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几个问题
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民族学校的语言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这种障碍不仅妨碍了这部分学生对汉语文的学习,而且,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这种障碍还妨碍了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这种障碍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乃至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流,从而妨碍其生存技能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虽然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但是,作为一门科学中的一部分,应用语言学的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自有其内在的规律。
掌握并运用好这种规律,对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的障碍性问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规律及其运用,作些粗浅的探讨。
首先,进入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是基本上“获得”了其母语的独立个体,部分学生除了“获得”了其母语口语,还具有一定的书面语文知识。
以上所说的“获得”,主要是指通过非有意识的教育,也就是通过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来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技能。
任何人学习母语的初级阶段都是”获得”的过程。
通过“获得”掌握的语言和知识和技能,其对人的影响力是深入的、强大地、持久的。
其次,以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在外族语的学习中,会形成迁移,这种迁移以负迁移为主,但这种迁移一般是暂时的。
在学生学习外族语的过程中,如果经过练习并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并消除负迁移的。
学生学习外族语的过程,是“学得”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教学与形式,通过必要的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等练习,来掌握非母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这就是我们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过程。
再次,由于外族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学习现象,其中,“中介语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所谓“中介语现象”是指在外族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外族语又不同于母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
在外族语学习过程中,虽然不同的人情况不尽相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是大致相同的。
所谓“语言迁移现象”是指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利用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要作“引导迁移”。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以下一些具体问题上多加注意。
指导学生避免犯以下三种错误:
1、由于“不会”造成的“系统前错误”,这种错误学生本人无法认识和纠正。
比如某些字词的音和义,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这就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教会”他。
2、由于“记错”造成的“系统错误”,这种错误学生本人不一定知道,但经
过教师解释就会明白。
比如把“杯”认作“怀”,教师可以在解释其构字法的基础上,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区别强化。
3、由于“忘记”造成的“系统后错误”,这种错误学生本人就能认识和纠正,但仍需要教师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强化。
口语技能和书面语技能齐头并进,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译,“五会”齐发展,其中应注意:
1、在口语教学中重视语音的时间因素(如音节之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声调、强弱的表意作用)。
同时必须教会学生逐步克服和越过心译活动,学会用外族语进行思维。
2、口语训练应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初学汉语的学生“把你的书拿出来”时,就可配合具体的动作过程,让学生参与,通过具有强烈直观性的过程,使学生的感觉、知觉、动作、情感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而无需本族语的桥梁作用。
3、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中,应遵循“字面心译阶段”、“分析性心译阶段”、“综合性心译阶段”、“直接理解阶段”的发展顺序进行从分阶段到综合性的训练,同时应特别注意由朗读到默读的过度和稳固。
以上所述只是在“学得”外族语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实际上,“获得”和“学得”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学生掌握母语时,前期主要靠“学得”,后期也需要一定的“获得”。
当学生从”学得”外族语到“获得”外族语时,才能算是语言学习的成功。
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而不仅是“学得”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