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
作者:叶新浓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3期
摘要: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学校内部的因素,还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因素。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切实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原因;培养途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人们对教师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能价值在理念上已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转向了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及结构
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包括三大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层面中处于中心位置,对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偏移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实现转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甚至整天经商炒股,无心从教;有的教师更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借机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财。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不仅是一种心理障碍,更是教师道德情感水平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二)职业行为问题突出
当前,在教育教学上,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低下。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至高无上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在生理上,一些教师表现出抑郁、焦虑、长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体罚学生,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把家长当出气筒,等等。
(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难以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平衡的。这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不想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的社会生活条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国家几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扭转。其次,教师受到的社会压力过大。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影响教师心理素质发展。
(二)学校的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身心疲惫难以缓解。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工作量负荷过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燥等。
(三)教师个体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孤僻、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甚至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师个人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这些要求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压力增多,感到痛苦失落。
四、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教师角色
教师被美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也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其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等对培养教师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不怕教不好书,对教育类课程敷衍了事;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走上岗位之后,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用教师时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坚决不用;在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时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量表测评,而不能以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代替。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传授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
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