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法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法刍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此观之,语文课要上得活,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下面笔者就平时教学中的几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谈一点浅见。

一、导语的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

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设计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

我在执教《孔乙己》时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

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悬念的运用

悬念有两解,一是挂念;二是欣赏戏曲、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作者会设置许多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热切关注后事如何;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讲的:文章一开始写道: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抓住“永不变更”撒下第一重迷雾:“父亲为什么‘永不变更’地说这句话呢?”学生读下文时,恍然大悟,

原来于勒发了财,想给哥哥一点补偿,父亲急盼于勒归来。针对父亲盼望于勒归来之迫切我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父亲急盼的于勒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归纳后得知于勒以前是个败家子,后来被人打发到美洲发了财。又抓住船上巧遇情节,撒下第三重迷雾:“看到一个长得酷似于勒的老水手时,父母的反映如何?”学生通过分析见到的是父母那张六亲不认的嘴脸。“态度的不断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最后一重迷雾拨开,学生恍然大悟:金钱在他们的亲情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幽默的教学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名词,有其共性:那就是可笑性。但这种笑绝不是庸俗的说笑,也不是为笑而笑,而是一种有趣的、能打开人们智慧之门的笑。教师的幽默教学,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比如在讲课中穿插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笑话,就会使课堂教学横生几多妙趣。

在讲到《核舟记》中的苏轼与佛印两个人物时,考虑到文言文的枯燥以及下午的课有些昏昏沉沉,而他们俩都是才华横逸,有很多趣闻逸事广在民间流传。因此,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东坡正修养静坐,见好友高僧佛印来访,便笑道:“近日参悟,颇有

心得。你看我现在修行的境界如何啊?”佛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答道:“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乃一尊佛也。”东坡听了得意非凡。这时佛印又道:“大居士看我怎样?”东坡一听心下暗喜,数次被他捉弄,这次机会可来了。便缓缓答道:“我看——,你是——,你是一——堆——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但笑不语,临行时却留下一幅字。见了苏小妹,东坡谈及此事乐不可支。小妹听后若有所思,待看到佛印那幅“心中有佛”四个字时,便笑道:“兄长,这次你又上当了!”“啊?!”“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佛印是粪,那是说你心中有粪啊!”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四、讨论的组织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究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使得课堂上的交流,由过去单向的师生互动转变为多向的“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地得到了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通过交流,实现了课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爱莲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清楚,缺乏学习激情。我借助课堂讨论来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弄懂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先独

立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独爱莲”?(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文中仅仅是在写“莲”这种植物吗?你想到了什么?(3)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衬托)再独立做笔记,写出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带着自己的笔记去小组交流。小组内人人发言,取长补短,由组长组织讨论并归纳总结本组的意见,形成小组书面发言材料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解决交流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

最优化的课堂讨论方式,使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发展,大胆想象的自由空间;成为他们畅所欲言,施展才能的最佳舞台;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受学生欢迎的理想课堂。

五、课堂的延伸

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会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给课堂教学引进新鲜的“活水”。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习的空间,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从而也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在学习完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拓展延伸(谈论亲情)。这篇精美的小散文,用平凡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可是,这份爱是永恒的。只要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