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媒体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的文化也经历了媒体时代的冲击,甚至可以说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媒体如何影响文化?而文化又如何应对媒体的挑战?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话题,需要我们仔细想象和反思。

媒体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媒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众传媒、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

大众传媒最早用于传达政府信息,并且通常呈现为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也通过网络媒体的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新闻媒体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类新闻网站、新闻杂志和报纸等。

而最近兴起的社交媒体,则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例如微信、QQ、微博等。

媒体如何影响人类文化?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和广泛。

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拥有了无形传播的特性,信息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大,人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思想等方面。

此外,媒体还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通过大众传媒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得以传递和推广,以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

媒体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手段与人们产生互动,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得企业带领人们接受和喜爱新生事物,习惯和方式等。

例如自拍是自虐?或是时尚文化的一部分?这取决于媒体如何呈现它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和接受它。

新闻媒体则是社会公共意识形态的重要巡回员。

它通过曝光各种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周围的环境和状况,同时也督促政府和企业遵循伦理道德,规范行为。

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可以通过媒体去看那些谈论文化多的笔记和文章来了解,在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到该国或地区的风俗、历史、文学和音乐等,从而了解该国或地区的文化精髓。

社交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改变了我们理解和使用社交的方式,针对年轻人通过这个平台表现自己和与众不同、不同寻常、创新等特点相适应的新文化产生,引领并带动新生文化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及负面影响的评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及负面影响的评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及负面影响的评析一、前提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既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和传播信息,使人类生活空间距离缩小; 以强有力的渗透机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独特的方式传播人类文化与思想, 改变了人类的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整合了世界文化的结构,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

但同时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二、正文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特别是人造通讯卫星在传播事业上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和传播信息, 从而对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教育发展、精神世界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大众传媒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在文字尚未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是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而获得各种信息,其信息量一般较少,也比较单一。

这种信息交流具有私秘性和社区性的封闭性特征。

当文字产生之后,人们使用特殊的符号和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开始摆脱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封闭性局限,信息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

而现在高度发展的大众传播则打破了传统社会封闭状态,使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群之间时空距离大大缩小,躁动地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

不同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不断交互感知,克服了区域和文字的局限,可以使文化成倍增殖。

人们逐渐习惯通过媒介了解大众日常生活,而大众传播本身也不断强化了对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发展的现实操控力量,直接影响了人对自身活动规范的评价,也影响了当代大众生活的价值趋向和现实实践形式,使得人有可能通过大众传播而实现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存活动。

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一个积极作用于自我心理生物机制的世界,它作为一个外部世界要把各种文化的意义灌输给自我的心理生物机制,建构起自我的文化心理结构。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新闻、广告、电影、音乐还是社交网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人和社会。

无可否认,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既存在着利益,也存在着弊端。

首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媒体的力量,个人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认知水平。

众所周知,广播和电视节目、报纸和杂志以及互联网新闻等等,都是可以让我们在娱乐中了解新闻和知识的渠道。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收听到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最新进展;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来查询各种问题的答案和反复学习,这些都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和思维。

其次,大众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利益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利于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

此外,传媒的存在也会促进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帮助人们加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媒体的增长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众传播的垃圾信息和假新闻泛滥,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虚假信息和谣言经常被广泛传播,导致公众的错误认知和偏见的加剧,这对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其次,大众传播还会对人们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沉迷于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健康。

此外,内容过度暴力、低俗媚俗和色情绘画等对年轻人的成长、家庭关系、社会和谐和道德体系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总之,大众传播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无数的福利和进步,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问题。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对策。

对传媒的监管和规制越来越重要,也需要媒体自身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增强社会正面影响力,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五篇模版)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五篇模版)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五篇模版)第一篇: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播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首先一个是网络和媒体利用网络利用自身优势,滥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上位加薪等各种一己之私,引导网民进行各种网络炒作、网络暴力,哪里有暴力,哪里就有热点,事件炒热了,那么媒体和网络背后的操纵者便得益了。

陈凯歌先生在2012年所拍摄的电影《搜索》,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现象。

《搜索》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叶蓝秋的企业白领,因一次的公车不让坐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网络对她的各种人肉,谩骂和攻击,最终她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网络暴力。

而最终的事实是,叶蓝秋乘坐公车时,刚刚获知自己得了癌症,而且还是末期,心情的不好导致了自己在公车上的失态;另外她也不是小三,至始至终是个清白优秀的女孩。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网络可谓就是那个幕后的黑手,推动的整件事情进入网路暴力的白热化阶段。

面对收视率、受众关注度、转发数、评论数等等这些可量化的数字,记者不断挖掘一些所谓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说白了,但凡是相关社会矛盾,都会引起极大反响,让记者功成名就,于是放大这些矛盾点并通过文字、镜头不断激化它,成了许多记者热衷的事情。

有时候也不禁让人反思,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都是负面的新闻,大众是不是真的需要被灌输这么多反面信息,来让大众相信我们的社会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再这么下去,难不成要退回到黄色新闻时代?!在2007年,炒得最沸沸扬扬的一件事。

莫过于杨丽娟疯狂追星,其父不堪打击跳海身亡一事了。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王梦亚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王梦亚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媒介越来越广阔,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然而并不是每个内容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就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而言,大部分都反映了不好的一面,即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媒介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文中加入越来越多的题材,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

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对我们观众来说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它很可能让我们受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另外,我发现,现在电视上的神啊,鬼啊特别多,这一主题对儿童的伤害特别大。

如果经常看这种电视剧会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存在这些不好的东西,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它们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利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穿越故事,其间还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跌宕起伏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不菲。

许多观众对这些很对口,而且可以津津乐道,于是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频频出现。

这不,不久有两个小朋友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某一情节而被严重烧伤等,身边这么多血淋淋的事实,难道不足以震撼某些商家吗?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来展现的。

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也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

对于女演员来说,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身腰,奇异的装扮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想:电视里出现男女亲热的镜头时,该怎样对孩子讲?难道要说成他们那是人工呼吸?那孩子准会说他们人工呼吸的次数好多啊。

话又说回来,家里的电视可以少看,或不看,但走在大街口广告牌是没法不看的。

连买牙膏汽,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明目张胆的给了一些性暗示。

更有甚者,为了引人注目,不惜大尺度的加入性题材。

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将人的视觉和感官几乎冲击为蒙昧状态。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播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首先一个是网络和媒体利用网络利用自身优势,滥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上位加薪等各种一己之私,引导网民进行各种网络炒作、网络暴力,哪里有暴力,哪里就有热点,事件炒热了,那么媒体和网络背后的操纵者便得益了。

陈凯歌先生在2012年所拍摄的电影《搜索》,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现象。

《搜索》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叶蓝秋的企业白领,因一次的公车不让坐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网络对她的各种人肉,谩骂和攻击,最终她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网络暴力。

而最终的事实是,叶蓝秋乘坐公车时,刚刚获知自己得了癌症,而且还是末期,心情的不好导致了自己在公车上的失态;另外她也不是小三,至始至终是个清白优秀的女孩。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网络可谓就是那个幕后的黑手,推动的整件事情进入网路暴力的白热化阶段。

面对收视率、受众关注度、转发数、评论数等等这些可量化的数字,记者不断挖掘一些所谓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说白了,但凡是相关社会矛盾,都会引起极大反响,让记者功成名就,于是放大这些矛盾点并通过文字、镜头不断激化它,成了许多记者热衷的事情。

有时候也不禁让人反思,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都是负面的新闻,大众是不是真的需要被灌输这么多反面信息,来让大众相信我们的社会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再这么下去,难不成要退回到黄色新闻时代?!在2007年,炒得最沸沸扬扬的一件事。

莫过于杨丽娟疯狂追星,其父不堪打击跳海身亡一事了。

事后,人们开始反思,有人指责杨丽娟的不孝,有人把悲剧发生的根源归结为杨父杨母的过度纵容......然而,在这场悲剧中,我们的媒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杨丽娟事件中,媒体的做法在本质上是把杨丽娟的病态作为一个新闻卖点,以煽情的风格报道事情的真相,以满足小市民的猎奇心理,而终极目的就是趋利。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

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

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

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

”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

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

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作为大众传媒主要形式的电视、网络、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大众传媒的腾飞也使人们面临多种选择文化生活中有“喜”又有“忧”。

首先,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的许多可喜的变化。

它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例如:如果问儿时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是什么不同年代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五、六十年代的人喜欢集体公社播放的电影《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七、八十年代的人喜欢守在电视旁看《西游记》《变形金刚》。

90后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小龙人》。

00后的小朋友们喜欢《麦兜响当当》、3D的《阿凡达》。

从每代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大众传媒的传播环境及传播模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比较单一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全社会的价值标准审美品味等都很相似。

传统的政治电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

而这种单一的娱乐的方式反过来又培养了单一的受众。

建国后的17年中电影拥有媒介中最高的话语权。

它所创造的形象如《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崇高形象的代表。

而我军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军的套路也是最高话语权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权威诠释。

人们对于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无条件的接受和信服的。

在那个时候观众对影片很少作出诠释对信息的传播、判断和解释都是由电影做出的。

改革开放后媒体的传播环境从单一到多元传媒的模式也从单一向多向性、互动性发展。

尤其是电视及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生活的发展。

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多元的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

电视节目中涵盖了新闻、财经、体育、军事、农业、少儿、科教、戏曲、法律、纪实、旅游、访谈、时尚、美食、综艺、等多元化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

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

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

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

”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

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

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

即大众传媒通过新闻等各种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组合社会的各个部分以应付当前事件的活动。

大众传媒激励和动员群众投人当前的事件中,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上,形成议论中心,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

大众传媒就是通过对特定时期某个问题或议题的特别强调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左右他们的行为,并以此达到协调社会的目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众传媒却可能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传播的同时,又形成诱导受众信息选择的话语霸权,使受众全方位的自由选择权成为一种假相,使有限的选择成为受众的不得已;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把整个世界无遮无拦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以此来表达其民主、平等、自由的品质的同时,又“过滤”事实,让人们的选择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既定安排中进行,从而又创造了新的不自由和不民主;为大众创造一个由媒体选择和决定的共同的存在,提供单一的公共体验,从而使人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的同时,却又粗暴地践踏了个人的体验和了解意愿,侵占了个人的情感、心灵的隐秘空间。

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表现为其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传媒与受众之间没有像对话那样的交流回应,造成缺乏沟通的无回应的传播,从而使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的系统”。

而这种“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最终只能归属于传播一方,体现出在话语输出上传播与回应不平等的关系。

在这样的现实中受者的自由是受到了传者限定的,与传者永远不对等的自由。

大众传媒的受众只有收看(听)不收看(听)的自由,而没有要求收看(听)和对等地评价收看(听)内容的自由,没有对答回应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

受众不再是接受的主体而成了传媒的附属品。

媒体可以通过话语霸权控制和把持新闻热点和艺术潮流、时尚。

传媒不断发明新的节目及其符号和意义构成方式,而受众只能不断被动地适应这些新的节目和新的意义方式。

对大众传媒话语霸权的适应和习惯会产生麻醉作用,使受众对潮涌的信息产生麻木感,懒于思考,怀疑能力萎缩,趣味趋同,发现和创造的精神遭到销蚀。

多元的大众传媒会因为传播和回应的不平等关系构筑起新的文化屏障。

这一倾向的警示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肥皂剧、电视小品、电视音乐剧等新花样的出现,已经在不断地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消费习性了。

其次,大众传媒存在消解文化艺术个性与深度的倾向。

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市场突破了狭小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全球的覆盖。

文化市场的扩大,文化产品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文化企业家的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以文化市场为目标,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系统中,文化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大批量的复制性生产;其产品不再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特色的艺术创造,而仅仅被看作即将进人市场的商品,这些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叫做大众文化。

企业经营模式的介入改变了文化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不再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而是营利。

“文化产业恶毒地使人体现为类本质”。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造就了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解文化的个性与深度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生活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已经有所体现。

以人的语言、行为和消费品位为例: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中,不同的亚文化圈也显示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如对“很好”的说法,北京人习惯说成“特好”、“倍儿好”,东北为“贼好”,湖南、湖北为“蛮好”。

而现在全国上下流行说“好好”,时尚习惯消解了区域个性,传媒及其承载物使语言丧失了文化标志的地位。

行为是个性的外露,然而,现代传媒通过直接灌输、劝诱、现身说法、引起讨论等等手段,不断以“成功”的名义展开宣传,打造出“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及生活方式的标准模式。

从卡内基成才丛书,到减肥录像,直至恋爱指南,在传媒的影响下,公众会逐渐形成大体相近的消费口味和趋向一致的行为方式。

在艺术上,大众传媒带来了文化机制的转变,艺术创造也成为标准化的、大批量的生产复制。

本雅明告诫我们注意文化工业下复制对艺术固有性质的改变,它破坏了培育崇拜的社会基础,使得艺术的“展览价值”全面抑制了“膜拜价制”,文化已经不仅是那些可以凝神观照的艺术、宗教等,而成为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

当媒介文化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进人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时,文化生产者就必须在考虑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时,兼顾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

当商品化原则与利润目标从物质生产领域蔓延到精神生产领域,乃至个人的精神生活时,在市场权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语境下,商品性对精神性、超越性的吞食就会使得当代文化渐渐失去在非物质域地跋涉的自觉与勇气:影视剧开播前要疯狂炒作,文稿要标着天价拍卖来引起关注,名着要印成漫画本以满足猎奇欲,“行为艺术”靠哗众取宠大行其道……脱落了精神内核的文化产品在看似繁荣的泡沫中,越来越丧失艺术的个性与深度,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本想以商品化来推动文化发展的善意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大众传媒存在助长放纵欲望、逃避现实心理的倾向。

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丰富、闲暇时间如何使用成为社会问题时,大众传媒走进了闲暇时间场,以多彩的娱乐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成为快乐的使者,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制造了理想的梦幻世界,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安泊之所。

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世界之中,而这个人造世界,又以其逼真性使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自在的真实。

于是大众传媒含蓄地,有时甚至是赤裸裸地渲泻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冲动,从而使他们将幻想当作现实来体验。

当我们目睹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故事中那些有情人历经坎坷而终成眷属,那些孤胆英雄几遭磨难最终化险为夷、功成名就,那些好人终得好报,恶人终受惩罚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集体的梦幻之中,一个理想化人生经验的幻景之中,人们共享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欢乐。

所以,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的就不仅是一种声画的视听快感,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抚慰。

它使在现实中饱尝挫折和伤害的人之心灵从中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

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对于人们的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有序化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消遣特性给文化带来的积极效应的重要体现。

大众传媒制造梦幻的优势固然给人们创造了理想的幻境,用一种虚构的“现实”,调和了人们心理内部“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社会现实中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对立,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实现本能欲望和社会认同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这是一种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心理抚慰,过多的这种梦幻享受,也会助长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

当这种梦幻充斥传媒世界时,大众就会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人,逃避为必然性束缚的实践和改造。

一旦大众传媒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就会使人们将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幻想之中。

媒介所营造的那些理想的幻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逃避,逃避现实的行动,也逃避对现实的思考。

所以,这样的大众传媒产品提供的虽然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却常常是以人直面现实、批判现实的勇气和理性为代价的。

同时,大众传媒的这一快乐原则还会因为无限地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而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它在给人类带来瞬间快乐的同时,却会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

大众传媒文化以其世俗化倾向为人们所喜爱,在灵与肉、精神与物质、道德与欲望的二元对立中,后者显然占主导地位,于是导致了形而上的迷失,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造成了人性新的异化和变质。

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的普及和民主提供了可能和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破坏。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从报纸到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出现,将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面在人类面前展开,“所有这些传播工具,打上了完全相同的印记的信息,传人千百万人的脑际,正如工厂铸造相同规格的产品,销售给千百万家庭一样……。

”现代传媒不仅对工业文明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向同一性方向发展。

处于地球各个角落、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追逐着相同的流行时尚、收听相同的流行歌曲、收看相同的影视节目,崇拜同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流行同一种哲学。

就像传统的经济生产残酷地摧残着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信息领域的优势文化以同样的威力破坏着文化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