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各章节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考点整理
![中国文化导论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0ab7107f12d2af90242e65a.png)
绪言一文化的定义简单应用文化的定义文化即人话其中“文”即纹路“化”即从人心到人体由物质到精神在到物质的过程。
西方学术认为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
国内通常把文化概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仅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八个阶段如下第一个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者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用打击、刮削的方法制造粗糙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方法工艺较为精细。
就物质文化来看中国在新时期时代已经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制陶业和丝织业的出现导致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旧制度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经历了从血亲杂交、血缘群婚到族外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就精神文化而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迹呈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
具有记事或象征特征的刻绘符号一杯较为普遍的的发现。
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遗迹也在各地被普遍发现。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者“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三代。
这个时代主要有文字的发明。
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礼仪中心的建筑等此外大型的宫殿、祭坛和文字的发现无不确切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初现。
周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所不包而又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开始萎缩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已在酝酿之中。
文化思想方面以儒、墨、道、法、名。
阴阳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始崛起。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698ba0f2af90242a895e5bc.png)
中庸协和
崇尚中庸,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源自培育 的人群心态。 中国式智慧:“极高明而道中庸” ,“执其 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例如:均平思想、和同思想、兼容思想、温 良谦和、认同“圜道”(五行学说)、反对 极端,等等。
延绵坚韧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 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 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 不断调节,兼容汲纳,具备延续性。
中国文明对东亚的影响
“汉字文化圈”(汉字、儒学、律令制
度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几大要素)。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国际条件(中国与亚洲)
东亚:“汉字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汉译佛典圈” 南亚次大陆:佛教
近代中国国际条件(中国与世界)
近代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新特点:数千
年未有之变局。
第一,军事威胁:从西北游牧民族变为东南 沿海登陆的西洋人; 第二,文明冲突:文化高势位变为低势位。
宗法制度的表现和影响
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遵循父系的单 系世袭原则 ; 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 胞; 族权与政权结合 ,“家国同构”、“君父一 体”。
国际条件(中国与内部“四夷”)
中原与“四夷”的关系。 “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 中国历史上, “征服者被征服”、“进于中 国则中国之”,多次发生。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5894ec850ad02de80418d.png)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导论 华理 2012级 重点
![中国文化导论 华理 2012级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10d01610a6f524cdbf850c.png)
引论一.文化与中国 P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文化,“既定人群的全部生活方式”,“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外显或内显的行为模式”,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总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表现为文字等符号,表现为人们的习惯、风俗等等。
人类的“文化”现象可以从三个文化层面予以把握。
1.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处在这一层面之上的是制度和行为层面的文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
比如中国人的端午节、清明节。
3.最抽象、根本性的是意识层面的文化,亦即观念、价值、信仰以及思维方式,它表现于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文化,指的是在华夏大地上生存、发展的群体--中华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即我们民族的观念、价值、信仰的模式以及“典型”的思考和感知方式。
我们讲中国的文化,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轴心时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上。
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核心,也是我们民族应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维新图强的思想宝库。
二.中国文化概述 P5钱穆先生指出,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代文明皆产生于肥沃区域,独有中国文明是在贫瘠并比较大的区域产生,因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和发展前途,在文明生产过程中,社会内部始终保持一种勤奋与朴素的美德。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以血缘关系--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中国文化导论》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章节测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0febd033687e21af45a9d2.png)
《中国文化导论》章节测试题与答案1.1随堂测试1.【单选题】视频中概括出中华民族有(B)大美德。
A、五B、十C、六2.【单选题】“正”体现在品格上是(A)。
A、正直B、正确C、刚正3.【单选题】中华文化认为(A)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A、礼B、仁C、智2.1随堂测试1.【单选题】(A)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A、天人合一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2.【单选题】(B)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到儒学中。
A、孔子B、董仲舒C、老子3.【单选题】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们不能违背(A)。
A、自然B、真理C、规律2.2随堂测试1.【单选题】(B)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A、个人主义B、人本主义C、集体主义2.【单选题】南朝的(B)写了《神灭论》。
A、范仲淹B、范缜C、董仲舒3.【单选题】人本主义思想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B)精神。
A、人本B、人文C、奉献2.3随堂测试1.【单选题】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重(A)与统一。
A、和谐B、实践C、发展2.【单选题】(A)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A、孟子B、孔子3.【单选题】秦汉之后,(B)思想正好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A、天人合一B、贵和尚中2.4随堂测试1.【单选题】刚健,其实就是()的意思。
AA、刚毅B、健壮C、刚强2.【单选题】有为在()心中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AA、老子B、孔子3.【单选题】从战国到清代,()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深入人心。
BA、《论语》B、《易传》C、《孙子兵法》2.5随堂测试1.【单选题】文化基本精神有巨大的()统摄性。
BA、行动B、思想C、精神2.【单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个尊严。
AA、以人为本B、刚健有力3.【单选题】当出现内乱时,()能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本团结起来。
AA、中华民族B、中国人民C、中华文化2.6随堂测试1.【单选题】()的完善,是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542e93239b6648d7c0c74643.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 (08年真题)广义文化9、(P8) (10年真题)文化政策2、(P5) (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10、(P9) (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3、(P6)文化内涵11、(P9)国别文化4、(P6)文化产品12、(P10)上层文化5、(P7)文化现象13、(P10)底层文化6、(P7)文化事象14、(P11)文化传统7、(P8)文化思潮15、(P11) (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8、(P8)文化观念、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界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6、(P31)通漕四渠2、(P18)仪器观测期7、(P14)地理环境3、(P20)天下8、(P20)地缘4、(P22)九州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5、(P30) “尽地力之教”二、 简答题1、 (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 (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 (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 (P15) (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我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全
![《我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8cb842ef6f1aff00bed51edb.png)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导论概要
![中国文化导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d0eced69e314332396893a5.png)
第二节 孔 子
一、孔子事迹 :克己复礼 二、仁学:以仁入礼
三、治国理念:为政以德
一、孔子事迹 :克己复礼
平孔 子 生
生于鲁国 ,宋国贵族后 裔,“吾少也 贱,故多能鄙 事” 。 “威而不 猛”,身材魁 伟, “长人 ”。
一、孔子事迹 :克复礼
孔子对周公礼治心向往之。 子曰:甚矣吾衰也! 政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第一章 礼义之教——儒家文化
的儒 核学 心成 为 华 夏 文 明 —学派
—显学
荀子 周公
孟子
朱子
孔子
韩非 李斯
第一节
儒家概述
一、儒学的渊源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儒学的渊源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制 度。如杨向奎先生所言,“没 有周公一代人创造的礼乐文明, 就没有西周的文明,我们也很 难想象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将 是什么样子的光彩。”(杨向 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一、儒学的渊源
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 着古代文化从敬鬼神转向重人事。 周公提出“敬德”,意识到了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 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周人的 观念中,“德”即是尽人力“保 民”、“惠民”而拥有民心及天 下。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1、圣人立教:先秦儒家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追随周公,自称 “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 孔子以西周的礼乐文化为源头创立了儒学,不遗 余力地宣传、普及西周礼乐和他文化,在他的周 围聚集了一批“志于道”的仁人志士,形成了一 个称之为“儒家”、“儒学”的学派。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思孟学派和以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影响比较大。孟子是子思的 再传弟子,孟子发挥了孔子学说中“仁”的部分 ; 荀子则着重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礼”的部分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1ca25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0.png)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XXX《中国文化导论》简答题论述题复序言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XXX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朝朴学。
清朝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罪于名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用。
第三章2)试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叙事方式的发展。
1.“提纲法”。
XXX对此采用了“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叙事眉目清楚,为学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追述法”。
XXX对此每每于叙述本领前,用“初”、“先是”等笔法以追溯他的由来,使时间的始末一览而知。
3.“连类法”。
凡叙述道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时,《资治通鉴》对于有关的或同类的事和人,往往连同予记载。
4.带叙法。
这种叙事法在编年史中也是颇为独特的,编年史鱿鱼体例的限制。
很难达到如纪传史那样的“大端”与“细事”并举无遗。
但XXX运用个中叙事方法采纪传之长,补编年之短,使《资治通鉴》的编写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
第四章2)试述XXX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7dca90076c66137ee06193b.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08年真题)广义文化2、(P5)(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3、(P6)文化内涵4、(P6)文化产品5、(P7)文化现象6、(P7)文化事象7、(P8)文化思潮8、(P8)文化观念9、(P8)(10年真题)文化政策10、(P9)(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11、(P9)国别文化12、(P10)上层文化13、(P10)底层文化14、(P11)文化传统15、(P11)(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二、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2、(P18)仪器观测期3、(P20)天下4、(P22)九州5、(P30)“尽地力之教”6、(P31)通漕四渠7、(P14)地理环境8、(P20)地缘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二、简答题1、(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P15)(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中国文化导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02867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6.png)
第一讲绪论1.单选(1)中国字“文”的本义是(A)A)交错的纹理B)文化C)文明D)文字(2)中国字“化”的本义是(A)A)变易B)教化C)改善D)感化(3)下列学术流派中不属于“三教九流”中“三教”的是(D)A)儒家B)释家C)道家D)法家(4)下列文化现象中不属于物质文化的是(C)A)建筑B)服饰C)美术D)饮食(5)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概念形成于(C)A)唐宋时期B)明清时期C)清末民初D)建国以后2.填空(1)广义的文化是指。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成果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是指。
(人类的一切精神创造成果,主要指意识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3)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
(“以文化之”,意指文治教化,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4)学术界一般将文化系统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5)“精神文化”是指。
(意识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
它居于文化的核心位置,是文化的核心部分)3.简答(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道家、佛家(即释家)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化。
儒、释、道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交汇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儒学伦理、道家风度、世俗宗教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突出特征。
(2)简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单选(1)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A)大陆。
A)半封闭B)亚欧C)亚洲D)东亚(2)中国地形呈现出(B)的突出特征。
A)地势西低东高B)地势西高东低C)地势南高北低D)地势南低北高(3)得天独厚的水文气候造就了我国古代(D)的早熟与发达。
A)封建制度B)奴隶制度C)小手工业D)农耕文明(4)不同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将(C)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2bf87e49b89680203d8252f.png)
09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自下而上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事象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最新中国文化导论复习--名词解释题课件PPT
![最新中国文化导论复习--名词解释题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e3e5e1915f804d2b16c1ee.png)
• “四大皆空”: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 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还 指四种元素所具有的坚、湿、暖、动的四 种性能。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一切 都是虚幻不实的。
• “赋、比、兴”:《诗经》运用的主要艺 术手法。赋是铺叙;比是比喻;兴是一种 带有联想或象征的发端,兴句或与正意只 有韵律上的联系而在意义上并无关联,或 与全诗主旨有意义上的联系。
品析
此树“奇(珍贵)”在 何处?在诗中何处体现?
拓展: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 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 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 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 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 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 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 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 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 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 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刘勰的《文心雕龙》称 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 “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 五声:无声亦称五音,是中国古代宫、商、 角、徽、羽五个音节的总称,是在阴阳五 行学说影响下产生的音乐形态,也是中国 古代音乐和音阶形式的基础。
• 六书:古人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 纳出来的六种规律。即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中的前四书是指 汉字的形体结构,后二书只是文字使用方 式。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d0193aa6c30c2258019e02.png)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考题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3.案例题(1题,30分)4.拓展题(2选1, 30分)复习重点: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中国文化导论》资料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50cfbef90f76c661371ad7.png)
人神分离是神话历史化的前奏,也是神 话与巫术融合的前奏。神离开了人之后, 唯一能与之联系的就是巫。巫的出现,是 由于殷代祭祀的需要。他们的职能,是把 人的意愿报告给神,然后把神的指示带给 人类。在神降临时,他们就以歌乐鼓舞以 乐诸神。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也可知,巫与神是紧 密相连的。“巫”在神话与殷代巫术的融 合中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他们的作用就像 远古时期的重黎是专门联系人神的介绍人。 我们从屈原的《九歌》中也可看到巫既是 迎神的主人,又是神的朋友和恋人。这些 都表明,神进一步具体化和人格化了,神 与巫术也进一步融为一体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氏族集 团,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也出现了从对自然 的崇拜而发展成的祭祀活动。例如周族的 始祖是后稷,专管五谷的种植;楚人的始 祖是祝融,专管火。这些神由于已为氏族 所专有而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由于氏族专有权的划分 ,在“神”的 家族里也出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 例如,商的始祖简狄生了契,契又生了昭 明,昭明又生了土,土的孙子又是植物神 季,季的儿子又是畜牧神亥,等等。
《周易》是一部西周时期占卜用的书 。 相传这部书的卦辞是周文王所做,爻辞是 周公所做,西周人把世界万物的变化都归 之于阴阳变化,由此推演出了八卦。这种 把事物变化归之于客观存在的阴阳之变, 是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的。
第一章. 远古至战国概况
一。神话
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 然界复杂的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解释,便 想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世界,这 就是后来所谓的“神”,围绕“神”所构成的故 事,就是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是最古老的口头 文学,有着极丰富的内容,在艺术上开创了浪漫 主义的先河。
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入,神话中 虚幻、怪诞的形象逐渐被现实的、富于人 情味的形象替代。例如西王母本是人身、 豹尾、虎齿的瘟神,但后来演变为昆仑山 上一个温柔美丽的女神。人类始祖女娲, 神话中本是人首蛇身,后来渐渐变成了抟 黄土做人、炼五色石补天的女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贾,《新语》十二篇,主张“无为”政治,
得刘邦称赞。 贾谊,《新书》五十八篇,《过秦论》《论积 贮疏》《治安策》等名篇切实中肯,情感激扬, 也受到先秦纵横家文风得影响。 晁错,《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切实中 肯,纵横铺排,并以其擅长分析而独具特色。 董仲舒,《天人三策》给汉武帝在天与人之间 建立了一种对应的逻辑关系。 东汉后期,王符《潜夫论》、崔是《政论》、 仲长统《昌言》,切实深刻,情感激愤。
由汉族原有的大曲、词、诸宫调等传统音乐形
式,与宋、金以来的民间俚曲,以及少数民族 胡曲番乐交互影响。 分为小令(单支的曲子)和套数(套曲)。 元前期,本色为主,口语居多,有的作者是杂 剧作家,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 成就最高的是马致远,其曲感叹历史兴亡,歌 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 元后期,创作转到南方。
一、原始民谣与《诗经》、《楚辞》
二、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 三、焕然多彩的魏晋南北朝诗歌
四、唐代诗歌与唐五代词
五、宋诗与宋词 六、辽金元诗坛与元散曲 七、明代诗词曲和民歌 八、清代诗词的复兴 九、近代诗词
《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历史散文,先秦叫
“书”,汉代改叫“尚书”,又称《书经》。分为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前两个后人追记不很可 靠,后两个是比较可信的史料。 《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了孔子修订。简括记 录春秋时期鲁国、周王朝以及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以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表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语言平实简洁。 《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写成于战国 初年。比起《春秋》,不光是记事详实,叙事和表 现手法也非常出色,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巨佳! 《国语》:第一部国别史,战国初期作品,500多 年历史各篇风格不同。 《战国策》: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 言谈、事迹。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汲取秦鉴,政治经济采取轻刑
减赋休养生息,鼓励文人追思秦亡教训,为新生王 朝政权建设出谋划策,促成了汉初政论散文兴盛。 陆贾是最早论说的,贾山、贾谊、晁错、邹阳等。 武帝时期:西汉儒学大盛,对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 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就开 拓了主张“天人感应”的新的儒学体系。他写给汉 武帝的《天人三策》,在天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对 应的逻辑关系,提出法天顺天的思想。这个思想贯 穿于西汉后期的政论文。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贫困 混乱。政论散文,主要是社会、政治批判的文章, 切实深刻,情感激愤是特点。
乐府是汉代音乐机关,指责是采集民歌,训练乐工, 为民歌和文人诗作制作曲谱,配乐演奏。乐府中的民 歌价值很高!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一方面为了娱乐,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民歌来观察民情。 思想内容方面,揭露封建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 反映人民愤怒控诉和抗争;描绘人民悲惨境遇和战争 带来的灾难。 艺术上有贡献,发展了中国诗歌中的叙事因素;打破 诗经楚辞以来的四六言格式,句式灵活多样,杂言为 主,趋于五言;善于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善于运用 比兴手法,尤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性和 现代精神有深远影响。
《楚辞》: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学习楚国民歌后 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故又称“骚”或“骚体”。北《诗经》南《楚辞》, 北现实性诗歌,南浪漫精神诗歌。诗、骚并称。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 诗,民族文学的骄傲。 《离骚》艺术成就极高!结构上,主线清晰;表现 悲剧精神的最早典范;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象 征体系,辞彩丰富华美。 屈原的作品《天问》、《橘颂》、《九歌》、《九 章》。《楚辞》还有其他作者宋玉、唐勒、景差, 宋玉的《九辩》也是名篇。
盛唐诗歌最杰出代表!
首先是盛唐精神的代表!非凡的理想主义、强烈的
进取精神、高度的自信和自由解放的思想。 诗歌表达了非凡的抱负、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对社会、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揭露和批判了黑暗 现实。 诗词豪放飘逸,表现为奔放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 多为歌行古风,名作《蜀道难》可见一斑。 绝句明丽清新,清新流丽的语言和明净澄澈的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 盛唐诗歌艺术风貌的最高典范。
北宋词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词
派与南唐词风而有所变化。继承经验,晏殊以明 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 巧的构思,表现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 的伤感。欧阳修深婉含蓄、清新疏隽。 北宋词创造时期:柳永、苏轼、秦观。专力作词 并大量创制慢词的是柳永。豪放派苏轼不再儿女 情长,自己以诗为词,影响了后来的周邦彦、李 清照。晏几丰富的层次感和清刚顿挫之美。 北宋词总结期:集大成者周邦彦。两宋之间李清 照和朱敦儒。
与李白齐名,但诗风迥异。 拓展了诗歌题材,广泛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
代的社会生活,素有“诗史”之称。 写民生疾苦,特别是安史之乱给人民的苦难。 表现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怀。 杰出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精神。 锤炼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诗风被概括为“沉郁顿挫”。 经常采用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秋兴八首》是杜甫诗歌艺术的极致,也是沉郁顿 挫诗风的代表作。
谢灵运的山水诗:第一个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鲍照的拟乐府:现存200多首 新体诗:讲求声律 宫体诗:宫廷贵族奢华享乐生活 集南北诗风之大成的庾信:由南入北的诗人 南朝乐府民歌:体制短小,对唐代绝句形成有影响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压卷之作。
初唐诗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春 秋战国之际成书。 《老子》:道家始祖老子的语录集。老子比孔子略早, 但《老子》比《论语》晚点,战国初期中期由道家后学 编辑而成。文学价值不大,形象化说理以及韵散相间的 语言特色值得注意。 《墨子》:记录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及墨家各派思想的 著作,也是墨子弟子所记于战国初中期。不讲文采,以 朴实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取胜。 《孟子》:七篇产生于战国中期,先秦儒家思想代表著 作,文学上也有不少可称道处。行文的纵横之气、善于 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庄子》:先秦道家思想代表作,十分优秀的文学散文 集。思想融入寓言构成,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文学 散文集。 《荀子》和《韩非子》:都产生于战国后期,分别是儒 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议论透 辟是共同特点。
近代进步诗歌:前期,成就最大,启蒙思想家龚
自珍,其次是反帝爱国诗潮诗人群体核心魏源、 林则徐。后期,成就最大,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 新派诗;改良派,康有为、柳亚子。 近代传统诗歌:前期,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 后期,同光体,中晚唐诗派。 近代词:前期,蒋春霖,后期,清季四大词人和 文延式。
西汉中前期赋:包括赋体和骚体。司马相如是最大
赋家,形式内容与其他赋家作品不同。 西汉后期的赋:仍然是赋体和骚体。有大赋也有短 小的赋体作品。 东汉前期的赋:也有赋体和骚体。 东汉后期的赋:发生了从大赋到抒情小赋的重要转 变。张衡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二京赋》是汉 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 之作。或激烈的抨击时政,或描摹生存环境的险恶 艰难,情感极其浓烈。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入仕诗人。康 熙,神韵派领袖王士禛。乾嘉,沈德潜“格调 派”,厉鹗“浙派”,翁万钢“肌理派”,袁 枚、赵翼“性灵派”。 清词: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以朱彝 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独树一帜的词人纳兰性德, 清中叶乾嘉词坛浙西词派中期领袖厉鹗、以张 惠言和周济为首的常州词派。
宋初诗坛:沿袭晚唐五代诗风,“白体”学白居易, “晚唐体”学贾岛,“昆体”学李商隐。 宋诗高潮:代表人王安石(饱读全书,以诗论政,风格 多样)、苏轼(才华横溢,无不可入诗之事)、黄庭坚 (苏轼门下,真正形成宋诗典型风格)。 南宋诗坛:杨万里先学江西诗派,又改学晚唐诗,后自 成一家。陆游学诗从江西诗入手,后来成了有名的爱国 诗人。宋诗至此走向衰落。 北宋词:晏殊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对婉 约派乃至整个宋代词坛发挥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力。欧 阳修有两种风格,一种深婉含蓄,一种清新疏隽。北宋 词创造时期,柳永、苏轼、秦观;总结期集大成者是周 邦彦;两宋之际有李清照和朱敦儒。 南渡词:南宋初期,多数词人慷慨悲歌,继承苏轼以诗 为词的方法。 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南宋中期,豪气衰落,讲求技巧 音律,开山大师以“白石词”著名的姜kui夔。
散文:建安,思想解放,打破汉代重复敷衍经义的 僵化局面;内容,真情流露,形式,注重文采,骈 偶化倾向。正始时期,玄风大畅,善谈名理。两晋 散文,注重形式技巧,。 骈文:南朝骈文,中国散文史上一道靓丽风景。对 偶工整精巧,用典绵密妥帖;北朝散文以散体单行 为主,也融合骈偶成分。 赋:建安,承汉末抒情小赋的遗风,抒情进一步加 强,尤其在对偶工整和词藻富丽方面,达到了新的 高度,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转化的开端。曹植的 《洛神赋》是最杰出的;正始时期,政治压力情绪 低沉抑郁,表现委婉曲折;两晋时期,西晋有大赋, 东晋还有山水赋;南朝骈赋美轮美奂,北朝感情悲 凉,形式精整典重。
明前期诗坛:分为明初诗歌、台阁体、茶陵派三
部分。 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分为前七子、吴中四才子、 后七子三个部分。 明后期诗歌新变:分为公安派、竟陵派、复社和 几社三个部分。 明散曲:散曲从元代就取代了词的抒情功能,明 开始,曲盛词衰。 明代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