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有人类就开始有了移民,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将透过历史与现实,考证、分析移民与中国疆域形成和巩固的关系、与中华民族构成的关系、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所在。
从中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和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移民的界定
世界各国对移民的定义有所不同。
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半年以上就可以称为是移民了;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一年或几年,取得了居留权,并不一定改变国籍,即为移民。
在中国则往往是要改变户籍登记才算是移民。
但是现在中国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差异非常大。
比如户籍人口不到200万,实际人口为1000多万。
号称1900多万,但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有2200万到2300万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00多万。
由此说来,根据户籍不能反映人口状况的实际情况。
再比如说有的人在当地已经定居多年并且结婚生子,但是却一直没有户籍,其实他早已经符合移民的标准。
所以,以实际地居留或者定居作为判定移民的标准更有现实意义。
(二)移民的类型
简单地说,可以将移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存型移民。
这种移民在历史上数量最多、最普遍。
他们的目标就是生存,什么时候生存下来了就定居下来。
历史上那些逃荒的、战争中躲避战乱灾难的难民、躲避官府迫害的逃犯、因为当地生态恶化活不下去的等等,他们在原来居住地没办法生存下去,只有迁移,都属此类;另一种是发展型移民。
他们迁移的目标是追求物质或者精神的发展。
比如有的人从农村到城市,并不是在农村活不下去了,而是认为城市发展机会多,因此就移民到城市;再比如说以前年轻人婚姻没有自由,就逃婚出来,这是追求精神上的发展;还有一些是因为科考、做买卖、当官到外地移民的等等。
诸如此类的移民所追求的都是原来居住地所没有的物质或是精神财富。
这种发展型移民尽管数量与前一种比相对较少,但起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的目的比较明确,不像生存型移民那样随遇而安。
事实上这两种移民往往很难区分。
以生存为目标的移民到后来发展成功了,就成为了发展型移民;相反地,那些原本想发展而未能发展起来的移民,只是落到了维持生存的地步,就成为了生存型移民。
(三)移民与文化
今天你到,明天你到,后天你到,这不算是移民,只能算是流动人口。
移民是定居或者以定居为目的流动人口。
流动的人口只有在当地定居了或者是以定居为目的才能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
在文化层面上,你认同跟不认同;想认同跟拒绝认同是有本质区别的。
举个例子,在中国有各种方言,如果你对居住地没有文化归属感,你可以不要听懂、不要学会。
但是如果你对居住地产生了一种文化归属感,你就会主动地去学,去讲。
否则很难融入到要归属的文化圈中。
在迁入地,你也会遇到自己完全认为不好的,想去改变的文化。
因此,如果迁入者自身比较强势,就会实现自己用比较先进的文化改造迁入地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的愿望。
所以移民是文化的载体。
另外,在电视媒体、互联网、3D手机广泛使用的今天,有人说这些媒体难道不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吗?诚然,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新的文化现象一经产生甚至可以在全球同步传播。
但是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人”是最先进的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有效传播载体。
作为文化的受众,只有接触到人,才可能更加主动地去接受。
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移民。
移民与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
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影响很大。
中国今天的领土,主体是从朝开始的,称为中原王朝,以后形成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政权的版图。
朝其实只占今天中国中东部一块,怎么能够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不排除武力扩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是即使是武力扩,要是没有接着进行的移民,没有主体民族在新领土上定居,是绝对没有办法巩固的。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是武力还是和平的,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
(一)朝疆域的形成。
在国灭六国之初,还没有到达岭南,连今天省南部和省也还没到。
长城是从临洮,也就是今岷县一直蜿蜒到辽东,在此围外还是其他人口相对少数的民族。
始皇征服江南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平原,而把当地人迁到更偏僻的皖南等南部山区。
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那里与当地的越人杂居,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移民成家立业。
(二)河西走廊的归属。
朝疆域没有包括河西走廊,但到汉武帝时候开疆拓土,把原来属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占下来。
但匈奴人在北边,羌人在南面,还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汉武帝实施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一次性迁移725000人到河西走廊、今和陕北,并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
这里就变牧为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区,成为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一个走廊。
从此河西走廊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有时发生战乱,河西走廊与中原隔断,孤悬在外面,但是继续保持华夏和汉族文化,战乱过了又会重新联系起来。
(三)契丹与汉族统治的融合。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音)。
在斯拉夫人眼里,他东面有契丹人建立的帝国,于是认为这就是中国。
契丹是中古时期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自北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在唐灭亡的907年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了中国北方。
当时,辽国的疆域是宋王朝的两倍,东临、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北部、白沟河及今北界。
长时间以来,契丹把汉族的广区占为所有,但是最终在迁移与汉化的进程中,它也融合到了中国的版图。
中国的疆域最终成果反映在清朝的领土,这片领土的巩固以及最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完全分割,我们也要感移民。
(四)东北疆域的划定。
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沙皇俄国的侵略。
俄国侵略之所以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政府不太重视边疆建设,也包括没有及时移民。
康熙年间签订的《尼
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双方边界,规定中俄两国的边界是在外兴安岭也就是今天的以北好几百公里,还规定乌第河流域是中俄待议地区。
后来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规定以北为俄国领土,乌里江以东是中俄共管。
再后来,连乌里江以东也被俄罗斯人拿走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清康熙以后,清朝政府继续把关外作为禁地,不许关人迁入。
因为这是满洲人的发祥地,不许汉人迁入。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从《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扩,不断地把军人、罪犯、流放的人送到了西伯利亚,然后又沿而下。
所以当俄国那些殖民者和所谓的探险家沿而下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
但是到后来签订《瑷珲条约》、《中俄条约》的时候,实际上俄罗斯的军人跟平民已经定居以北的大多数地方。
相反地,中国只留下了江东六十四屯,以后连这个地方也没有守住。
后来斯大林又继续大规模移民。
那么,为什么俄国人没有占领东三省其他地方呢?其实他又何尝不想占领!1860年以后,清政府看到了这个危险的处境,国的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提出了相关问题,就是再不移民,中国东三省的领土就守不住了。
所以陆续地开放关的移民到东北。
事实上,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
在清中期之前,因盛京(今)系“龙兴之地”,故清廷对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闯关东”没有形成规模。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廷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于是、直隶()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
就是这样一些贫苦的农民,他们对东北最终归属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何尝不想马上占领东北啊?!但是面对三千万中国移民和移民的后代,日本政府只能搞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与此同时,日本马上制定了“拓国”战略,准备在十年移民五百万到中国东北。
十年以后伪满洲国人口可以达到五千万,其中的日本人口就要占十分之一。
由此,日本政府从道等一些贫穷的地方组织“开拓团”,截止到1945年,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达860多个,实际移民10.6万户,共计31.8万人,侵夺中国土地152.1万公顷。
但是随着日本的惨败,这部分担负着拓国使命的日本人被仓皇撤退的军队抛弃。
中国政府和人民善待了这部分弃民,不但将幸存者遣返,一些无力回家者还被中国人收养。
可以想象如果日本的“拓国”战略得以实施,那么东三省也将会从中国的版图中失去。
但就是靠我们这些移民保下了东三省,东北也壮大了。
所以边疆斗争本质上是移民,如果清朝不是及时把1000多万移民移到东北,俄国跟日本就会像当年瓜分库页岛一样将东北瓜分。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因为没有及时移民而导致的国土丧失与国土危机。
(五)越南的独立。
公元前2世纪,越南的大部分就已经是汉朝的领土了,一直持续到公元14世纪越南才独立。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南地区的中原移民非常少。
南北朝时期,江淮一带一直到江南基本上都有北方的移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今天这一带也都是北方移民了。
宋朝的时候,直到岛都有了中原的移民。
从中原发动的移民浪潮像波浪一样,一浪一浪,但是能够到达越南的就已经不多了。
虽然明朝时期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交趾布政司,但是由于越南当地民族的不断反抗,最后明朝政府只能宣布放弃越南。
(六)朝鲜的独立。
西汉时期,朝鲜北部是汉朝的属地。
当时朝鲜北方讲的话与今天、一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主要都是北方过去的移民。
但是在以后的战乱期间,大量移民死亡,而且当时辽东统治者像鲜卑人在迁移过程中把很多的中原移民带走了,所以中原地区的移民越来越少,当地的民族日益强大起来。
以后尽管唐朝曾经武力征服了朝鲜,并且把朝鲜的大部分居民迁,最远迁到了。
但是当地人还是继续反抗,最终脱离了中国。
(七)外蒙古的独立。
东北解放的同时也解放了。
事实上,在解放以前,已经有无数的人开始了走西口。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走西口”过程中,在地区汉族的移民相当多了,而外蒙古却很少。
因此,“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912年外蒙古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宣布了独立,这是外蒙古第一次独立,后来没有成功。
到了20世纪20年代,联红军借口追查白匪进入外蒙古,在他们的策动下外蒙古第二次独立。
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当时介石妥协于当时形势,为了让斯大林同意出兵消灭在东北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早点结束战争,也为了战后的格局,同意了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外面还有一个叫唐努乌梁海的地方,因为外蒙古独立,中国中央政府跟这个地方就连不在一起了。
另外加上联不断地策划,到了40年代最高维埃宣布,应当地人民强烈要求同意唐努乌梁海参加联。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对于唐努乌梁海没有表过态,唐努乌梁海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
(八)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之所以出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策动并且地方政府少数卖国求荣者造成的。
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宣布独立了。
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中央政府
对于地区来说可谓是鞭长莫及。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麦克马洪又利诱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史称“麦克马洪线”,当时对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
对于这条“麦克马洪线”我们不承认,英国政府也不敢公开承认。
与此同时,英印政府搞的移民就开始了。
就是从那时开始,大批的印度人迁到了这块地方。
所以说,对于一个地方,如果自己本国没有适当的人口,那么这疆域就很难保得住。
有移民,就有国土统一的希望。
(九)的分离与统一。
1885年日本侵略野心暴露之时,时任巡抚铭传力谏从大陆移民到。
短短十年里,清政府在的、,还有大量地招募移民迁往。
尽管后来被日本占领了许多年,但是主要的人口都是大陆移民及移民的后代。
现在搞分裂的一些人也都是当年大陆人的后代。
他们所谓的“文化”、“语”实际上就是闽南文化、闽南语。
这就使得跟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由此可见,一个地方被占领,如果不伴随着有效的移民,那是绝对不能巩固的。
不但中国这样,世界上其他国家亦是如此。
比如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区为什么要独立?一个原因就是科索沃地区主要居住着阿尔巴尼亚人,而不是塞尔维亚人。
回顾中国历史,如果没有历史上的这些移民,我们今天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有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而近代中国能够在帝国主义、殖义妄图占领、瓜分中国的野心面前继续存在下去,能够保持边界,
也要归功于当时的移民。
移民与中华民族构成的关系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
应该承认现在56个民族之间的界限还存在。
但是他们在归属中国,热爱中国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来消除民族隔阂。
这靠什么呢?靠的是民族融合、共同发展。
今天的中华民族可以分成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汉族在迁移中形成。
(一)汉族。
汉族的祖先是华夏诸族,一开始生活在当时中国地理环境最优越的地方——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发达的农业。
在工业化以前,农业比畜牧和游牧稳定,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华夏文化,使汉族在人口数量上、文化水准上、经济实力上比周围人口占有优势。
另外,汉族有个比较好的传统,就是孔子说的往往不是简单地根据血统,而是根据文化来划分民族落后与先进的标准,划分跟汉族的关系。
孔子认为蛮夷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也可以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个观点当然是有局限性的,事实上蛮夷也有比华夏先进的地方。
但在当时来说,这种观点又有着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世界上好多民族往往认为,对于其他的民族而言,只有将其消亡,其他民族根本没有资格接受自己的文化而存在。
而中国从古以来的理念却是:只要其他民族能够接受华夏文化,那么他们也可以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再加上华夏诸族本身又比较先进,就出现了不断地接纳其他民族的情况。
当时中国北方是政治中心而且经常有战乱,所谓逐鹿中原,一有战乱,当地人外逃,空下来一些地方,境外一些游牧民族就迁到这里。
开始迁进来的时候往往有激烈地冲突,但慢慢安定下来以后,外来少数民族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文化不如汉人,于是他们就改变自己。
外来少数民族即便是在军事上征服了北方的汉人,但是文化上最后又会成为被征服者。
如满族,原来是东北的少数民族,后来除保留“萨满教”的信仰,保留其姓氏以外,其他跟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的匈奴、鲜卑以及羌人、狄人、契丹、突厥等凡是迁移到中原的民族,后来事实上都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
中原等北方地区就是这样通过移民把少数民族融合进来的。
南方是另一种模式:当时主要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不断地南迁,南迁的汉人不是地方官就是比较富有的人,用今天话讲就是主流。
他们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文化、技术,影响到周围的蛮夷。
期间有斗争,有冲突。
与此同时,这些蛮夷也学会了种田,学习到了北方的文化。
到一定阶段,当地少数民族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就编个故事,说自己的老祖宗是从北方迁来的,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份。
当然这是民族不平等的产物,但这种情况,远比把少数民族斩尽杀绝要先进得多,文明得多。
这一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主要靠重新编家谱的方式把自己变成北方移民的后代。
比如岛很多姓的都说是唐朝丞相德裕的后代,其实从史料中可知德裕并没有留下后代。
还有姓的都说自己是家将的后代。
百姓这样,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学者在民族压迫之下也这样。
如清朝曾国藩的幕僚,独山的莫氏莫与俦、莫友芝父子俩都是大学者,称自己是江宁莫氏——人迁到的。
解放后经过调查知道他们是南方的布依族,根本不是过去的。
但是在清朝时期,如果他们承认自己是布依族人,曾国藩很可能就看不起他们了,更不会让莫友芝做秘书的;已故的大学方国瑜教授是纳西族人,现在黑龙公园里有他的墓,纳西人以他为光荣,称他为“纳西之子”。
但解放前有人问他是哪里人,他便说是桐城方氏——桐城学派的方氏很了不起,都有大学问。
他如果当时承认自己是纳西族,是“蛮子”,肯定有人瞧不起他。
这种历史持续了两三千年,把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变成了汉族。
就是因为汉族移民到了南方才发生了这个变化。
所以汉族本身也是移民的产物,在北方吸纳其他民族,在南方把其他民族变成汉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第二类是在中国境迁移的少数民族。
(二)藏族。
我们把藏族的祖先叫做唐旄羌,公元六、七世纪时称为“吐蕃”。
“吐蕃”本不是一个民族,是松赞干布把它们统一起来的。
吐蕃统一后向外扩,特别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扩到今省中部,曾经一度到了,甚至到过长安。
向北扩到河西走廊、蒙古边境,然后是整个、还有中亚一部分、西部、西部。
在扩过程中,吐蕃人也大量地迁移到了这些地方。
现在西部有阿坝藏族自治州;、有藏族自治区、自治州,这都是历史上吐蕃人扩的时候从青藏高原迁移过去的。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吐蕃人也把其他民族比如唐朝南诏、中亚的许多人,强制迁移到了藏族地区。
当时吐蕃与唐朝经常打仗,就把俘虏到的一些唐朝百姓、军人送到青藏高原,由此,这些唐朝人也成为了吐蕃人的一部分。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派使者元鼎出使到,在路上看到有一支乐队迎接他,奏的乐曲是《王破阵乐》,这是唐朝流行的音乐。
元鼎仔细一看,演奏的人全是唐朝俘虏,到了后发现许多接待他的人也都是唐朝人。
事实上,这些唐朝人已经融合到了藏族中间。
这样的例子从历史上可以找出很多。
(三)匈奴人。
匈奴人本来生活在沙漠地带,东汉时候开始迁。
迁到北部、。
中原大乱之际,这些外迁来的一些上层人物就出来夺取政权,为了顺利夺权执政佯装说自己本姓“”,就是说大家本是同宗。
在唐朝时期,姓的外迁者做了丞相,其实那是西蒙古的后代。
(四)满族。
明代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东北,到了清朝分布到了各地。
很多省都有满城。
比如有满城,有满城,也有满城。
满城就是以满族八旗为主在居住地形成的。
满族能够分布到全国各地靠的就是移民。
在迁移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
天山里面的关帝庙就是满人带过去的。
清朝的几个皇帝行军打仗时不看兵书,只看《三国演义》。
皇帝如此崇拜,整个清朝就不断加封关羽,于是形成了满族人驻扎到哪儿,关帝庙就建到哪儿的局面。
由于满蒙联姻,在今天的乌兰巴托、蒙古高原上也有了关帝庙。
此外,裕固族、东乡族、女真族、蒙古族、鲜卑人同属此类情况。
第三类是迁入中国,成为中国人,融入中华民族。
(五)回族。
回族在元朝被称为“回回”。
最早指的是蒙古人西征打到中亚、西亚、东欧甚至北非的这些地方,蒙古军队调防时,有的就把当地一些工匠、士兵、奴隶等带了回来。
另外,随着蒙古军队频繁地来往,一些商人、游客也跟着来了。
这些人不是来自一个国家,也不是来自一个民族。
他们讲的话不同,相貌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信仰伊斯兰教,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回族。
所以今天的回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他们在哪里就讲哪里的语言,也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
在进行活动时使用阿拉伯文字。
西方有人称他们为“中国穆斯林”,这其实并不妥当,因为他们并不是纯粹的穆斯林,现在在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
(六)京族。
有京族,越南的祖籍民族是京族。
那么,京族是怎么到中国来的呢?这是中法战争以后中越之间划分边界划过来的。
(七)朝鲜族。
朝鲜族是清末从鸭绿江南部、图们江南部迁移过来的少数民族。
他们起
初在中国边疆开垦,以后逐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承认。
今天延边一带以及的部分朝鲜族就是如此。
由此可见,移民最后造成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各民族之间才建立了密切的相互联系。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多民族的共同体。
所以说没有历史上的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移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一)移民对于国家的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考证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不但要有领土,而且还要有人民。
光有领土,国家是不能巩固的,除非没有任何人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在这一点上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有了领土而没有人去占领的教训。
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行使它的主权都离不开它的国民。
当然,我们在赞扬移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过去许多移民都是被强制迁移过去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采取各种积极政策,而不是通过政治、军事等压力,使移民在边疆得到更好的发展,促使边疆繁荣,巩固我国领土完整。
(二)移民对于促进民族融合、解决民族矛盾有着巨大的作用。
民族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民族融合、相互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特点只要不是被迫去改变,只要他自己选择去改变,都不要紧。
对于民族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各民族也有改变自身的权利。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移民,成功的移民对于民族融合、祖国统一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要真正使移民得到益处:一是要使迁入地比迁出地生活条件、文化氛围好;二是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都必须足够得大。
(三)移民对于城市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约占到整体人口数的70%,发展中国家则只有30%,所以,城市化是我国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
城市化靠什么?靠移民。
完全靠本地农村人口转变成为城市人口,一是数量有限,特别在中西部地方。
另外,如果就地转变,人住进洋房,生活还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观念改变不了。
事实上,一个地方风气的改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都与移民的数量、质量成正比。
一个地方的风气,学风也好,文风也好,民风也好要有比较大的改变,是不能够单单寄希望于本地的。
一定要有外来文化、外来高素质移民的冲击。
中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就是农村流向城市,小城市可能流向大城市,或者是向城市群中间聚集。
东部大城市可能太多了,但西部将来还是要有计划地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使它形成生产能力,形成文化创造能力。
(四)移民有利于文化传播。
移民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载体。
中原华夏人原来喜欢穿宽袍大袖,越是有地位的人越是要掩盖形体。
北方的游牧民族要骑马,要狩猎,服装都是紧身的,行动便捷。
中原人通过移民与游牧民族接触学到了这一点。
再有,以前汉人习惯席地而坐,盘腿坐在席子上,而北方少数民族胡人骑惯了马,平时坐在小凳子上。
因为胡人逐步迁,汉人逐步接受了胡人的习惯,并且制成各种椅子。
农作物的传播可以通过流动人口,比如通过商人,通过海上的贸易将新品种传进来,但是新作物的推广就离不开移民了。
农民最现实,将新作物种子给他,他未必会要。
但看到外来移民种新作物丰收,收入高,他就会主动学。
玉米、红薯、土豆、花生都是外来作物,明朝中期传入中国,到清朝逐渐普及。
这些作物都是随着移民的迁移而得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