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经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6 期
对我国高校扩招卫 李 飞
【摘 要】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从短期效果来说,政府在扩招中的直接收益是 小于成本的; 政府应该优化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消费者个人在选择教育消费时,应该有风险意识和成本意 识,理性选择消费。
二、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高校扩招的背景是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不 景气,市场需求不足,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分析之前,我们 设定几组参数。一是拉动内需,设定为 r1 ; 二是缓解就业压 力,设定为 r2 ; 三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设定为 r3 。 ( 一) 公共部门的收益分析。无论是通过拉动内需进而 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对科教兴 国战略的推进等都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推行这项政策时 所设定的预期效果和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1. 是否做到了“拉动内需”。“从短期看,由于高校扩招 需要增加相关的 投 入,不 论 投 资 是 由 政 府、企 业 还 是 家 庭 个 人来承担的,投资的增加都会刺激相关经济的增长。随着高 校扩招的继 续 和 学 生 与 学 校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会 带 来 对 图 书、住房、环境、饮食、医疗等相关产业大量的服务需求,刺激 这些行业的经 济 增 长。”然 而,从 长 期 来 看,通 过 刺 激 教 育 消 费,来拉动内需,是 要 大 打 折 扣 的,“特 别 是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费用,已成为对下层普通劳动者劳动果实的一种过份掠夺的 时候。高等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使一部分家庭元气大伤,再生 产、再富裕能力明显下降。”而自古中国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 观念,家长势必会 为 了 孩 子 的 教 育 经 费,而 尽 可 能 地 削 减 教 育以外的消费呢? 这样,社会总消费在教育消费与非教育消 费这一此长彼消的博弈中,到底增加了多少,是值得商榷的。 也就是说,通过扩招来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 R1 ) 是低于预期 效果( r1 ) 的,即: R1 < r1 。 2. 是否“缓解了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特别是随着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吸纳学校分流人 员,安排更多人员 再 就 业,从 而 缓 解 国 家 经 济 压 力 的 现 实 效 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缓解了高中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 力。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2005 ~ 2007 年,全国本专科
【关键词】高校扩招; 政策; 经济学分析 【作者单位】李红冠,张志超,张卫,李飞; 燕山大学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全面下滑, 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工作的焦点。加之国企改 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每年 300 多万的高中毕业生,更是加剧 了就业压力。在这一背景下,1999 年高校扩招适时启动,到 2008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由扩招前的 340. 88 万上升到 2021. 02 万人,增长了约 5. 9 倍。高校扩招 已对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提供 一个成本与收益比较的视角,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价。
一、问题的提出 1999 年初,教育部公布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计划宣称到 2010 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达到 15% 。而事 实上“到 2002 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 1,600 万,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比 原计划提前了 8 年。到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 划已经达到 607 万人,是 1998 年 108 万的 5. 6 倍,我国高等 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从总体上来看,高校扩 招在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 过快的扩招速度,高 校 毕 业 生 迅 速 增 长,就 业 压 力 也 与 日 俱 增。同时,伴随扩招的收费制改革也使得“上学难、读书贵” 以及高等教育“返贫”等现象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 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 年“两会”期间,教育 部官员已明确表示从今年起本科生扩招限制在 5% 以内,并 逐步稳定招生规模。 到底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其积极影响和负面效 应的数量关系又当如何? 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 分析方法,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对这一政策进行剖析。由于高 校扩招已成既定事实,只能从政策实施效果的层面上来对政 策进行评价。 所 谓 成 本—收 益 分 析,是 一 种 经 济 决 策 方 法, 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收益 ( TR) 和全部成本 ( TC) 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政策评价依 据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假设政府和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 为准则就是要保证: TR≥TC。当然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它的 成本—收益分析不能完全像私人经济部门一样仅以利润为 目标,还必须考虑社会福利极大化的问题; 同时,许多政府项
·10·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16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6 期
招生分别是 475 万、530 万和 567 万,与此相对应,高校毕业生 的人数也必然随之攀升。根据南方网的调查统计,“2000 年至 2006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 107 万、115 万、145 万、 212 万、280 万、338 万、410 万,2006 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 5 年前的三倍多,而从调查的企业 2006 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 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 只有 35. 39% 的企业表示 2006 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 增加,而且还有 28. 03% 的企业表示 2006 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 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2006 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 有小幅增长,但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可以说,高校扩 招只是缓解了眼前的就业压力,而带来的则是扩招后更大的 就业压力,也就是说高校扩招从非眼前的角度来看,它对减轻 就业压力的实际效果是不明显的,即 R2 < r2 。
目的投入与产出也不能简单采用市场价格来评估,也必须考 虑社会价值等因素。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必须遵循必要的 程序。首先,对这一方案实施所需要的各项成本( C) 和将会 实现的各项收益( R) 进行评估; 其次,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 本( TC) 和收益( TR) ; 最后,估算出项目总的获利能力( TR - TC) ,如果 TR≥TC,则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 如果 TR < TC,则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就是失败的。
对我国高校扩招卫 李 飞
【摘 要】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从短期效果来说,政府在扩招中的直接收益是 小于成本的; 政府应该优化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消费者个人在选择教育消费时,应该有风险意识和成本意 识,理性选择消费。
二、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高校扩招的背景是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不 景气,市场需求不足,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分析之前,我们 设定几组参数。一是拉动内需,设定为 r1 ; 二是缓解就业压 力,设定为 r2 ; 三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设定为 r3 。 ( 一) 公共部门的收益分析。无论是通过拉动内需进而 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对科教兴 国战略的推进等都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推行这项政策时 所设定的预期效果和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1. 是否做到了“拉动内需”。“从短期看,由于高校扩招 需要增加相关的 投 入,不 论 投 资 是 由 政 府、企 业 还 是 家 庭 个 人来承担的,投资的增加都会刺激相关经济的增长。随着高 校扩招的继 续 和 学 生 与 学 校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会 带 来 对 图 书、住房、环境、饮食、医疗等相关产业大量的服务需求,刺激 这些行业的经 济 增 长。”然 而,从 长 期 来 看,通 过 刺 激 教 育 消 费,来拉动内需,是 要 大 打 折 扣 的,“特 别 是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费用,已成为对下层普通劳动者劳动果实的一种过份掠夺的 时候。高等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使一部分家庭元气大伤,再生 产、再富裕能力明显下降。”而自古中国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 观念,家长势必会 为 了 孩 子 的 教 育 经 费,而 尽 可 能 地 削 减 教 育以外的消费呢? 这样,社会总消费在教育消费与非教育消 费这一此长彼消的博弈中,到底增加了多少,是值得商榷的。 也就是说,通过扩招来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 R1 ) 是低于预期 效果( r1 ) 的,即: R1 < r1 。 2. 是否“缓解了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特别是随着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吸纳学校分流人 员,安排更多人员 再 就 业,从 而 缓 解 国 家 经 济 压 力 的 现 实 效 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缓解了高中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 力。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2005 ~ 2007 年,全国本专科
【关键词】高校扩招; 政策; 经济学分析 【作者单位】李红冠,张志超,张卫,李飞; 燕山大学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全面下滑, 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工作的焦点。加之国企改 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每年 300 多万的高中毕业生,更是加剧 了就业压力。在这一背景下,1999 年高校扩招适时启动,到 2008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由扩招前的 340. 88 万上升到 2021. 02 万人,增长了约 5. 9 倍。高校扩招 已对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提供 一个成本与收益比较的视角,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价。
一、问题的提出 1999 年初,教育部公布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计划宣称到 2010 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达到 15% 。而事 实上“到 2002 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 1,600 万,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比 原计划提前了 8 年。到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 划已经达到 607 万人,是 1998 年 108 万的 5. 6 倍,我国高等 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从总体上来看,高校扩 招在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 过快的扩招速度,高 校 毕 业 生 迅 速 增 长,就 业 压 力 也 与 日 俱 增。同时,伴随扩招的收费制改革也使得“上学难、读书贵” 以及高等教育“返贫”等现象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 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 年“两会”期间,教育 部官员已明确表示从今年起本科生扩招限制在 5% 以内,并 逐步稳定招生规模。 到底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其积极影响和负面效 应的数量关系又当如何? 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 分析方法,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对这一政策进行剖析。由于高 校扩招已成既定事实,只能从政策实施效果的层面上来对政 策进行评价。 所 谓 成 本—收 益 分 析,是 一 种 经 济 决 策 方 法, 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收益 ( TR) 和全部成本 ( TC) 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政策评价依 据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假设政府和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 为准则就是要保证: TR≥TC。当然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它的 成本—收益分析不能完全像私人经济部门一样仅以利润为 目标,还必须考虑社会福利极大化的问题; 同时,许多政府项
·10·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16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6 期
招生分别是 475 万、530 万和 567 万,与此相对应,高校毕业生 的人数也必然随之攀升。根据南方网的调查统计,“2000 年至 2006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 107 万、115 万、145 万、 212 万、280 万、338 万、410 万,2006 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 5 年前的三倍多,而从调查的企业 2006 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 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 只有 35. 39% 的企业表示 2006 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 增加,而且还有 28. 03% 的企业表示 2006 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 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2006 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 有小幅增长,但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可以说,高校扩 招只是缓解了眼前的就业压力,而带来的则是扩招后更大的 就业压力,也就是说高校扩招从非眼前的角度来看,它对减轻 就业压力的实际效果是不明显的,即 R2 < r2 。
目的投入与产出也不能简单采用市场价格来评估,也必须考 虑社会价值等因素。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必须遵循必要的 程序。首先,对这一方案实施所需要的各项成本( C) 和将会 实现的各项收益( R) 进行评估; 其次,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 本( TC) 和收益( TR) ; 最后,估算出项目总的获利能力( TR - TC) ,如果 TR≥TC,则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 如果 TR < TC,则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