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文字, 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 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 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 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 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2、《易传》的道论 《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经》中有一些道的概 念,《易传》有丰富的道论思想。《易经》:“复自道”,“履道坦 坦”,“有孚在道”,“反复其道”,几处道字,皆指道路。道在 《易传》中出现大约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传》的道论, 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太极之道、阴阳之道、 形上之道、三材之道等。《易传·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宇宙生成 模式。宋代周敦颐在太极之道的基础上形成了《太极图》宇宙生成模 式,成为宋明理学的宇宙观。《易传·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是道的重要内容。
道论的兴起(宫哲兵教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局面。道成为诸 子百家都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 论。比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论、道家的道论、《易传》的道论、法家 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
1、孔子的道论 儒家的道论,由孔子所开创。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 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60余次还要多。他说: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自 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立志于弘道 是最重要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道因 人的弘扬而彰显。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 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 不仁而已矣。”(《孟子· 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 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 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道德经》选讲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又称《老子》,共 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 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 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 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 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 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老子注解主要版本
韩非子最早著《解老》、《喻老》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谓 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道 之混沌无形,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之 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 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 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 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Fra Baidu bibliotek
周易基础 乾卦卦爻导读
太极八卦图
大韩民国 国旗:太极 旗,太极旗的横竖比 例为3:2,白地代 表土地,中间为太极 两仪,四角有黑色四 卦。太极的圆代表人 民,圆内上下弯鱼形 两仪,上红下蓝,分 别代表阳和阴,象征 宇宙。四卦中,左上 角的乾即三条阳爻代 表天、春、东、仁; 右下角的坤即六条阴 爻代表地、夏、西、 义;右上角的坎即四 条阴爻夹一条阳爻代 表水、秋、南、礼; 左下角的离即两条阳 爻夹两条阴爻代表火、 冬、北、智。整体图 案意味 着一切都在一 个无限的范围内永恒 运动、均衡和协调, 象征东方思想、哲理 和神秘。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 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 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 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 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 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 章,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 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 现存《老子》的版本,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 传。约略统计,石刻14种,其中以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 石刻《老子》为最古。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 兴观道德经碑。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 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今见木刻诸本中,以宋刊《老子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较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 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 魏、 唐、宋、金、元、明众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
孔子道论的特点之一是,道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而是在政治伦理意义 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特点之二是,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 是最高概念,那么最高概念是什么呢?天或天命。孔子说:“君子有 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五十 而知天命。”(《为政》)在孔子心目中,天或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 高主宰者。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 巧”。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 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 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 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 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 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重要争论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 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 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 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振 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 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