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
会治理格局
1、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一种模式,从一般结构形态来看,有时需要关注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共同体,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共同体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一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和共同体治理。无论是城镇、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庄,等等,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管;二是每一社会共同体“公共物品”的具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均由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协商民主方式产生,其一切管理行为遵循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三是共同体“公共物品”运作产生的所有利益,均为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构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果能够按照具有这三个特征和要素的模式运作,就有利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从总体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结果,也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种利益和问题反映出来,
将各种智慧、资金和资源集合起来,将各种事情有计划、按步骤地切实推行,并且能够让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各种利益。
社会治理,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等。引入共建共治的理念,为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指引。引入共享的理念,为推进社会治理的正统性或者正当性提供了支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格局的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有赖于其成员的广泛参与,意味着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状态,在这种治理格局之中,“共建共治”确立主体资格,“共享”则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3、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四方面做一些基层、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培植和发展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治和公共治理的能力;二是健全完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软法”性质的社会规范,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之与国家法律法规一道,有效调整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三是加强和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社会治理设施的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使之服务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培养社会治理的专门化人才。为此,除应在大专院校设置培养专门社会治理
后备人才的相应专业外,还应依托社会举办各种社会治理在职人员培训班,提高社会治理在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技能。
4、社会治理是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提供保障。社会化,要求广泛覆盖性,包括参与建设、治理和共享;智能化,意味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的普遍适用;专业化,要求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运行。所有这些,都需要法治化来作为保障。只有依靠法治,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各类社会治理问题,充分引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关键节点的程序,追求正当程序价值,坚持说明理由原则,才能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并确保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5、共建共治共享,突出的是“共”,即共同;而前提是每个公民的自立自强自爱。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推进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发挥作用,从而确保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康可持续发展。
6、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形成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正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