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儿童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例儿童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关键词] 小儿癔症;小儿心理障碍;儿童暗示治疗

[摘要] 目的:总结小儿癔症临床特征以便于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总结20例癔症患儿的病史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小儿癔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以运动、感觉障碍或躯体症状为主;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引起,通过心理暗示治疗多能恢复。结论:应重视小儿心理教育,为促进小儿心理发育,家庭、社会、学校应密切合作。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近年有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均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其教育方式或是过分严励,或是过分溺爱,均不恰当,而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孩子们通过电视、电脑等多种媒介过早地接触社会,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诸多方面因素导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儿童癔症的临床表现又与成人有所不同,多以运动、感觉障碍或躯体症状的叙述为主,多表现为转换型癔症。现将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20例儿童转换型癔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0例均符合儿童癔症的诊断标准。男12例,女8例;年龄7~14岁,平均9.2岁;病程1~7 d,平均3 d。

1.2 临床表现

发作性过度换气7例,占35%;表现为胸闷、张口呼吸、四肢有麻木感。痉挛性发作5例,占25%;发作时单肢或四肢抽搐,双目呆滞或紧闭,无口唇咬伤或发干,无大小便失禁。失音1例,占5%;表现为突感胸闷不适,呼吸急促,能张嘴不能发声。胸痛2例,占10%;表现为胸骨后突然疼痛,表情夸张。腹痛3例,占15%;表现为突发腹部疼痛,痛苦面容。两者均无面色苍白或青紫,无大汗淋漓。晕倒2例,占10%;表现为突然晕倒在地,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无任何外伤。

1.3发病原因

受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或与同学发生冲突8例,占4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孩子不会与同学相处,不愿意去学校4例,占20%。父母离异或父母不和,导致家庭纠纷3例,占15%。受惊吓(被

狗追赶)1例,占5%。临近中考成绩不理想4例,占20%。1.4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虽各有不同的症状及主诉,但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的阳性结果。

1.5 治疗

根据患儿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发病的诱因,家庭的情况,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策。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对干预计划进行调整。

1.5.1 加强心理沟通,取得患儿信任。本病例组均为学龄儿童,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医护人员要了解他们,主动接近他们,使患儿信任,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加以心理疏导。

1.5.2 针对病例的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消除其恐惧的心理,增强治愈的信心。

1.5.3 进行暗示治疗,加强心理调节。在与患儿的沟通、谈心、疏导的基础上采用安慰剂治疗,如口服维生素或给予生理盐水2 ml肌注或20 ml缓慢静推。同时配合语言暗示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2 结果

20例中有13例治愈出院,占65%;好转出院6例,占30%,另外1例不显效。有效率为95%。出院后随访8例,占40%,半年内均无再次发作。

3 讨论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性格(hysterias),是指患者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出现多种多样的精神障碍或躯体症状,可分为分离性和躯体形式障碍,以躯体障碍为主者,称为转换型癔症。该症是由于重大的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明显的情绪因素及暗示和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起病急,主要表现有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精神异常等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它可因暗示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癔症患儿几乎都是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的,但某些躯体疾病、疲劳、健康状况不良等因素也易促发本病。就心理因素而言,诸如自尊心受到挫折,人格受到污辱,家庭不和,父母冲突,父母精神异常,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当,及同学之间的冲突,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或不幸的意外遭遇导致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均可导致本病。本文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7~14岁男孩更顽皮,更易受老师、家长训斥有关。这一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癔症多以女性多见。本研究显示,儿童癔症以学龄儿童

多发,因该年龄组儿童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气质,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行为反应也各异,在情感上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情感调节能力弱,应变能力低,心理稳定性差,认性、固执、偏执、敏感、善效仿、爱引人注意。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分严厉、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自卑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受不了挫折和委屈。当出现精神应激时易引发癔症发作而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诊断该病首先需要通过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及相关的试验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绝不能草率做出心理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上应强调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针对不同患儿制定出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并配合适当的药物或暗示。因此家长的配合和理解至关重要。对患儿的家长及亲属进行健康教育;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着手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全的人格并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多与同学接触并培养广泛的阅读习惯。当前独生子女有其特有的优越方面,也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常易引发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减少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使其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慧琴.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13.

[2]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0-272.

[3]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