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讲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助学院校: 自考助学专业: 姓名: 自考助学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O 年月日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目录
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
1.1 井田地质特征 (1)
1.1.1地层 (1)
1.1.2 构造 (2)
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3)
1.2.1 井田境界 (3)
1.2.2 井田储量 (4)
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 (4)
1.2.4 矿井设计储量 (5)
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6)
1.3 矿井年储量及服务年限 (8)
1.3.1矿井工业制度 (8)
1.3.2矿井服务年限 (8)
2 井田开拓 (10)
2.1 井田内划分 (10)
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10)
2.3方案经济比较 (11)
确定方案 (14)
3 采煤方法 (16)
3.1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 (16)
3.2 采区巷道布置 (17)
3.2.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7)
3.2.2煤柱尺寸 (17)
3.2.3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7)
3.2.4回采巷道的布置 (17)
3.2.5联络巷的布置 (17)
3.2.6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 (18)
3.2.7采区硐室 (19)
3.2.8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19)
3.3 回采工艺 (21)
3.1.1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21)
3.2.2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2)
参考文献 (25)
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1 井田地质特征
平顶山煤田处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延部位,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西翼反射弧顶部,为纬向构造与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由于二者的共同影响,使得整个煤田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复式褶皱(李口向斜、灵武向斜、郭庄背斜、牛庄向斜、诸葛庙背斜等)和大断层(白石沟逆断层、锅底山正断层、山庄逆断层等),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追溯区域地质历史,平顶山煤田曾受到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六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C-P煤系沉积以后,燕山运动最为重要,使区内中生代及其以前地层(包括前震旦纪)卷入了这次运动,形成了北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并拌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喜山运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差异升降运动,并使先期断裂再次活动,形成了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
井田地表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依据钻探工程揭露地层从老到
新依次有: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四系。
1.1.1地层
本井田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四系。
寒武系崮山组系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厚度大于68m,为灰色厚~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石炭系本溪组上界为太原组L7灰岩底面,•下界为崮山组白云质灰岩的顶面,厚度平均为 5.6m,•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和深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
石炭系太原组上界为L1灰岩的顶面,•或为山西组底部砂质泥岩的底面,下界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的顶面,或L7灰岩的底面,厚度为53~86m,平均62.5m,•由深色生物碎屑灰岩、燧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组成,间夹菱镁质泥岩薄层,庚组煤位于本组下部灰岩的上部。
二叠系山西组上界为下石盒子组砂锅窑砂岩底面,下界为太原组顶部灰岩顶面,厚87~114m,平均为105.3m,由浅灰绿、深灰色中~细粒砂岩、泥岩和煤组成。含煤2~5层,为己组煤。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上界为田家沟砂岩的底面,下界至砂锅窑砂岩的底
面,厚度284~311m,平均304.4m,•由灰黄色、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所组成。依据岩性和含煤性,自下而上分为戊组煤、丁组煤和丙组煤。
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上界至平顶山砂岩底面,下界至田家沟砂岩顶面,厚294~331m,平均314.5m。•主要由灰白色、灰黄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劣质煤层组成。自下而上分为乙组煤和甲组煤。
二叠系石千峰组在井田内出露不全,厚度0~255m,平均137.8m。主要由平顶山砂岩等组成。
第四系厚0~33m,平均为11.93m。主要为黄土沙砾滚石(平顶山砂岩和石千峰组砂岩)之山坡残积物分布于低洼处,厚度不大,表土平均2m厚。
1.1.2 构造
受区域构造的控制,特别是李口向斜及锅底山正断层的影响井田构造总体上为一北北东向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00°,倾向10°,倾角6•°~18°。在此单斜构造之上发育有一条大中型断层和少量小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
(一)褶曲
井田内的褶曲构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断层面附近的拖曳小褶皱及挤压揉皱现象,它是断层的伴生褶曲,不具独立的构造意义,因此,将其放在断层构造中论述;另一种是宽缓的小褶皱,规模较小,它对巷道的布置和岩层产状及矿井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井田内褶皱主要为晋沟向斜,该向斜在井田内的南东部较为明显,向北西方向在39-18孔北约150m处消失,延伸长度2000m左右,它对井田内各煤层的产状,巷道布置均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甚为开阔,故伴生构造少见,对煤层厚度影响也不明显,仅局部对生产影响较大。
井田内背斜不发育,揭露较少,控制程度较差。
(二)、断层
井田范围内的大中型断层共有二条(见主断层一览表1-1),其主要特征如下:
F1锅底山正断层
该断层走向N25°~50°W,倾向南西,倾角60°~70°,落差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