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5、《列传》七十篇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

《史记》由“本纪”、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

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

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书: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而别名“世家”。

列传: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包括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但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

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五、《史记》精彩观点----

司马迁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的经济观:经济决定国力;工农商虞并重;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民主性:向往理想政治;歌颂下层人物优良品质;赞同“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批判性:坚持文化理想和史官精神,批判冷酷自私的统治集团和不合理的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