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重点笔记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重点笔
记
社会保障学
1.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内容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补充保障
3.社会保障的特点
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保障性公平性
4.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
5.支撑这种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
一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
二是高度发达的经济。
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是支撑“三高”政策的根本。
三是高素质的国民。
当然,北欧能够实行“三高”政策,还有一些其他条件。
如长期没有战争,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国防开支少等,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
北欧能实行“三高”政策,高税负支付高福利,高福利培育高素质,高素质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政府官员的廉洁;(法制健全完善)
二是医疗教育体制的优良高效,能把税负资源有效的使用。
6.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体系:在城市,建立起以国家保险为主体、以单位福利为补充的制度;在农村,则建立起以社会救济为主体、以集体福利为补充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D、社会救济
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7.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第一,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统包统配,不单是劳动保险,还包
括公费住房、免费教育。
✧第二,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单位制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
国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
1956 年以后,中国开始限制农村与
城市之间的居民自由流动,出台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两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
8.对改革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负责单位包办覆盖不均板块结构缺乏效率水平低下
9.改革与完善时期
第一阶段:恢复时期(1978—1985)
第二阶段:缓慢生长(1986—1993)
第三阶段:急剧变革(1993—1998)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1998—2010)
第五阶段:法治时代(2010—)
10.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保障制度被确认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体制之一,社会保障被界定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
11.提出社会保障概念。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并且单独设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改革和社会化问题,社会保障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负责、单位包办保障制的对立物,被正式载入国家发展计划。
12.养老保险。
199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13.1998年3月,新一届中央政府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一了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由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管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民政部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
14.确立了“两个保障”和“三条保障线”。
“两个保障”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条保障线”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
15.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央财政直接出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16.2010年《社会保险法》通过
17.我国社会保障的完善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面临诸多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监督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考验;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新型群体面临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和解决转制成本问题又会有新的要求。
18.
19.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20.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
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
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21.社会保障模式:在不同的社会保障理念影响下,各个国家的具体制度在内容、水平、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大致相似的类型。
22.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分四种:
投保资助型
福利国家型
国家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P120
2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产生的效果。
24.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稳定和调节机制,是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
✧ 1.劳动者风险的社会化家庭→社会
✧ 2.市场竞争者的生存需要优胜劣汰
✧ 3.经济周期的劳动力供应失业
✧ 4.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支付
✧ 5.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有四大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P145
25.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五大原则
1、公平原则: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3、责任分担原则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5、互济性、法制性等其他原则
26.西方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1人道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1、早期空想共产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
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2、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生存权思想
生存权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权利,而且是能够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下去的权利。
4、社会连带思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慈善思想
27.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施穆勒布伦坦诺
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二)福利经济学说 A.C.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了两个基本福利命题:一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福利也就越大。
从第一个命题出发,他提出了生产资料最优的配置问题。
收入均等化基本意思是: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反之收入越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如果把富人的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其办法就是对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扩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等政策,实行收入再分配,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由低收入者享用,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庇古的“收入均等化”主张的依据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
三是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三)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强调收入和财富分配均等化,主张用累进税率来解决分配问题。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只有靠国家干预才能达到二者的平衡,并实现充分就业。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或者是能够使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五)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思想
主张政府干预,把充分就业作为新政的首要目标,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
(六)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以维护“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正统为己任,企图根据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建立并发展新的收入分配理论。
(七)贝弗里奇的福利计划
贝弗里奇不仅把各种不同的主张融进了一个内在的框架中,而且也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四条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3)充分就业原则;4)费用共担原则。
(八)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
突出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推行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
(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成梯状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
(二)满足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有重要论述:任何社会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剩余劳动的那部分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它包含“保险金和准备金”。
满足人的需要理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动力。
恩格斯把人的分为生存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和享受资料的需要。
(三)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四)“两种生产”理论
✧社会保障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这两种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因素。
(五)社会保障基金
27.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8.社会保障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一个层次是社会保障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保障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各种专门技术和工具。
29.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疾、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0.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31.社会保险的特征:保障性普遍性互助性强制性福利性
32.社会保险作用就在于:让劳动者在老、病、伤、失、育的时候,从社会获得一定的补偿和救助,即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有所得、生有所保。
3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征
1、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以“补大”为主,与“补小”结合。
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
4、农合基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用账户。
34.缴费比例:
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公司20% 个人8% 15年
职工医疗保险公司8% 个人2% 25年
失业保险公司2% 个人1%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每月缴纳1%,员工个人不需缴纳。
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每月按参保基数的1%缴纳;职工个人不需缴费
35.社会救助主要围绕自然灾害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城乡贫困救助和失业破产救助等方面内容进行。
36.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7.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统称,涉及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内容比较广泛。
社会优抚的内容:死亡抚恤;伤残抚恤;退役安置;社会优待;社会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