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影响女性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及女性的价值体现对女性
发展的影响
徐海燕1
( 辽宁 沈阳 110031 )
[摘 要]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当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话语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说明大众媒体在男权文化控制和操纵下,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女性的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小觑。
[关键词]大众媒体 性别意识 女性价值
大众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它的媒介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各种印刷媒介(报纸、期刊、图书)以及新兴的电子媒介如录象、光盘、计算机网络等。同时,大众媒体还具有传播速度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特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统计显示,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报纸总印数318.4亿份,杂志总印数28.5亿册,图书总印数73.2亿册。可以说,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广泛介入,特别是当大众媒体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加强之时,大众媒体中所反映出的性别意识对女性的价值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对两性形象的塑造 社会性别意识即指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别的基础上,对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人格、尊严、权力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其根本意义在于瓦解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诸多刻板规定,无论这些规定有着多么“合理”或“自然”的存在理由,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是性格、形象、能力、社会及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通过对社会规范、角色定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将被强化的性别成见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着受众的性别认识和价值评判。而基于商业化基础的大众媒体,
1 虚海燕,女,1952-,汉族,籍贯为内蒙突泉县,社会学专业,曾在日本北九州大学进修,现供职于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其公众性和驱利性,使它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利用受众最熟悉的价值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建构不同性别的模式,因此在展现社会主流文化时,难免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意识。
在大众媒体中有关两性特质的表述,历来是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者为男性的代名词;女性则应表现为温柔贤惠、柔弱娇小、更多的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或者是相夫教子、甘愿默默奉献的家庭主妇,或者青春靓丽、多情又善解人意的现代女郎。这种刻板的性别规范,超出了两性所应有的正当差异表现,否认生活性别的互动功能,转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诠释。
大众媒体不仅制造着两性形象,还引导着两性如何的评价自己和另一性别标准。人们在与大众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判,女性的身材曲线、容貌年龄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尺度,女性形象更多的时候只是做为一个可供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她的自我、她独立的人格和能力的展现都被弱化和消损。女性则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学会了判断“美丑”的标准,并运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于是隆胸减肥以及各种美容手术被趋之若骛。这种忽略健康自然,带有自残色彩的行为不仅是男性文化压迫女性的结果,也是女性自我要求、自行规范的结果。当女性这样看待自己和别人时,女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外表所垄断。
大众媒体塑造的男性标准,同样也加剧了社会对男性的高成就期待和男性的高成就动机,给男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男性群体更经常的感受到来自挫折与失败的威胁。男性在大众媒体这种媒体环境中,需要展现的是知识、头脑,需要实现的是权利、成功、财富的拥有。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男性,如果他无权无势无钱又不高大,即使他勤劳守法,对工作对家庭对社会尽职尽责,也很容易被打入社会的边缘群体,这种边缘的、弱势的感觉压迫着男性群体,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对成功的心理焦虑,他们对自己的满意度由此而大为降低。但作为男权主体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依然可以借用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依然可以用男性的目光,消费着作为指涉物品而出现的女性形象,并消解着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大众媒体的这种将男性标准圈定在少数精英或成功的偶像身上,而将女性形象停留在视觉美感层次上的所谓“郎才女貌”的主诉功效,是传统文化对两性角色所谓“男女有别”界限的定位。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二元社会体制,它体现了男
性做为欣赏者、女性做为被欣赏者的不平等两性关系和权力关系,是依附于社会性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
女性传统角色的性别定义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延伸 我国历史悠久,既有绚丽璀璨的文化,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体系中,要求父权制通过家庭使父权统治在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实现,并将不同性别角色的价值观传承下去。在父权文化里,女性没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许多内容影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也限定了女性政体素质的提高,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女性的低政治化正是受家庭为主的社会角色影响的结果。所谓“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便是传统文化对性别定位的一个形象的诠释。
传统文化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性别定位,要求女性从事属于私人领域的服务性工作,男性从事属于公共领域的赋予创造性的工作。强调的是女性的家庭责任和非主体地位,由此强化并合法化女性的依赖感。当妇女的劳动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从此性别的不平等也从隐性、个人性走上了显性、社会性。女性的被统治,是文化和传统习俗制约的结果,如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就是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在我们意识形态中,并由大众媒体所反映出来,继而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
我们看到,社会媒体、大众传播总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对贤妻良母式的女人极尽推崇褒奖,这是传统角色定型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反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80年代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其收视率高达97%,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女主人公刘慧芳,集忍让、宽容、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为一身,明确反映出男权视觉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社会期待和理想构造,并要女性自觉地将完成这种文化塑造为己任,以此来排斥那些反传统的例如个性张扬或才干过人或专注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这是当今社会对女性期望值偏低在现实中的反映。
在宣传报道事业有成的女性时,有意无意的总会比事业有成的男性多条标准,即对自己婚姻家庭履行责任及义务状况的程度。因此人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功成名就的女性们因工作而疏忽家人家事所发出的“愧疚”表述。类似这种表述据说已成为成功女性的“共同特点”,她们的成功也因此被打了折扣。宣传成功的男性时却极少涉及私人领域,即使涉及到也多半是为事业如何的牺牲着家庭和亲情的需要,因而男性们以不为家事所累而引以为自得,不论其事业是否有成。但男人也有说对不起妻子、孩子的时候,这多半是在触犯刑法、或身不由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