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永艳1孔繁芳2

(1.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2.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一个人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必然要完成一个社会化过程,而其中道德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荀子从其人性恶的理论出发,从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到道德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再到道德社会化的实现方式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道德社会化思想。研究并剖析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对我国目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道德社会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05)02-097-099

/社会化0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虽没有这一明确概念,但其思想早已有之,荀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荀子从其人性恶的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化过程中道德社会化思想,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并剖析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无论是对我国目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性恶)))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所谓道德社会化,即是指将特定的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荀子试图建立这样一种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社会化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荀子首先从其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出发来论述道德社会化的客观必要性。在荀子看来,/性0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它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与社会的改造,它具体体现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是/本始材朴0。荀子认为,这种人的本能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也就是说,性本身并不具有道德伦理的价值。

人的本能行为无所谓善恶,然而人生来是好利恶害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有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0。(5性恶6)/人之生故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0(5荣辱6)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种种欲望,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而不去教导,必然会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必然会遭到破坏。因此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在荀子看来,人的善恶之分是相对于社会秩序而言的,凡是能维持社会秩序者即为善,凡破坏社会秩序者即为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0。(5性恶6)

从人性恶这一前提出发,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最为天下贵0,是由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0,而且人/能群0,所以能组成社会。但是,人之性恶导致的/犯分乱理0却破坏了人群的和谐统一。因此,为了防止/犯分乱理0行为的发生,就需要社会的礼法规范对恶的人性加以控制,使之合于社会的要求,实现社会的善。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0(5性恶6)这个/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0的过程,就是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0。荀子进一步论述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0(5性恶6)这里的/伪0不是/伪饰0的/伪0,而是/人为0的/为0,是指后天人为的改造。他解释到:/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性恶6)/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0(5正名6)也就说,后天人的思虑与学习过程即为/伪0。实际上这个/伪0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人性加工改造的过程。通过/伪0,改造人之性恶,使其行为起于善,最终达到/群0的和谐。/伪0的过程在这里从根本上讲具有了社会性的特征,从而与自然之/性0区别开来。

人性既恶,如何通过/伪0的过程产生善呢?对此,荀子进一步做了论述,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也,然而可化也;

总194期第2期2005年3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Vol.194.No.2

March.2005

作者简介:刘永艳,女,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孔繁芳,女,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0(5儒效6)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0。(5性恶6)也就是说,/性0虽不能创造,但可以改造,人性中包含有接受/伪0的能力。正是人性中这种/知0的能力,因此,通过圣人的教化、师长的指导、礼法的约束,从而可以实现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化,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在荀子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有多种,而道德的社会化是其中最为重要方式之一,荀子极力推崇并深入探讨了这一方式。

作为对人的行为控制的有效方式,道德社会化从确立社会道德规范开始,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使社会成员了解社会规范的内容以及遵守的意义和作用,使其逐步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道德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对社会规范主动自觉地遵守。道德社会化以矫正转变人心为目的,是一种不用强力而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方式,有着任何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效用。

二、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荀子以人性恶理论为基础,在论证道德社会化的客观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对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

首先,荀子对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做了明确阐述。他认为道德社会化的目标以转变人心为根本目的,使外在的约束变为一种内心的自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荀子认为,一方面,对人外在行为形式上的规定必不可少,恰当的形式规定对道德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婚嫁丧葬、穿着打扮、待人接物等都离不开一些必要的形式,而且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也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对形式主动地、自觉地遵守更为重要,离开了这种遵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不能真正达到道德社会化的预期效果。荀子从历史的经验和当时社会的现实出发,明确指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0(5议兵6)这就是说,在道德社会化中,社会在对其成员提出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要求的同时,社会成员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的解决是首要的,因为道德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行为者的观念认识与行为表现达到有机地统一,使之与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这就是荀子的所谓/服人之心0。

荀子进一步从道德社会化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方面做了论述。荀子积极主张以君师等为主导对社会其他成员实施道德社会化。在此基础上,荀子特别强调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体的自我道德社会化问题。在他看来,人们主动、努力地学习,是改变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0(5儒效6)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客体的主观能动性,道德的社会化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目的。对于主体的自我道德社会化问题,荀子特别明确指出:/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虑之以遵道。0(5儒效6)强调了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要/以身施教0。即是说,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应该把主体的灌输、填充转移到受教者能动地接受教育中来,并要注意教育主体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荀子这里的提倡主、客体双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把社会成员道德社会化过程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的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理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其次,荀子对道德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为使社会成员普遍遵守道德规范,荀子对道德社会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如,在道德方面,荀子对孝、信、义、忠、礼等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一个以孝为本、以信为道、以义为基、以忠为枢、以礼为纲的道德教育系统。不仅如此,荀子试图把音乐也作为礼的一种重要形式,用以教化、规范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他专门作5乐论6,视音乐为陶冶性情和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作为道德社会化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0在荀子看来,音乐是以自然之美感化人的心灵,具有改善社会不良风尚和感化人心的作用,是道德社会化中的一种积极方式。音乐具有/人人也深,化人也深0的功能,通过音乐的/教化0,可以使君臣和敬,兄弟和谐,长少和睦,并且移风易俗,淳化民风,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和顺、井然。荀子认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0(5乐论6)荀子这里把/乐教0提到了一种治国齐天下的高度来论述。

第三,荀子探讨了道德社会化的具体形式。为使行为主体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转化为道德实践行动,保证道德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荀子对道德社会化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他提出了学习教育、榜样示范、良好社会氛围的塑造等多种具体的道德实践形式。所谓学习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规范特别是道德规范的阐发,使社会成员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这些规范。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使之内化为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荀子对这种方式做了充分肯定,认为在行为主体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转化为道德实践行动中,学习教育是一条主渠道,是道德社会化最为有效的手段。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0(5性恶6)也就是说,人性之中原本无礼仪,礼仪是/强学0、/思虑0的结果。5荀子6/劝学篇0开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曰:学不可以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5劝学6)明确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从根本上说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学习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学以致圣0。他明确提出:/学者,固学为圣人也。0(5礼论6)/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曷谓至足?曰:圣王也。0 (5解弊6)由此出发,荀子规定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故5书6者,政事之纪也;5诗6者,中声之所止也;5礼6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5礼6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0(5劝学6)在此基础上,荀子特别

98贵州社会科学总第19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