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申报机制存在缺陷、课程评审脱离实际、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性等。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改革申报机制,实行一站式申报;改革评审模式,走出评审的误区;加强课程维护,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互相重叠,突显申报机制缺陷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的设置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育部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其他各级精品课程均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可见,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区别。三者的区别仅限于:1)对申报者的职称要求不同。申报国家级精品课,对负责人的要求是有教授职称;申报省级精品课,对负责人的要求是有副教授职称;申报校级精品课,对负责人的要求是有讲师职称。2)申报的级别不一样。3)经费拨付的主体不同。4)“含金量”不一样。无论属于哪一级的精品课程,相关专业教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授课对象等都没有区别。对于同一门课程,在现存制度下最多可实行三级申报,如果同时申报成功,可以分别获取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互相重叠的现象,突显了申报机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

2.精品课程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网上评审方式导致精品课评审脱离实际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采取网上评审的方式,这就使申报材料成为申请精品课程的关键因素。精品课程的申报材料注重的是课程负责人、相关教师、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规划等情况的单方面陈述。其中,对于课程建设规划的要求最为严格,如果课程规划缺少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该精品课程的申报不会成功。由于纸质的申报材料无法真实地体现该课程任课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的具体情况,导致有的教授身兼数职,什么课程都做,但其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参与课程的讲授。有的学校还采取拉郎配的做法,临时借调与课程有关的教授级人物来获取课题的申报资格。网上评审一般只能对表面现象从视觉的角度加以评定,无法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进行审核。对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要求、网站建设等一些显性信息,可以通过纸质材料一目了然。但对于教学方法、教师的具体授课情况、学生的反映、社会的反响等隐性信息,是无法通过纸质材料或者网评知悉的。

(2)评审的问责机制缺失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求相关的教师、主持人及评审专家都应端正态度, 而不是为了利益参与课程建设和评估。目前,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国家教育部,都没有对精品课程的申报、审批的责任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参与精品课程评审的专家资格的认定、专家的职责范围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申报、审批的过程中存在着权利寻租和任人唯亲的现象。

3.精品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性,使其具有长期的示范作用。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给人的感觉是昙花一现,当课程的相关负责人发生变更之后,精品课程便不再成为“精品”,而成为各级单位炫耀的资本,课程最后的命运是沦为摆设。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放是“面向过程”的经费发放方式,精品课程建设者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课程建设者想尽一切办法迎合精品课程终期评审的要求,申报材料不仅内容丰富,外观设计也非常漂亮,目的是能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以便顺利通过评审,致使前期的建设费用占据过半,课程结题后相关的经费捉襟见肘,没有预留精品课程的后续跟进所需的资金。其结果就是精品课程成为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爬山石,课程建设者既不考虑课程建设的实质内涵,也不考虑相关任课教师的感受;既不顾及学生的获益情况,也不顾及申请时信誓旦旦要达到的目的,更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果就是当课程结题验收后,精品课建设者怀抱满钵收益“功成隐退”。

二、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改革课程申报机制和管理体制

(1)改革申报机制,实行一站式申报

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申报应首先从校级开始。因为,学校相关部门是最了解课程体系的。而且,只需一次申报即可,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申报机制。课程建设申请提出后,学校应组织专家严格按照精品课程要求给予评定。课程结题后,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课题实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精品课,严令课题负责人进行整改。对于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作为课题负责人的资格,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课程负责人,也不能参与任何课程建设;其他教师在两到三年内也不能承担精品课程任务。对于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精品课程,由学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授予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类推,经省级考核优秀的精品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授予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这样,

一门精品课程,通过一站式申报,可以省却很多申报程序,使申报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中。

(2)加强事后监管,注重绩效考核

精品课程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应看其是否实现了申报初期提出的课程建设目标,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可以独立学习,不断进步。其次,看其是否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模式。第三,看该课程能否得到其他高校的认可,能否使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的师生从中受益。实施申报体制改革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只需对课程进行事后监管,而不再需要对相关课题进行重复审核。这就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从只注重申报转向既注重申报又注重绩效考核上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从“指导—申请—评审”向“指导—监管—考核”转变,并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的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对优秀的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并在财政方面给予后续支持。

(3)注重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

如前所述,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既然是示范,就应当精而少。笔者认为,一个专业在一定区域内应该只有一个精品课程。一旦成为精品课程,其他院校可以加以借鉴,在相关示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维护,相关部门要划拨相应的经费,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把大家的心思集中到如何维护、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上去。

2.改变传统的评审模式,走出精品课程评审的误区

加强对精品课程申报的评估和考查,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套用评审指标进行打分,应严格考证相关的佐证材料,不断地探究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审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