年)
结论
尽管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展了多种合作,以便促进国际传播的发展,但国际传播系统的扩大也引发了各国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激烈竞争。

各国想方设法垄断国际传播系统的企图十分明显,即使在各国试图解决系统互连、频率协调以及运用新科技解决旧问题时,也处处可见各国的野心。

有些问题的产生在于战争爆发时欧洲各国之间原有的敌意,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有些则是19世纪后半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所造成的。

各帝国千方百计地控制殖民统治权,它们视国际传播为帮助它们实现的的手段,从而反对其用于商业用途的可能性(特别是不在本国之内的商业用途),因为商业用途可能会造成对新传播手段的垄断。

在这段时间里,真正的冲突抗是不应忽略的,国际传播系统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实质性进步也是不应忽略的。

第5章在战后环境中开发新的潜能(19 l4-- 1932年)
结论
早期的控制新闻的斗争,部分地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国际传播系统的扩展,特别是无线电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参战国认识到了传播系统的可控制性。

虽然传播步伐加快了,系统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但各个国家的大部分活动仍被限制在具体的范围内,电缆必须相互连接,无线电报必须编码,殖民或帝国系统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各国都认为,应将传播限制在本国影响的范围之内。

这种想法甚至影响了通讯社的跨国界的活动,导致世界被划分为各个影响范围,并导致追逐民族利益的新闻表达方式.
然而,无线电话打开了国际系统的渠道。

尽管存在着技术上的限制,无线电话还是使个人的跨国、跨洋谈话交流成为可能。

这就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和神话,并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

短波广播电台……正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有些电台处干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其目
标是:(1 )保持与边远地区的联系;(2)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本国的民族文化。

虽然上述目标是合法的,但是第一个目标的原则巳经在欧洲国家之间引起了磨擦,而第二个目标,即如何区分文化和有目的的宣传。

实际上也很难界定。

第6章国际宣传的辉煌期(1933一1945年)
结论
30年代,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强化了国际传播系统,但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瓦解了国际传播系统。

把传播当作一种意识形态的武器,这要求各国既要保护这一系统的物质材料,如电缆、转播站及广播设备,又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传播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尖锐的意识形态导致传播越来越政治化,这就要求许多国家重新思考它们曾经拒绝的东西。

英国开始了外语节目的广播。

美国将所有的私人国际电台纳入政府监管之下,并开展了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国际广播业务。

捷克为了制止德国宣传的侵入,禁止收听国外广播。

有些国家通过对国外广播的干扰来保护本国的节目内容。

在30年代,国际传播系统逐渐变成了潜在的(然后成为实际的)战争工具。

宣传成为每天例行的公事,信息垄断成为军事斗争必不可少的附属品。

私有公司的投资被战争吞没,它们的网络被切断,最后只好将残留的设备运用于战事上。

1939年至1945年间,除了遍布整个欧洲和亚洲的陆、海、空大战外,各国都不忘利用国际传播系统开展攻心战。

各国都反对建立和维持对信息的垄断,并用“实际行动”打破这种垄断。

传播所带来的一切好处都被战争破坏无遗了,传播失去了它原有的辉煌。

战争结束后,战争的最后结局将决定由哪些势力重建国际传播系统。

而这些新势力将延续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继续控制传播系统,并因此取得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

第7章战后新环境:霸权的兴衰(1946—1969年
结论
国际传播系统的发展从初始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都是由世界上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来决定什么是适合的体系。

它们设立了传播网络,制定了使用费用,决定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竞争。

欧洲帝国等强国,特别是英国,依靠发展和利用传播网络来扩大它们的影响。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帝国利用这些网络,成功地将传播通讯运用于政治和经济目的。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勉强放弃了孤立政策,以国际传播系统为武器和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的战争。

全世界大多数人并末从国际传播系统中获益。

这些国际系统只是更有利于帝国政府对广阔的领土及其人民进行集中控制,而不利于他们获得自由。

到60年代末,独立国家的数量已超过1946年的两倍。

70年代是考验独立国家的年代,这与国际传播系统有关。

这些新兴独立国家能否依靠国家的数量和道德力量,令人信服地确立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国际传播系统考虑它们的利益?或者说,它们仍将延续以前殖民时期的做法?人们将拭目以待.
第8章全球都市的边缘与核心(1970一1985年)
关于建立世界信息与通信新秩序的争议
西方国家被指责为企图保护其目前的信息垄断;社会主义国家则被指责为控制信息流通,阻止不同意见,以及继续执行压制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指责为掩盖因计划不周、管理不善和政治后果与腐败而造成的政治后果与经济后果。

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承认信息的政治力量的同时,(通常是自私地)把信息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

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则更愿意把信息当作一种社会财富,应平等自由地分享,尽管它带有一种特有“政治矫正性”。

贸易限制对国际传播系统的影响
各种国际决议“保障”了人们行使言论和信息自由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又与国际系统中所需的技术密不可分。

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国家使用各种手段限制人们获得这些技术,其目的有的是为了阻断人们获取这些技术的渠道,有的则是为了保护有限的硬通货储备,或为了达到国家经济的既定目标.
主权与信息控制
此处所讨论的各种控制信息或绕过控制的方法,都围绕着政治主权的重心即国家合法地行使职权和权力所展开。

衿信息可以加强或削弱国家的主权。

各个政府或者其反对派都承认,这就是它们试图控制社会上的信息的原因.
结论
出现于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各种新的传播技术增加了国际传播系统的复杂性。

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竞争也更为激烈,北半球国家对该系统的控制实质上已从对传统的硬件基地的控制转向对分配和内容的全面控制。

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系统的看法日臻成熟,这也导致国际传播系统更为复杂。

由于它们已有能力衡量出这一系统对自身目标的影响, 因此,它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要求完全平等。

这就引发了对该系统本身和对该系统内在哲学基础两方面的质疑。

由于该系统是历史和强权协议的产物,因而建立时并末考虑到当时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已开始引起关注,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

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一国际系统。

政治宣传\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较量、价格与税收、信息自由流通与控制、保护既得经济利益与知识垄断等等。

同时,新的传播工具和对国际系统资源的新限制也在不断产生。

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复杂情况将继续存在下去,甚至会因为上述变化而加剧。

信息富国和信息贫国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全球大都市虽然法满足所有公民的基本通信需求,但它仍会继续发展下去。

第9章全球都市中混乱的政治与经济(1986年至今)
结论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传播系统的潜能取得了大规模的发展。

“地球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离我们更近。

然而,有几种趋势,尤其是信息丰富与信息贫乏国家之间的差异将继续下去的趋势仍然存在。

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充足的通讯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这个日益复杂和昂贵的体系中公平地分享机会.有些国家几乎是在恳求给它们机会,以便在国际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
尽管人们一再发出这样的呼吁,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仍然拒绝将空中的卫星轨道区或新型通讯服务的频率段留给未来. 它们还不断使用更新的科技,增加对工厂、设备和用于国际通讯服务的传输频道的投资.
与此同时,为发展一个一体化的而非支离破碎的国际传播系统而做的努力却停滞不前。

东西方意识形态的高墙虽然开始崩溃,但南北半球间的经济差距却变得更大。

由Intelsat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卫星网络开始分裂,出现了要求欧洲国家内部私有化和整个国际系统商业化的新压力。

甚至美国用于系统中的各种软件(录音产品、电视节日、电影和数据等等)的主导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企业的威胁。

系统似乎迸入了一个不断重组的阶段。

竞争来自四
面八方,整个国际传播系统的变化之快,令人无法控制。

系统的分裂重组和变化多端本应带来系统内部更多的平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变化依然集中在历史上占支配地位的工业化国家,如欧洲、北美和日本。

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加入到这些国家的行列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成为重要的地区或国际控制中心。

那么,对未来将如何把握呢?如果说历史已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的话,那就是,一个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着的国际体系的离心力会继续扩大富国与贫国之间的差距。

新的科技将继续扩大国际传播的可能性,但却无世界公民提供真正的交流权利。

地球这个大都市是不可能变成一个小村庄的。

第10章国际传播系统的未来
当今国际传播系统是下述历史条件的产物:(1)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获得的科学和技术知识,(2)各国之间的政治动态,(3)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4)各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所承受的约束,(5)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传播是一项基本人权?
传播意义重大,信息就是力量,控制则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世界民众在获得传播手段(包括传输与接收)或信息本身的平等使用权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传播和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接收方式在不断地成倍增长,但对传播技术及其内容进行集中控制的做法也在加强。

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公众传播的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而影响其国家政策。

公共外交可以补充甚至避开政府官方代表之间所展开的传统外交。

它寻求使别国的民众建立或改变对该国行为的看法,或者影响公众对该国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意识形态或人民生活方式所持有的见解.
公共外交的方式
公共外交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出版书籍,发行电视或电影节目,艺术表演团体或戏剧公司组织巡回演出,举办艺术展览,参加贸易博览会,建立学生交流项目,由一国的研究、政治机构或学术机构派入讲学等等。

最明显的一种方式是使用国际无线电或电视广播:各国在这里发生了跨国界的对抗,意识形态在这里互相冲突。

宣传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第二种方式职是丹尼尔-伯斯汀说的制造假事件来吸引媒体的注意与报道。

这些“事件”包括记者招待会,首脑会议、外交部长或经济部长会议,还有一些国际组织的内部会议.
对公共外交的担忧
两个主要问题影响了公共外交的努力。

首无是宣传和干涉一国内政的问题。

国际决议历未都谴责宣传,尤其是那些旨在或可能挑起骚乱的宣传。

此外,根据国际法,任何干涉他国内政的传播都是违法的。

公共外交就其定义来说,旨在影响其他国家的公共舆论. 但是,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国家对某一特定信息或传播策略是否构成干涉或宣传的判断是不同的。

国家之间的对抗几乎不可避免地使人认为对公共外交努力是干涉内政或宣传。

公共外交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超级大国之间关系(后来是美国和独联体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趋势。

国际传播法律和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