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波Ⅲ:来自桥脑的活动,出现率为100%,正常潜 伏期约在3~4ms,振幅一般高于波Ⅰ,最好比较 同侧和对侧记录来辨认波Ⅲ。若双侧听力相差悬 殊,则对侧记录中波Ⅲ振幅较低,潜伏期较短。 如果波Ⅰ正常,波Ⅲ潜伏期延长或消失,Ⅰ-Ⅴ和 Ⅲ-Ⅴ间期延长,则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在蜗后。 • 波Ⅴ:来源于下丘脑,出现率为100%,正常潜伏 期约在5~6.5ms。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峰,而且 后面继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改变给声重复率和 降低声强,对波Ⅴ出现率影响较少,在其他波消 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波Ⅴ潜伏期延长或消失, 临床上最多见于听神经瘤,其它蜗后病变也能导 致波Ⅴ的特性改变。
• 2 . 中 潜 伏 期 诱 发 电 位 (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给予声音 刺激后,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 50ms范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 • 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N为负 相波,P为正相波),代表丘脑及听皮质 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起的反射性 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话动。
部分蜗神经腹、背核发出的纤维不交叉,进入 同侧外侧丘系; 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到达上橄榄核, 后者发出的纤维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也有部 分外侧丘系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另外,下丘核的神经细胞也互有纤维联系。 因此,听神经的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第二节 听觉诱发电位概述
听觉神经系统的各级结构对声音刺激都会 发生电反应,这些电反应可以用放置在头 顶和乳突间皮肤上的两个电极记录出来。 在临床上,这种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可以 用来诊断听觉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 这就是电反应测听技术。
• ①鉴定时限 根据听力损伤后的发生、发展 规律,一般在伤后2个月伤情趋于稳定,伤 后3个月一般的治疗方法难以使听力恢复; 因此,损伤后有听力下降的应在伤后1周内 进行常规听力测试。伤后3~6个月经复查听 力作出鉴定结论。 • ②听力测试的方法 听力损伤鉴定的程度评 定主要看语音频率下降的程度,即取语音 频率——500Hz、1000Hz、2000Hz三个频 率均值数。
• ABR除了可以诊断听觉通路上病变的部位, 对于听力损失程度的判断也是具有一定参 考价值的。 • 成人ABR阈值为10db(sl)左右,新生儿 一个月时,阈值为30db,六个月时为20db, 十二个月时为16db,两周岁可达12db,直 到五周岁时才达到8db,接近成人水平。对 纯音刺激,脑干反应阈值平均高于听力计 测定阈值10~20db,低频的反应阈值较接近 听力计测定的阈值。
• 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或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是指给予声音 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耳蜗至脑干听 觉神经通路的电位变化。 • 包括6或7个小波,用罗马数字Ⅰ~Ⅶ表示, 出现在声音刺激开始后的10ms内。 •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 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 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脑内侧 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
• I.纯音测听:纯音听阈测听(又称为电测听)系主 观听力检查,是目前唯一能准确反映听敏度的行 为测听法,其结果受被检者主观意识及行为配合 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年龄、智力、理解力、语言 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被检查者能够完全、充分地 配合时,结果才是可靠的听力图形结果;鉴定时 若在短时间内(1~2天)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试, 其结果相关性好(同一频率两次误差在10dB以内), 则可作为可信的行为听阈; • Ⅱ.听性脑干反应(ABR):主要反映2~4KHz频率 的听敏度,听力单位一律使用听力级(nHL),其测 试的反应阈不等于行为听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估计听阈的基础,根据现有资料暂定反应阈值减 去15dB(一般文献报道校正值为10~20dB)作为估 计的行为听阈;
第二:脑干诱发电位与纯音测听采用了不 同的零级标准,无法直接转换。 一般而言,脑干诱发电位若采用小样本听 力级(nHL)其检查结果比纯音听阈要高 15~20分贝,例如:此病人的脑干诱发电位 的结果为90分贝,纯音听阈应在此基础上 减掉15~20分贝为75~70分贝。如果脑干诱 发电位若用声压级(SPL),则差距更大。 所以,在根据ABR结果对婴幼儿及不能配 合检查的成年人选配助听器的过程中,验 配师应格外注意。
• 如用40Hz的声音进行刺激,MLEP反应明 显,并呈正弦曲线形,通常被称为40Hz听 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波形稳定, 重复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别,具有较好 的频率特异性,反应阈非常接近实际纯音 听阈水平,在临床上有较大实用价值。
3 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 波,出现在刺激后50~300ms。 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 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 SCR)。 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 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 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 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 活动。
•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 到由听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电位。 • (一)AEP的分类与特征 • 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 之间所记录到的AEP大致有15个成分。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 这些成分依次分 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中潜伏期电位、 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 •
四 听力障碍的鉴定 • 参照《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11 条(四)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17条、第 18条之规定,对听力障碍的损伤程度的鉴 定宜掌握以下原则: • 首先应确定有无损伤,除了案情提供外, 还应熟知听觉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从中 印证是否存在致听力下降的损伤;常规摄 横断面颞骨CT.必要时加摄冠状面CT,可 以了解中耳、内耳的损伤、疾病、畸形等 情况。
从生理功能来看: 外耳起集音作用; 中耳起传音作用,将空气中的声波传入内耳; 内耳具有感音功能。
空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音传导途径
颅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 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
声波的振动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 到达鼓膜,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机械 振动,后者之镫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 庭窗而传入内耳外淋巴。这种途径称 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简称气 导。
• 目前,在国外,ABR广泛的用于新生儿及 婴幼儿听力筛选,若发现阈值升高,一定 要提高警惕,因为除了脑干尚未发育成熟 以外,还有可能是由病理原因造成。许多 国外专家强调了听觉脑干反应测听对新生 儿、学龄前儿童的应用价值,认为新生儿 及一个月至五岁儿童,常规测听不合作的 儿童及伴有昏迷和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陷 的患儿,做ABR测试尤其必要。 • 另外,ABR测试对功能性聋与器质性聋的 鉴别、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听神经瘤 及某些中枢病变的定位诊断等都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周围突
×大部分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外侧丘系
内侧膝状体 听辐射、内囊后肢
颞横回
图片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1 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是听觉传导的第1级 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毛细胞,中枢突构 成听神经(蜗神经)。 2 蜗神经入脑后,终止于蜗神经腹核和背核。蜗神 经腹核和背核内含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纤维 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在上 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3 外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中脑下丘。下丘内 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从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 4 第4级神经元在内侧膝状体,它们发出纤维组成听 辐射,经内囊后肢到达同侧的大脑颞叶颞横回, 即听皮质。听皮质接受听觉信息,经分析综合, 产生听觉意识。
• 波Ⅰ:是由听神经纤维发生的,出现率为 100%,正常潜伏期约在1~2ms。它是计算 其他各波的基准,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 Ⅰ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通常提示内耳的病 变,当然,刺激声强度减弱也可能导致Ⅰ 波潜伏期延长,但要注意,这种情况从Ⅰ 波波峰到其它各波波峰的时间基本未改变。 波Ⅰ在老年人的高频听力损失的表现为: 波Ⅰ的振幅低或波Ⅰ缺失。增加刺激的强 度,减慢刺激重复率或从外耳道中记录, 可使波Ⅰ的振幅加大,便于辨认。
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后转变成液波振动,后 者引起基底膜振动。 耳蜗基底膜的振动是一个关键因素。 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细胞静纤毛弯曲, 引起毛细胞电活动,导致毛细胞释放神经递 质进而激动螺旋神经节细胞轴突末梢,产生 轴突动作电位。 从而将传到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成听神经纤 维的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继续沿脑干听觉传导径路到达大脑 颞叶听觉皮质中枢而产生听觉。
第三节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 特征及其法医临床学应用
• 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听力正常人在接 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可从颅骨皮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 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字来表示即波Ⅰ,Ⅱ, Ⅲ,Ⅳ,Ⅴ,Ⅵ及Ⅶ(图15-3)。 • 一般认为:Ⅰ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Ⅱ波起源 于耳蜗神经核,Ⅲ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Ⅳ波起 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Ⅵ波起源于 丘脑内侧膝状体,Ⅶ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图154)。 • 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主要为 Ⅰ~Ⅴ波。
图15-4 正常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 • ①各波的潜伏期 Ⅰ波的潜伏期约2ms,其余 每波均相隔1ms。 • ②波间潜伏期 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 用不同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 病变诊断的可靠指标,多采用Ⅰ~Ⅲ波、Ⅲ~Ⅴ 波和Ⅰ~Ⅴ波的测量,以Ⅰ~Ⅴ波最常用,一般 为4ms。 • ③两耳间波Ⅴ潜伏期比较 一般差别不超过 0~2ms。 • ④波Ⅴ反应阈 成人波Ⅴ反应阈一般高于行为 测听阈10~20dB,因此可作为客观听阈测定;婴 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但与其行为反应阈相对较 低,这对聋耳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
第一节 听觉器官(耳)的生理结构 及听觉传导通路
人类感受声音的器官就是我们熟知的耳 (ear),然而它的结构十分精巧,比我们 想象的复杂得多。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它的复杂功能。
耳的解剖生理
医学上将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 1 外耳就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和外耳道。 2 中耳和内耳却被包含在头侧部一块被称为“颞骨” (temporal bone)的骨内部。中耳包括一个小 腔-“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鼓膜分隔外 耳道底与鼓室,鼓室内含有听小骨。 3 内耳主要是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 听觉感受器就藏在耳蜗内的螺旋器(Corti器)中, 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接受听觉信息,再由听神经 (蜗神经)传至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图15-4 ( 波Ⅰ:听神经,波Ⅱ:耳蜗神经核; 波Ⅲ:上橄榄 核,波Ⅳ:外侧丘系,波Ⅴ:下丘核)
• 三、ABR的临床意义: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 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 的状况和脑干病变。 • 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减弱, 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仅保留Ⅴ 波,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阈值,是ABR中 的主波。 • 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Ⅰ波和Ⅲ波。在能清 晰辨认Ⅰ,Ⅲ和Ⅴ时,或证实对每只耳刺激都不 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 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 变的部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Ⅰ,Ⅲ和Ⅴ波,讨 论其各自的意义。
此外,鼓室内的空气也可先经圆窗膜振动 而产生内耳淋巴压力变化,引起基底膜发 生振动。 这条径路在正常人是次要的,仅在正常气 导通路经前庭窗路径发生障碍或中断,如 鼓膜大穿孔、听骨链中断或固定时才发挥 作用。
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蜗神经节
听觉传导通路
蜗神经核(前、后核) 蜗神经
螺旋器 i 器
• 但值得注意的是,脑干诱发电位测出的阈 值不能直接等同于纯音测听的阈值。 • 即:不能认为,一个孩子90db才引出ABR, 那么他的听阈就是90db。这是因为:第一, 纯 音 测 听 使 用 的 刺 激 信 号 是 从 125— 8000Hz的单个的纯音,脑干诱发电位使用 的是混频刺激信号,代表的是2000—4000 Hz的高频。 • 因此,就检查而言,前者能反映比较完整 的听力状况,而后者只能反映高频听力状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