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孚: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及实施需求管理的经验 (1、2、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继孚: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及实施需求管

理的经验(1、2、3)

2010年5月26日下午,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以“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为主题的“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开幕。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

本届论坛,除主题论坛之外,还分设“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公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及“新能源客车技术”四个分论坛,50余位来自各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到会并作重要的主题演讲。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及交通运输系统企事业单位、协会学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展会和论坛为期三天,于5月28日落幕。

中国交通技术网Tranbbs记者于5月27日参加了本届“2010年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城市交通发展分论坛”。本届分论坛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委员王赵洪先生主持。上午由中国交通运输部徐亚华副司长演讲,下午的会议议程为专家专题交流发言。首先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来发言。

郭继孚是北京交通研究所中心的主任,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国交通技术系统工程及信息杂志的编委,也是城市交通的编委,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协会的副秘书长,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协会的副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郭继孚同志先后多次参加并主持多项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1篇,在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模型、交通影响评价、交通模拟方面发表言论并多次获得省市级的科技进步奖。同时,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2001获北京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入选2002年度受政府特批先进的专家,2005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2002年经北京市市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城市交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今天郭继孚主任就是以“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及实施需求管理的经验”为题做会议的演讲。

以下是郭继孚主任的演讲实录:根据议会要求,下面我就北京在城市交通发展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城市交通新认识

1、机动化是经济社会繁荣的标志,交通问题是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伴生的普遍现象。

1930年纽约的小汽车超过25万;

1960年伦敦战后复苏,机动车超过150万;

1970年东京经济奇迹,机动车超过200万,目前接近500万;

1994年首尔经济腾飞,机动车超过200万,目前接近300万;

近年来亚洲城市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截止今日,发达国家也未解决交通拥堵这一“大城市病”。

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伴生的普遍现象,逐渐的凸显出来,全世界在发展过程中都把交通拥堵现象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比如说,纽约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机动车仅有20万辆的时候,纽约市中心当时的交通拥堵就很厉害了。那么,在二战之后,全世界经济复苏以后,在欧洲、日本一些发达城市似乎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当然交通拥堵一直甚至至今都是一个让世界城市困扰的问题。

北京从历史上来讲,也经历过交通拥堵。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历了三轮交通拥堵浪潮。

80年代中,北京人均GDP$800,以自行车交通为主;

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人均GDP$3000,小汽车出行猛增;

当今,人均GDP$800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略占优势。

比如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的交通拥堵很严重,但那个时候不是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拥堵,那时候像西单那边的路口,一堵就是堵一上午。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经济快速发展以后,机动车开始猛增,北京的一条条干道也逐渐开始沿用公路,那时候车流猛增,所以,政府在道路建设上的投入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特别是城市的快速环路系统的建设,把一些新交路口、立交进行了改造。到现在,应该说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北京交通拥堵的特征,和前几个阶段相比,从有没有路和局部的拥堵来讲,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技术性拥堵阶段,而且这个拥堵的特征仅仅是指道路,就是越交通拥堵整个交通系统都面对巨大压力和问题。那么,从世界发展的经验上来看,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结论性的做法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上世纪40、50年各国城市都曾将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作为改善交通拥堵的法宝。但事实证明,这一思路并未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大家已经普遍的认识到单纯从道路的基础设施去增加,不能有效的缓解道路拥堵现象。这个是典型的,国外在治理上或者在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中的一些经历。但是这个经历事实上来讲,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特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需要,这是一点。

3、发展公共交通,多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并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60至70年代,欧洲、日本的城市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速度来应对小汽车的增长,随后的首尔,香港等城市均采用可这一策略。

大城市不仅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也高,那么这个城市就越需要用多元化方式来解决交通拥堵和居民出行问题,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还要加进交通信息化管理。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世界城市都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东京在发展它的城市交通轨道,东京基本上是在和机动车增长的过程中来同步发展它的城市轨道建设。目前它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密度最高,同时也是公共交通最发达,公共交通比例承担最高的一个城市。其他一些城市,除了在公共交通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在城市交通信息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从停车到车辆购置以及在车辆使用方面实施各种各样措施,以求在公共交通发展上的平衡性,这是国内市场上一些城市采取的手段。

随着机动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城市实施了一系列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总之,单纯的依靠增加交通供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建设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形成与交通发展协调适配的土地利用模式,采取多样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郭继浮:北京交通发展挑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北京道路交通情况。应该说这几年北京交通已经取得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应战。实际上,已经快速的发展了起来,也成功应对了像奥运会以及中国大庆活动的这些场面。但是,它的交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具体来讲,有这个几个重要因:

第一,中国的城市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时期。北京也不例外,实际人口在持续增长,每年的增长幅度都是非常高的,增加幅度平均下来是这一二十年的3%左右。就去年一年,北京市根据官方的统计就达到60万人。6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概念,那就是说北京的交通系统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步伐去应对交通的最基本的需求。因为交通的出行实际上是一个刚性的需求,一个人每天他的出行次数平均在 2.5次,这个是调整不了的,这个是一个基本需要。所以,交通系统必须要应对这样一个刚性功能。

1、人口快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