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教育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掌握该阶段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概述颜之推家庭教 育的思想;了解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公元220至589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该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上说来是官 学时兴时废,教育的延续主要通过私学进行,但该时期的学校 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教育思 想领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玄学盛行,佛道广泛流传, 儒家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学术界称为“继汉开唐 ”的时代。
(2)设立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集雅馆和士林馆 讲授五经国子学和律学,招收贵族子弟。这种学校类型的多样 化打破了儒学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后来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南朝专科学校的发展特点:处于初级阶段,很不完善;
原因:开办时间短,无固定的体制;专科学校由国家职能部门 主办,教育对象多是在职官吏;集研究与教学为一体;地位远 低于儒学教育。
(2)北朝也设立了一些专门学校,其中既有人文学科,也有 自然学科。北朝注重州郡立学,地方官学比较发达。北魏颁布 了第一个学制令,详细规定了大郡、次郡、中郡、小郡的学校 规模以及学官与生员的资格。
2019/8/25
8
总之,北朝时期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 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北朝佛教和 道教盛行,但始终未能超过儒学。北朝人只注重佛 教的形式如庙宇佛塔的建筑和宗教修行,而不重佛 理的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佛学对儒学的影响不大。 北朝经学继承了汉学(尤其是古文经学如《左传》、 《尚书》、《周易》)的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 重名物考证。
2019/8/25
1
一、三国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官学基本上承袭汉制,兴修太 学,重视儒家学术,传授儒家经典,制定“五经课试法”, 完善了太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的完善,加强了对学生的管 理)。
“五经课试法”的基本程序是:
魏初刘劭参照东汉左雄的考课法,设计了一套“五经 课试法”。
2019/8/25
2
“五经课试法” 既规定了太学的学习内容,也建立
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和选士制度,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 试相结合,使太学的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 的管理框架出现端倪,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 用。
这一时期官学的变化是: (1)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主导地位; (2)曹魏时期公元227年首创律学,打破了经学独霸 官学的局面; (3)西晋时增设国子学。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 设,满足其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间的界限。(双轨)
• 教育的内容: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 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 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 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 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2019/8/25
16
•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 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 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 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 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 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 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刚入太学的预备生学满两年,并经考试能通一经者成为 正式生,未通者被遣送回家;学满两年经考试能通二经者可 成为文学掌故,未通者经补考也可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 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可成为太子舍人,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 者也可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能通四经者可成为 郎中,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 能通五经者可量才录用,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录用。
2019/8/25
15
• 教育的作用
•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 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 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 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教育的目的:实用人才。“行道利世”。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 “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 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 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按出身门第品评等第,中正官的品评直接决 定士人官职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基本上为士族地主阶级所 操纵,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结果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加强中央选举大权和调动不同出身人们的积极性 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新探索。 “综核名实”,打破了终身制,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 职守,廉洁奉公。
• 门阀: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2019/8/25
5
二、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南北朝时期的官学也处于时兴时废状态。南朝前期的学 校教育:
(1)公元438年魏文帝建立了专门研究儒家经学的儒学馆、 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 的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这是 学制体系上的一次变革。
“九品中正制”, 一种选士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地方上有声望 的人或“著性世族”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作为授官的依据,然后按品授官(前三品称为上品,四品以下 为下品,下品不能升入上品)。
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五)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2)470年宋明帝设立了集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总 明观,也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教学,每 科设学士10人,另有其他吏员数人。
2019/8/25
6
南朝后期的学校教育之建树:
(1)公元505年设五馆,置五经博士,招生不限门第和名额, 只问学业程度,允许学生自由听讲,由国家提供膳宿等费用, 最后根据射策通经情况委以官职。
2019/8/
12
但是在实行中也暴露了诸多弊端,如选举用 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按门 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败, 阻塞贤良。种种因素使得“九品中正制”流弊百出, 招致了广泛的社会批评。到魏晋南北朝后期,随着 士族大地主的势力减弱,以及社会批评的越来越激 烈, “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废除,一种新的选士 制度(科举制)便应运而生。
2019/8/25
17
学习态度
• 虚心务实: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博习广见:“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 勤勉惜时: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
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 弃”。 • 相互切磋
2019/8/25
18
论家庭教育
(一)提倡尽早教育:早教,慎教
2019/8/25
10
2019/8/25
九品中正制
11
曹操“唯才是举”,在各州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专门负责 选拔人才,查考士庶人物,将人物分为九品。220年建安25年, 吏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了九品中正官人法,明令推广。
具体程序:品第人物——“行状”和察"品",中正官直接或 派人查访本地士人;按品授官,有关材料逐级上报,吏部存档; 清定品级,吏部三年一清定。
• 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 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 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 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 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 态度有所不同。
2019/8/25
19
(二)提倡严格教育
严慈相济,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 肃庄重,有一定威信。藤条加棍棒;“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 孝矣。”
(三)父母应以身作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 也。”
(四)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认为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 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 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之时,就该加意“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如 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 然。”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 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 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019/8/25
9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动乱,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 乡,亭,里等地方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汉朝以来的“乡举 里选”为主的察举制事实上很难完全实行。此时,豪强地主垄 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士族集团,这一特权集团要控 制做官的权力,士族有门阀高低的不同,怎样按照门阀的高低 来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改革选士制度。
2019/8/25
13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 江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 有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 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 从事学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 颇有见识的大学问家。
南朝的私学和家庭教育:办学者成分复杂;内容多样化;家学 发展(颜氏家训);童蒙读物《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撰)
2019/8/25
7
北朝的中央官学承袭旧制设立了太学和国子学,然而在学 制上也有一些创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北魏首创中书学、 皇宗学、四门学;北齐首创国子寺,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北周 首创为政府官员开设的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学习经史的夜校以 及专门从事文学教育的麟趾学、小学性质的露门学(或称虎门 学)。
2019/8/25
14
• 颜之推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 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 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 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 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 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 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自叹为“三为亡国之人”。传 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集灵记》等。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 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 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 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 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 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总的说来,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 峰期后的一个低谷。
2019/8/25
3
魏晋时期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在地主阶 级内部有士族和庶族之别,并由前者把持朝政大 权。
在教育上,两晋时期除了继续兴办传统的太 学之外,于公元276年西晋时期创办了一所旨在 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国子学具有明显的等级 性,只有士族子弟(官品第五以上)才能入学。 由于两晋官学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造成 官学荒废。
2019/8/25
4
•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 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 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 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 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 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 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 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 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 北朝后期。
公元220至589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该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上说来是官 学时兴时废,教育的延续主要通过私学进行,但该时期的学校 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教育思 想领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玄学盛行,佛道广泛流传, 儒家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学术界称为“继汉开唐 ”的时代。
(2)设立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集雅馆和士林馆 讲授五经国子学和律学,招收贵族子弟。这种学校类型的多样 化打破了儒学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后来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南朝专科学校的发展特点:处于初级阶段,很不完善;
原因:开办时间短,无固定的体制;专科学校由国家职能部门 主办,教育对象多是在职官吏;集研究与教学为一体;地位远 低于儒学教育。
(2)北朝也设立了一些专门学校,其中既有人文学科,也有 自然学科。北朝注重州郡立学,地方官学比较发达。北魏颁布 了第一个学制令,详细规定了大郡、次郡、中郡、小郡的学校 规模以及学官与生员的资格。
2019/8/25
8
总之,北朝时期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 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北朝佛教和 道教盛行,但始终未能超过儒学。北朝人只注重佛 教的形式如庙宇佛塔的建筑和宗教修行,而不重佛 理的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佛学对儒学的影响不大。 北朝经学继承了汉学(尤其是古文经学如《左传》、 《尚书》、《周易》)的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 重名物考证。
2019/8/25
1
一、三国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官学基本上承袭汉制,兴修太 学,重视儒家学术,传授儒家经典,制定“五经课试法”, 完善了太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的完善,加强了对学生的管 理)。
“五经课试法”的基本程序是:
魏初刘劭参照东汉左雄的考课法,设计了一套“五经 课试法”。
2019/8/25
2
“五经课试法” 既规定了太学的学习内容,也建立
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和选士制度,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 试相结合,使太学的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 的管理框架出现端倪,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 用。
这一时期官学的变化是: (1)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主导地位; (2)曹魏时期公元227年首创律学,打破了经学独霸 官学的局面; (3)西晋时增设国子学。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 设,满足其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间的界限。(双轨)
• 教育的内容: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 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 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 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 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2019/8/25
16
•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 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 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 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 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 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 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刚入太学的预备生学满两年,并经考试能通一经者成为 正式生,未通者被遣送回家;学满两年经考试能通二经者可 成为文学掌故,未通者经补考也可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 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可成为太子舍人,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 者也可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能通四经者可成为 郎中,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 能通五经者可量才录用,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录用。
2019/8/25
15
• 教育的作用
•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 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 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 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教育的目的:实用人才。“行道利世”。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 “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 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 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按出身门第品评等第,中正官的品评直接决 定士人官职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基本上为士族地主阶级所 操纵,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结果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加强中央选举大权和调动不同出身人们的积极性 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新探索。 “综核名实”,打破了终身制,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 职守,廉洁奉公。
• 门阀: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2019/8/25
5
二、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南北朝时期的官学也处于时兴时废状态。南朝前期的学 校教育:
(1)公元438年魏文帝建立了专门研究儒家经学的儒学馆、 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 的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这是 学制体系上的一次变革。
“九品中正制”, 一种选士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地方上有声望 的人或“著性世族”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作为授官的依据,然后按品授官(前三品称为上品,四品以下 为下品,下品不能升入上品)。
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五)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2)470年宋明帝设立了集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总 明观,也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教学,每 科设学士10人,另有其他吏员数人。
2019/8/25
6
南朝后期的学校教育之建树:
(1)公元505年设五馆,置五经博士,招生不限门第和名额, 只问学业程度,允许学生自由听讲,由国家提供膳宿等费用, 最后根据射策通经情况委以官职。
2019/8/
12
但是在实行中也暴露了诸多弊端,如选举用 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按门 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败, 阻塞贤良。种种因素使得“九品中正制”流弊百出, 招致了广泛的社会批评。到魏晋南北朝后期,随着 士族大地主的势力减弱,以及社会批评的越来越激 烈, “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废除,一种新的选士 制度(科举制)便应运而生。
2019/8/25
17
学习态度
• 虚心务实: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博习广见:“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 勤勉惜时: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
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 弃”。 • 相互切磋
2019/8/25
18
论家庭教育
(一)提倡尽早教育:早教,慎教
2019/8/25
10
2019/8/25
九品中正制
11
曹操“唯才是举”,在各州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专门负责 选拔人才,查考士庶人物,将人物分为九品。220年建安25年, 吏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了九品中正官人法,明令推广。
具体程序:品第人物——“行状”和察"品",中正官直接或 派人查访本地士人;按品授官,有关材料逐级上报,吏部存档; 清定品级,吏部三年一清定。
• 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 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 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 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 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 态度有所不同。
2019/8/25
19
(二)提倡严格教育
严慈相济,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 肃庄重,有一定威信。藤条加棍棒;“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 孝矣。”
(三)父母应以身作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 也。”
(四)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认为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 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 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之时,就该加意“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如 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 然。”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 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 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019/8/25
9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动乱,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 乡,亭,里等地方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汉朝以来的“乡举 里选”为主的察举制事实上很难完全实行。此时,豪强地主垄 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士族集团,这一特权集团要控 制做官的权力,士族有门阀高低的不同,怎样按照门阀的高低 来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改革选士制度。
2019/8/25
13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 江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 有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 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 从事学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 颇有见识的大学问家。
南朝的私学和家庭教育:办学者成分复杂;内容多样化;家学 发展(颜氏家训);童蒙读物《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撰)
2019/8/25
7
北朝的中央官学承袭旧制设立了太学和国子学,然而在学 制上也有一些创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北魏首创中书学、 皇宗学、四门学;北齐首创国子寺,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北周 首创为政府官员开设的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学习经史的夜校以 及专门从事文学教育的麟趾学、小学性质的露门学(或称虎门 学)。
2019/8/25
14
• 颜之推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 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 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 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 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 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 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自叹为“三为亡国之人”。传 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集灵记》等。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 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 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 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 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 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总的说来,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 峰期后的一个低谷。
2019/8/25
3
魏晋时期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在地主阶 级内部有士族和庶族之别,并由前者把持朝政大 权。
在教育上,两晋时期除了继续兴办传统的太 学之外,于公元276年西晋时期创办了一所旨在 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国子学具有明显的等级 性,只有士族子弟(官品第五以上)才能入学。 由于两晋官学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造成 官学荒废。
2019/8/25
4
• 门阀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 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 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 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 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 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 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 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 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 北朝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