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

——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

李竹颖,邹会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保持城镇化数量与质量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于山地欠发达区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巴中市这一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欠发达城市为例,针对其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形成缘由,重点探索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扭转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以期为推进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异地城镇化

1 概念解析

1.1传统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单一地追求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的转变,忽略了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主要体现为“粗放型工业推动下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城乡关系愈发不协调”等[1],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1.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更重视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强调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前提下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健康、合理的发展速度及因地制宜的多元发展路径,是一种内涵式的发展模式。

2 山地城市城镇化问题剖析与形成缘由

2.1 问题剖析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经济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地域平衡被打破,较发达地区的“拉力”与欠发达地区的“推力”共同促使一定规模的人口从一个地域流向另一地域[1],[3]。

在此过程中,山地城市由于地形、交通条件等制约因素往往成了一定区域内的欠发达地区,从而成了该区域的人口流出地,其城镇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和回流进城(镇)。以巴中市为例,巴中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领先于工业化,但巴中的城镇化并不是靠自身的工业化来驱动的。与诸多欠发达的山地城市相同,巴中市绝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去往其他城市工作一定年限后,一部分留在当地,一部分回到家乡并进城地镇,仅有一小部分的劳动力回乡务农。由此可见,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和回流进城(镇)是山地城市城镇化的两大主要方式。但这一城镇化路径往往与以下问题相伴相生:

2.1.1 减缓本地工业化进程

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输送到较发达地区,促进了较发达地区产业的聚集与发展,使其拥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撑,加快了较发达地区的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技术、资金、环境、观念的落后,工业化进程滞后且缓慢,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愈发明显。

2.1.2 空巢现象突出引发土地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了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对于土地资源本就稀缺的山地城市而言,空巢现象的突出将引发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无论是在务工所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会在当地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在非节假期间,农村大部分仅有老人及小孩留守的住房都存在闲置的情况。

2.1.3 身份受质疑

外出务工农民由于户籍等问题,并未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多数农民在大城市中扮演着最底层的角色,尤其在住房、医疗保障、子女进城上学等问题上无法得到妥善安排,其生活方式的转变未进入城镇化行列,仅仅体现在地域空间的转移。由于家庭氛围的缺失以及缺乏子女的看管和照顾,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精神生活单调、医疗及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等现象;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生理以及道德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2.2 形成缘由

产生以上现象与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2.2.1 产业支撑不足,城市吸纳能力有限

山地城市由于丧失发展先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缺乏规模化产业支撑,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财政收入不足带来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导致山地城市的

人口吸纳能力不足,辐射力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劳动力的个人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山地城市逐步沦为人口流出地,本地城镇化进程缓慢。

2.2.2 劳动力过剩,城镇发展用地不足

产业支撑与城镇吸纳能力的不足,导致山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城市地区由于地形的限制,扩展空间有限,发展用地相对缺乏,无法承载农村人口的转移,更是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从而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到沿海地区寻求就业机会及优越的生活环境。

3 山地城市城镇化案例借鉴

3.1 重庆市

重庆针对自身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山地城市特点,通过对市场要素的改革,把城市生产要素与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融为一体,进行现代化开发,并利用大城市的引擎效应,带动农村地区发展。至2012年,重庆市工业化水平达到49.44%,城镇化率已达到56.98%,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重庆市通过发挥都市圈的辐射聚集作用及次级经济中心的传递作用,以小城市经济发展为落脚点,以乡镇工业发展为核心,带动大农村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有效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3.1.1 延长产业链,建立城乡分工协作体系

重庆市通过延长产业链与城乡合理分工协作,形成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将农村与城市由依附型发展关系转变为联系型发展关系。城市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中心,农村则全面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中心,提升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城市通过提供经济及技术的支撑拉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地区则依靠资源及人力支持城市建设。

3.1.2 突出中心,合理安排发展时序

在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重庆市选择优先做大做强主城区,发挥其极核效应,增强自身辐射带动能力;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注重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融入城乡产业链条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撑。

3.1.3 完善配套与就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重庆市以完善的城市公共配套体系和大量的城市就业机会为主要吸引物,增强城市吸引力与凝聚力,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最大化地实现就近城镇化。

3.2 铁佛镇

铁佛镇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南部低山区,距通江县城约30公里、平昌县城约40公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