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评比论文(09)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武汉市二七、民族中学理综组林明华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经典案例,培养实施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探究能力起点能力生成性问题

正文:

一: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新课程的四个转变:

1.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

2.教学设计的转变:从单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

3.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讲授,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等多样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的转变:从抓局部细节、重知识,到整体核心、重方法、能力、素质的转变。

其中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也承认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在听课、实验、作业等一切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实验过程提出问题时,教师通常立即解答,把结果呈现给学生。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

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大胆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两个真实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Na2O2与H2O反应”实验探究

(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钠的重要化合物中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通过向盛Na2O2粉末的试管中滴加水,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木条复燃,表明生成了O2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振荡后褪为无色!

于是我设问:变红表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生成了NaOH

总结:有化学方程式:2 Na2O2 + 2 H2O = 4 NaOH + O2↑

似乎,教学可以到此为止了,但迅速有学生质疑:“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先变红是因为生成了NaOH,而后褪为无色是为什么呢?”

于是有学生从课本上看到了“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回答:是因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性。

迅速有学生反驳:褪为无色时Na2O2已经与水反应完全了,试液中没有Na2O2,褪色不应是Na2O2漂白的原因!

(2):教师指导探究:(我十分兴奋,我没有料到学生会这么活跃,善于思考、质疑,于是我赞赏的同时)再设疑:“非常好!可能是生成了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呢?猜测一下!”并指导学生从Na2O2中O22-与H2O2中的过氧根类似,再从质量守衡(原子守衡),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角度分析可能是什么物质。迅速有学生回答:H2O2 !

“很好!”我进一步乘胜追击:“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生成了H2O2呢?”并指导学生从初中《科学》课本中学到关于H2O2的反应:2 H2O2 MnO2 2 H2O +O2↑得到启发。再通过

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验证,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实验表明Na2O2与H2O反应的确生成了H2O2!

(3):学生总结:

①Na2O2与H2O反应应存在两个反应:

2 Na2O2 + 2 H2O = 4 NaOH + O2↑Na2O2 + 2 H2O = 2 NaOH + H2 O2

②反应因生成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因为生成了NaOH使无色酚酞先变红;又因生成了H2O2,具有漂白性而使试液褪色!

(4)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没有回避课堂生成性问题,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成功、成就感,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指导、探究。本节课让我从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和喜悦感!

案例二:关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新课标安排1课时完成,前边有概念“物质的量浓度”及其公式的理解、应用,后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探究实验。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应用就够困难的了,1节课更难完成理论(物质的量浓度)和实验探究两部分的教学,因此我将该课时内容安排为2课时完成。现就第2课时教学设计安排如下。

(2)探究活动核心驱动性问题:本节课以要求学生以实验员身份配制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为情景线导入,要求学生以配制100mL1.00mol/LNaCl为问题线,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较顺利完成,教学方法设计为实验探究较合适。(3)教学方法的转变:过去可能通过教师直接讲授法,告诉学生容量瓶如何使用,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实验步骤怎样,每一步实验操作怎么进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经过非常详细的讲解后,再让学生照实验步骤一步步做下去,这实际是在要求学生机械地“照方抓药”,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现在,要通过学生自己设想、比较,亲身体验,达到真正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即使对部分学生实验方案不是最好的,或者是失败的,对他们而言,对他们而言体验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4)教师指导:纠正学生错误操作,收集学生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如: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将烧杯中的溶液转入容量瓶后,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等。形成对实验的误差分析的真实材料。

(5)教学反思:本节课既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同时又通过教师的指导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收获成功!教学效果非常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