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概述:
山水诗,是指一种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诗歌形式,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也可有其他的内容,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是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关键词:
先秦两汉,晋宋时期,谢灵运,审美情趣,玄学思潮
正文:
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母题,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一、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
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
二、山水诗鼻祖: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诗的特点: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鲍照评论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但谢诗的自然不同于陶诗的自然:陶诗的自然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在于写意;谢诗的自然是客观自然的摹写,其写景在于摹象。因此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而采取精巧工致的描写手段,表现的是自然物象的客观美。以辞采的秾丽和琢磨的精工而达于清新自然的画境是谢诗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谢诗匠心独运所开辟的、不同于前人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谢诗成为开山水诗新风的一大家。
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
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人彭蠡湖口》)等等,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的确“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有佳句而无佳篇,也是谢诗的一个缺点。
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说理,形成了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因为注重山水景物的客观描摹刻划,主体精神和情感的透入不够,所以大多诗篇达不到陶诗的情景交融、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诗的语言特点。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描摹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是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
三、山水诗的兴起:纵观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不是孤立的平面的,而是与其它类别的诗歌具有密切联系,在长期兼容并蓄相互渗透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独自特色。晋宋时期,山水诗从
孕育而至形成,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山水诗是在前代诗歌创作基础上逐渐形成,同时其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特点又对六朝以后山水诗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在山水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晋宋山水诗所处的这一特殊阶段,决定了它与以前诗歌创作中的山水描写及以后更加独立自足的山水篇什的区别而表现出两方面特色:一方面,对自然山水的自觉观赏与细致描写反映了这时期山水意识的普遍自觉和山水描写经验的日渐丰富;另一方面,将自然山水不仅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也是自然之道的形象体现。晋宋山水诗这两方面特点实际上是由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两点规定性所决定的,即山水赏会与玄理感悟,前者是感性体验,后者为理性沉思,晋宋山水诗正是藉山水与玄理相互渗透、共融并生而显示其特有的精神气蕴。从诗歌创作本身观之,这两点规定性并非凭空出现,魏晋以来诗歌创作已经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这两方面条件。
1、就诗歌发展过程而言,晋宋间山水诗的兴起,是这时期各种类型诗歌创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期在公宴、游览、行旅、招隐、游仙、玄言等题材的诗歌中已有大量的山水描写,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山水感性经验,反映这时期随着人的自觉,山水意识也在不断觉醒,自然山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这些诗歌中的山水描写显示出与以往山水描写的不同态度和眼光,诗中的山水不仅是与人的自身情感无关的物质存在,而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对象,主体从中获得是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解放。建安邺下文人创作的公宴诗率先反映这种对自然景物的鉴赏态度,诗人们面对邺都西园周
围的景象唤起的是“遨游快心意”、“欢乐犹未央”、“飘鹞放志意”的喜悦和振奋,用了大量笔墨描绘西园风景:“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显然,这些诗中描写的邺都西园还不是更广阔的大自然,但是这并非不能说明此时观照自然已持有鉴赏性态度,以致由景物之美令人发出“生平未始闻”之叹。这种鉴赏态度之生成显然来自愈加丰富的山水感性体验。登临送别或山川跋涉早已使自然山水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可分离,汉魏以来现实乱离,人们深感到人生之短暂无常,精神极度苦闷致令人们向自然山水寻找慰藉,建安公宴诗正是现实的精神追求和长期积累的山水感性经验的形象说明。
除了公宴诗之外,自然山水描写也进入游览、行旅、招隐以及游仙诗中。陈琳《游览诗》便展示了高城眺望所见的自然风光:“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潘岳《在怀县作二首》诗中的自然景物也是诗人登高所见:“南陆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朝想庆云兴,夕迟白日移。挥汗辞中宇,登城临清池。凉飚自远集,轻襟随风吹。灵圃耀华果,通衢列高椅。瓜瓞蔓长苞,姜芋纷广畦。稻栽肃芊芊,黍苗何离离。”显然,无论公宴还是游览行旅诗中的自然景物多是人间常见的城郭、园圃、崇丘,与晋宋山水诗中的深山大壑意象颇不相同。而且,这些诗中自然景物与诗人思想情感尚未构成有机联系,因而山水景物还无法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