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的行当

行当是什么?行当就是传统戏曲演员为了提高演技(表演水平)使“术业有专攻”从而进行专业分工的类别。为了好理解,我们不妨从京剧的行当说起。

(一)京剧的行当

京剧原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汉、越剧仍如此);后概括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最后归并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除此四行外尚有几类次要角色,如武戏中的配角“武行”和“筋斗行”及跑龙套的“流行”,因而有七行之说,即“生旦净丑,武流筋斗”。其中生分老生、小生、武生,再细分则如下:

唱工

做派

老生(中、老年男性,多挂须)长靠:扎靠,厚底靴

短打:短装,薄底靴

红生:勾红脸之老生

扇子小生:手拿扇子为标志

生雉尾小生:头插雉尾为标志

小生(青少年男性,不挂须)穷生:穿富贵衣为标志

官衣小生:穿官衣为标志

武小生:小生中武行人物

长靠武生:扎靠,厚底靴

武生

短打武生:短装,薄底靴

旦分:青衣(“正旦”的俗称。多扮庄重之中青年妇女,因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花旦(多扮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之青年妇女)、花衫(新行,兼青衣花旦剧)、刀马旦(擅长武艺之青壮年妇女)、武旦(多扮勇武之妇女。武打更激烈、打出手)、闺门旦(多扮天真活泼的小家碧玉式的年轻姑娘)、玩笑旦(多扮民间少妇)、泼辣旦(多扮泼辣型妇女)、贴旦(次要旦角,京剧渐无此行)、老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分:铜锤(因京剧《大保国》、《二进宫》等剧之徐延昭登场时手捧御赐铜锤得名,重唱;后泛指重唱之花脸)、架子(副净的俗称,多扮性格粗豪爽直之人如《长版坡》之张飞,《野猪林》之鲁智深。齐如山认为其得名因其常“亮相架子”)、武花、摔打花脸等。

丑俗称小花脸(因勾脸之粉块最小),分:文丑、武丑。文丑又有袍带丑(做官的人物)、方巾丑(头戴方巾之文人)、毡帽丑、彩旦(又名“丑旦”,“丑婆子”,滑稽奸刁之女性)等。

其它地方剧不尽相同。如川剧大行与京剧同。评剧,早期只有男女脚之分,后逐渐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再后受京剧、梆子的影响,行当又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小丑之分。汉、越剧仍分十行。

(二)行当的历史演进

脚色行当初起于唐代之参军戏,其有苍鹘、参军两角。

宋杂剧──滑稽、歌舞、杂戏表演的统称:副净、副末、末泥、引戏四人组成,或添一人,名装孤。见吴自牧《梦粱录》。

金院本──金代流行的短小剧,体制与宋杂剧同:副净、副末、末泥、引戏、装孤──同宋杂剧,名“五花弄”。见陶宗仪《辍耕录》。

宋元南戏──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戏曲样式:生、旦、净、丑、末、贴、外。见徐渭《南词叙录》。

元杂剧:角色已很复杂,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依《元曲选》将其分为四类:1、末类:包括正末、副末、冲末、二末、小末、外;2、旦类:包括正旦、贴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色旦、搽旦、旦儿。3、净类:包括净、副净、二净、丑;4、其他,包括孤、细酸、孛老、卜儿、俫儿、邦老、曳剌。四类共提及26个名目。其中最主要者为正末、正旦。

明清传奇: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今之南戏,则有正生、•贴生(或为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即中净)、小丑(即小净),共十二人,或十一人,与古小异。”提到12种角色,但明显是在南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发展。

乾隆年间的昆腔戏班:李斗《杨州画舫录》记载为“江湖十二角色”──“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角色’”。

到近现代,如上述京剧,行当更为复杂。

可见,戏曲的脚色行当总是处在发展演变的状态当中而非一成不变。

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各代表什么角色?

满意答案1:生: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

旦: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净:俗称花脸,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

满意答案2: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中国戏曲的脸谱

如前所述,戏曲演员是分行的,这种分行仅从面部化妆即可看出。面部化妆形成形成谱式,称为脸谱。脸谱一般用于净、丑,尤其是净,生、旦少用。所以习惯把生、旦化妆称“素面”、“洁面”或俊扮,把脸谱称“花面”。

脸谱远源为面具(大约起于史载兰陵王高长恭所戴面具到唐歌舞戏《大面》),近源为唐宋之涂面化妆艺术。

(一)戏曲脸谱的谱式

构图相近的脸谱可称为一式。明、清脸谱已较复杂。而其多样化则在清初以后。《大百科全书》举京剧净角所用基本谱式有:1整脸、2水白脸、3三块窝脸、4老三块窝脸、5花三块窝脸、6十字门脸、7花十字脸、8六分脸、9元宝脸、10花元宝脸、11碎花脸、12歪脸共十二种;丑角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三种(其实还有馒头脸、窝头脸等)。据说,不少剧种的脸谱有上百,甚而几百个之多。

(二)戏曲脸谱颜色的象征意义

脸谱最惹人注目的是它的颜色。在戏曲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脸谱颜色的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据著名戏曲剧作家、京剧《红灯记》的改编者(与阿甲合作)翁偶虹说:“红色象征忠烈正义,是以关羽为根据的;黑色象征鲁莽直率,是以张飞为根据的;水白色象征阴险疑诈,是以曹操为根据的;油白色象征飞扬肃煞,是以马谡为根据的;紫色象征刚正稳练,是以徐延昭(《大保国》、《二进宫》)为根据的;粉色象征忠勇暮年,是以杨林(京剧《三家店》《秦琼表功》中人物)为根据的;黄色象征枭勇凶暴,是以典韦为根据的;蓝色象征刚强骁勇,是以窦尔墩(《连环套》、《盗御马》)为根据的;绿色象征顽强暴躁,是以青面虎(《通天犀》,又名《雪溅万花楼》中侠士许起英)为根据的;灰蓝色象征老年残暴,是以郎如豹(“八大拿”中《黑海坞》,又名《拿郎如豹》)为根据的;金银色象征神佛精灵,是以达摩和金翅鸟为根据的。”(《翁偶虹戏曲论文集.脸谱艺术》)

不过,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这种象征意义显然是逐渐形成的。比如白脸,明中叶以后,才成为奸臣的典型脸色(如《鸣凤记》之严嵩),到清乾隆年间,昆山腔戏有“白净”一行,专门扮演奸臣。于是白象征“奸诈”被固定下来。又比如,清以前,曹操一般用粉面,但焦循《剧说》卷五记载,当时陈玉阳《文姬入塞》一折,南山逸史《中郎女》杂剧,曹操“以外扮,取其片善之意”。再有如赵匡胤,明代与后来京剧中的脸谱就很不一样,就是皮黄与京剧中的张飞,画法也不同(突出处是前者粉红底黑图案,不是黑脸,后者白底,黑图案增强,两眉处除画蝴蝶)。梅兰芳藏明代与清初脸谱之关羽,也很不相同。

第二、就是脸谱形成并被基本固定下来后后,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京剧《霸王别姬》与昆曲《十面》中项羽的脸谱,用乱眉、低眼、哭鼻子的画法,很好传达出其英雄末路的神。但是,对于早年力能扛鼎、叱咤风云的项羽来说,就不合适,所以郝寿臣就曾经提出“应该再创个霸王耀武扬威神气的脸谱”。

第三、同一人物的脸谱,在不同剧种中(甚而同一剧种中)有不同的画法,如张飞,山西北路梆子、柳子戏、粤剧就不一样。就是同是京剧的曹操的脸谱,也不一样。

(三)戏曲脸谱的艺术特色

戏曲脸谱不能随意勾画,必须体现“取形、传神、寓意”三原则。

取形:要正确处理“离形”与“取形”。所谓“离形”,就是不能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所谓“取形”,就是不能随意取舍而应依据剧情尽量勾画得有根有据。比如孙悟空的脸谱,不能是照搬的“猴脸”(“离形”),但又必须像“猴脸”(“取形”),结果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般说,“离形”的目的是为了“取形”(好看,传神、寓意),如姜维,额上画太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