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思路


--------------------------------------------------------------------------------

日期:2005-8-30 14:06:17 来源: 作者:特约研究员罗仁坚 点击:

一、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概念
综合运输体系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国由于交通运输的具体结构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论述,主要体现在“无缝”、“连续”、“一体化”、“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上。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对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适应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总称。具体为: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与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方式,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综合运输体系包含两个系统,一是交通基础网络系统,其是实现运输的基础;二是一体化的运输系统,其是运输服务和体系效益效率最终体现的运行系统。宏观政策引导和组织管理自始至终贯彻于两个系统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与运行的必备支持条件,也是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关键,它所体现的发展理念与具体政策措施对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与结构形式以及建设重点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 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思想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其发达程度直接构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人们生活质量的体现以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等。至目前为止,我国交通运输还没有完成大发展过程,总量规模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需求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有力的基础支持。同时,交通运输又是占用资源和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克服空间距离阻碍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了环境质量等负面问题;而且我国人口总量多,人均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的发展受资源的约束性强。因此,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将面临着如何更快地发展和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的问题,既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造成较为严重的环

境破坏和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也不能因资源和环境保护、片面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制约交通运输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将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此,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思想应是: 在可承担得起的资源和成本消耗的情况下,建立能够较有效地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需要、创造更好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交通运输系统。
三、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思路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基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资源和环境条件以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未来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应该是:
(一)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进行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以交易费用下降为核心,劳动分工和制度变迁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过程。交通运输的改进是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和促进市场扩张极其重要的手段。目前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状况虽已得到缓解,但其是一种低水平的、暂时的、非全面性的缓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运输成本尚未有效降低,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与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未来20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增速,到2020年,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将达到目前的2.5倍~3倍左右,如果没有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和及时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保证应有的机动性和便利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会受到制约,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未来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继续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支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大发展过程,通过增加总量规模,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增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并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加快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主导运输方式的发展,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升级,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结构和布局逐步趋于优化。
(二)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综合运输网络系统
发达国家的运输结构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结果,代表了当代社会文明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交通运输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后发优势,应该充分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少走弯路,在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各

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在规划思想上,要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性,要将时间效率、便捷性、个性化需求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要以实现整个大系统的高效率为目标。
公路。要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完善的基础网络系统,骨架干线要高速化,次干线要快速化,支线要密化。
铁路。铁路路网系统应着重于干线和通道,要形成与地理空间和大运量流向相适应的较完善的框架网络布局,而没有必要形成一个普遍的高密度的网络。
内河和沿海水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江、河、海自然条件和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江、海运输大通道和水系运输网络。
远洋运输和港口。要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船队和适应外贸进出口需要、沿海运输需要、构成合理的现代化港口。
航空。要建成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结构层次合理的机场布局。
管道。要逐步形成与油气资源开发地、进口点至加工地、消费地相适应的具有较好调配功能的输送管道网。
(三) 以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思想,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
综合运输大通道(交通轴)是综合运输网络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跨区域间最重要的连接,其发达程度既代表着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通道内城市、人口、产业密集,经济规模总量大,人们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区域内部以及跨区域之间的人员和货物交流量大等特点,决定了大通道运输需求总量庞大,且集中和多样性,为各种运输方式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尽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有限的选择会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便利性减低,会使人们被迫放弃一些最符合自己愿望和最经济合理的需求,其结果不仅不能满足通道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还会影响产品的市场范围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人们出行的欲望,造成运输能力的紧张,服务意识下降,系统效率降低等。
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与紧密的协作可以使交通运输系统更发达,为经济起飞创造更好的基础支持条件,会使产品的交易成本降低、市场范围扩大,会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产业分布的聚集效应和新产业的诞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和生产、经销企业以及人口沿着通道聚集,形成更加密集的工业带和城市带,经济发展的爆发力增强。
大通道是国家社会经济的主要集中带和发展带,是各种运输方式骨干线路必经地区,同时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承担运输量最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作用最明显的

线路,多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通道综合运输系统既是通道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 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
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社会经济实现现代化首先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大、占用土地等稀缺资源较多、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长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一经建成使用后,再进行改造或重建的社会成本很高,在制定发展规划与建设中,要有超前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而且是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我国的经济正经历着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运输的需求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增大交通运输投资、较早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可以较显著地改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的流通条件和降低交易成本,使各种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地、便捷地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经济的专业化分工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尤其是干线网络是交通运输的核心组成部分,更应该在建设标准与规模上满足未来较长期的交通运输量增长的需要,而且要尽量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水平并为未来的科技发展留出开放性的接口。
(五) 以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在于从战略的角度做到交通运输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辨证比例关系。世界发达国家讲可持续发展是他们已经完成了交通运输大发展,拥有了雄厚的基础,而我国的交通运输规模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同时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足量的交通物质基础。
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不能简单地以占用土地的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对经济发展更有利,是否更有利于整体路网布局的完善和效率效益的提高。
交通需求管理是为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无限扩展并不能根本解决运输量不断增长的需要,为此,政府应该通过一些理性的手段引导人们自觉地调整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方式,一是建立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在结构上实现交通模式的优化; 二是创造条件和鼓励人们采用较少资源消耗的交通模式; 三是不断促进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
(六) 以干支协调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思想,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设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在重点解决干线交通运输的同时,应加快与其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网络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农村的通达程度,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网络系统,适应地区经济、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深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以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要综合考虑各层次路网的功能需求和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要注重老、少、边、穷地区的公路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体现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支持社会的可持续性。
(七) 以政策、规划和体制管理的统一性,实现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社会性,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推动,要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信息传输、经营规则以及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宏观调控,避免各种运输方式或部门以自我为中心各自规划、各自建设、自成体系,造成本应相互衔接的环节割裂、相互之间的接口少、标准和规则不统一,最终导致系统低效、成本增多、资源浪费; 尤其是对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以及信息化等技术标准的制定,更需要从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战略上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之间实现一体化的全程“无缝” 物理连接和逻辑连接的关键,必须以战略的高度在规划综合运输网络的同时对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进行统一布局规划,加强包括城市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强调城间运输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配合。采取指定部门(单位)负责、联合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加快建设。
(八)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发展集约型交通
人类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地扩张设施和服务来满足运输需求,改进方式、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才能克服空间约束性的局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单靠混凝土和沥青已无法满足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更为重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和管理技术,改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组织方式,才能更大幅度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和效率以及安全性等。
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把注意力从修建更多交通基础设施、扩大交通网络规模转移到采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运输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运输系统(ITS)建设,已成为21世纪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ITS的广泛推广应用

,将有助于实现由单一的基础设施扩张向集约型交通发展的转变,是解决现代交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 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同时,在交通发展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开始就应该把人对各种交通运输服务的需要、安全、便捷、舒适、智能等加以全面考虑。
(九) 以宏观调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思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需要依靠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化两个方面的合力。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交通运输赖以存在的土地、岸线、空域、航道等都为政府所控制,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同时,市场化手段对于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和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与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市场化的手段也就没有交通运输今天的成就,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越走越窄,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受到资金、体制等各方面的严重制约。
在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上,要由政府进行规划与协调,采用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式实现结构合理化,并积极采用市场运作的模式,促使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平;运输方面主要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主要在规则的制定、市场准入与监督上行使职能,消除体制性障碍和行业壁垒,鼓励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市场竞争。
此外,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应从国家经济战略角度进行决策,达到既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要,又能提高我国产品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