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PPT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材内容体系组织的 方式
4、以“工作”为主线 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 在逻辑线索上,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 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 的存储与管理”为线索;在工具处理上,打破 单一工具软件自身的逻辑体系,提取出不同工 具的共同属性,并围绕实际“工作”需要进行 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 性与实际生活活动需求的结合)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 容体系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它逐渐超越了 简单技能的训练,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 面,从而彰显了课程的文化教育意义。 3.1 课程内容体系的宏观指导 3.2 各学段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3.3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
3.1 课程内容体系的宏观 指导
3.1.1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定位 一、技能化倾向的反思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掌握知识技能本身并非教学的最终 目标,仅是教学目标之一。 形式训练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培养能力是为了学生能解 决实际问题。伊尔肖夫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强调:善于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程序是人们有效完成 各种任务与获得条理生活的关键。 情感培养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技能并运用它 去解决问题,然后乐于接受新技术并适应信息化社会 中的生活,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道德规范。
“工作”的含义
4、“工作”作为一个动词必然要指向某类活动的完成和某类问题的解决, 满足某种工作需求,因此,“工作”还具有目的性,例如,通过对“多 媒体信息的集成”让信息表示得更清楚、更丰富、通过对“数据的处理” 发现更深层的信息内容。 5、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必需对行为过程和结果做出反思和评价,以评 量其目的是否达到?程度如何?即“工作”需设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 评价活动,通过反思以改善学习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 此,“工作”还具有反思性,例如,对信息搜索结果进行组内自评和组 间互评。 6、“工作”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所解决的问题是来自 于活生生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场域,能满足学生的某种或某些学习和生活 需要的,因此,“工作”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不是教师臆造的产 物,不是纯粹操作和认知能力的训练。 以“工作”为主线,是介于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和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之间的 课程编写模式
“工作”的含义
一方面,“工作”之间具有层级性。“工作”是有大小之分的,大的“工 作”中有小的“工作”,小的“工作”中甚至包括更小的“工作”,如 针对“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程标准条目,可分解出文字信 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动画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多种 “工作”。当然,“工作”绝对不是可以无穷分解的,其前提是分解后 的部分能具备上述“工作”的六种含义,如下面这个例子就不宜再分了: 案例:合成一首诗配乐,体验音频信息的合成过程(选自《信息技术基 础》) (1)导入背景音乐(“天鹅湖.mp3”):将音频加工软件调整到多音 轨状态,选取第二音轨,并将工作点定位到起点上,在该音轨中呼出快 捷菜单,选取从文件中导入波形文件的命令,将背景音乐首先导入到音 轨中。 (2)导入人声音频(已加工过的《匆匆》朗诵录音):在反复监听背 景音乐的基础上定位黄色悬钮到人声应该开始的位置,在第一音轨的相 应位置导入人声。 (3)修改和调整:仔细监听合成的效果,对工作点进行精确的调整, 使人声和背景音乐在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相一致,并对背景音乐和 人声进行音量等声音参数进行调整,使整体听起来和谐、统一。 (4)保存:导出合成的波形文件,导出的格式是可以调整的,如选择 MP3格式。
二、教材内容体系组织的 方式
2、以软件工具为主线 主张于软件工具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构的主体 思路来编排教材。认为计算机不过是现代社会中的信 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会应用就可 以。(大众化信息技术知识为主) 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 强调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技术, 提高能力。倡导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 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但内容体系不够严谨,学科内容体系的魅力不易 体现。
“工作”的含义
1、“工作”的含义首先是指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的组块,如文本 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动画信息的特点、功能 和结构。这些知识块是作为某类活动运转的动力来源而存在的, 即活动/任务过程是基于这些知识块的,被某类活动过程所共用, 具有共享性,如表格数据的二维关系特征是表格数据的统计处理、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加工所共享的知识基础。 2、通过“工作”的学习最终将指向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某次电子 图书馆信息检索的过程、某次录音的过程。 3、多次执行的活动过程与方法之间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同一 类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比如“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与 方法”、“图书馆图书管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通 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这类任务的一般工作方法,
3.1.1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 本定位
二、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要定位为:“技 术是形,文化是神”。 以技术或技能为基础,关注技术相关的思 想与方法,关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关 注技术应用中的习惯及伦理道德规范。
Leabharlann Baidu
3.1.2 课程内容体系的指 导思想
一、课程内容体系选择的依据 学科知识体系特点: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且不断推进其 大众化进程。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为方便大众使用,具 有人性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而目前信息技术本身 向高端技术领域迅猛发展,成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士所 掌握的精英技术,并且推进大众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 提高。 社会发展需求:掌握大众化信息技术工具,具有适应信 息化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的不同,个学段各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3.1.2 课程内容体系的指 导思想
二、教材内容体系组织的方式 1、以知识点为主线来编排 以知识点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思路。如 1984年的《BASIC语言—电子计算机初步知 识》,1986年的《程序设计》、《应用软 件》、《LOGO语言》等。如在《程序设计》 编写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中心,介绍程序设 计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BASIC语句。而现 在一知识点为主张线来组织内容,往往与活动 过程、任务过程相配合。(专业信息技术知识 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