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倔的坚守与超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他在文艺问题上表现出的独立思考精神,更在于 他独立不羁的精神人格。与20世纪许多喑哑于时代苦难 历程的知识分子相比,胡风在一种执拗
的坚守中远离了自我萎缩与变异。
全文完!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ty38htvv 逆鳞 /0_11/
在40年代民族救亡图存背景下,知识分子由于对动荡历 史的感同身受而产生的特定精神诉求,更多地源自胡风 对五四启蒙精神立场的捍卫与坚守。五
四文学对人的发现、对大写的人、对觉醒的人的书写, 都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掘。作为深受五四洗礼的知识 分子,胡风对五四启蒙理想的目标与使命
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所以,40年代民族存亡之际,面 对创建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现代目标,文艺的“从属论”、 “工具论”甚嚣尘上,文学如何处理
立人”。正如鲁迅所言,“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 举。” 而“立人”首先要对人民大众有一个清晰、理性 的认识。20世纪40年代在抗日救亡
的背景下,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成为革命战争的主 力军。“大众化”及“民族形式问题”讨论中产生了对 所谓“人民”、“大众”的偶像化崇拜倾
向,文艺界开始遗忘甚至出现了否定五四新文化传统的 倾向。针对这一现象,胡风在《论民族形式问题》中精 辟地指出,无论人民是怎样的众多,无论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差异,以及1954年7月胡 风向文艺工作献言献策的“三十万言书”, 胡风的文艺 思想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
与意志。思想的诚实,使胡风突破了利用文学对政治意 识形态进行图解的怪圈,而将现实主义理论的认识真正 抵达了艺术的本体,这是胡风的可贵之处
。胡风文艺思想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 丰富与深化。他一生的创作实践、文学批评与理论体系 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的。在承认现实
,胡风指出,“为人生的艺术”派和“为艺术的艺术” 派,实际上却不过是同一根源的两个方向。这原来不应 该分裂的两种精神,在伟大的先驱者鲁迅
身上终于得到了统一。在胡风看来,无论是“为人生的 艺术”还是为“艺术的艺术”都是出于改革现实人生的 愿望。这和他对现实主义道路的坚持是一
致的。在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主观战斗精神” 是其最为核心的理论支柱。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对鲁迅 作品的深刻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胡风
域的全面,把一己的生存和整体的生存结成了一体”。 在胡风看来,鲁迅内心鲜明的爱憎情感与外在的韧性斗 争精神的统一,以及通过杂文“使思想成
为突入现实的力量”,正是一种主观战斗精神的彰显。 就创作实践而言,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不是对生活、现 实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应该加强自己的
“人格力量”和对现实生活的“把捉力、拥抱力、突击 力”。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在“相生相克的决死的斗争” 中才会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才是真
以批判,显然忽略了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及新旧艺术 形式之间转换的可能性。詹姆逊曾指出,“每种艺术形 式都负载着特定生产方式及意识形态所规
定的意义。当过去时代的形式因素被后起的文化体系重 新构入新的文本时,它们的初始信息并没有被消灭,而 是与后继的各种其他信息形成新的搭配关
系,与它们构成全新的意义整体。”这在20世纪90年代 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对传统叙事资源的激活与对话中可 以窥见一斑,格非、莫言、贾平凹等
与时代、政治、革命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与众 多知识分子从启蒙者向革命者的身份转换相比,胡风始 终未曾忘记启蒙的艰巨性,因此,他的文
艺思想强调的是对民众的启蒙。这在一个政治话语全面 覆盖个人话语的特殊时代,胡风对启蒙理性的捍卫以及 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人格的坚守与历史的
错位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除了五四传统的浸润,鲁迅破 除一切瞒和骗的战斗精神以及对国民性的思考与批判对 胡风的影响深远。在《文学上的五四》中
在总结世界文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创作的过程而 逐渐形成的。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及文学活动 四十周年》一文中,胡风分析、总结了鲁
迅的成长经历与创作历程,并指出要接近鲁迅这样一个 伟大的存在,需从他思想生命的人生态度入手,即“他 的内在的战斗要求和外在的战斗任务的完
全合一”,“这可以和天地造化比美的宝贵的精神”, 表现在他的“本于他的真实的斗争要求,向着具体的斗 争对象”,进而“把自我扩大成了思想领
400年整个现代欧洲文学是建筑在思想诚实的概念上的。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中这种思想诚实的积淀远为匮乏。 胡风的“思想诚实”与他出身底层,
有着朴实、“鲠直”的性格有关,他对封建意识给农民 造成的精神奴役有着切身的体认,另一方面胡风本身就 是一位诗人,对创作有着直观与感性的体
验,因此,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 是上个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认识的分 歧,还是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在延
阻害民众活力的死的渣滓,启发蕴藏在民众里面的伟大 力量”的同时, 更要正视并揭露“把这些力量这些愿望 禁锢着、玩弄着、麻痹着、甚至闷死着
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一理论的提出,对 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学对五四传统的背离及其创作中 表现出的过于功利化政治诉求无疑具有纠
偏作用,而胡风对思想启蒙艰巨性的体认与对艺术规律 的重视,也显示出具有启蒙理想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 文化、文学高屋建瓴式的思考,这种超乎
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洋相。这些本质上是用充满了毒素的 封建意识来吸引大众,所以,封建意识的传布力就特别 强烈。显然,胡风对于民间文艺的看法带
有鲜明的五四反传统色彩。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任 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没有脱离内容的 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透过民间艺
术这种形式,胡风看到其中蕴含的封建意识是具有合理 性的。但是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而将“民间形 式”不加辨析地定性为“封建主义”而加
胡风事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关于事件的结论早已 尘埃落定,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判定。今天我们重温胡风 文艺思想,探讨胡风与左翼文学阵营的分
歧是一方面,但更应该思考的是胡风文艺思想在时代流 转中所具有的生命力,进而体会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深 切洞察与个性化阐释。站在新世纪重新审
视胡风的文艺思想,“思想诚实”可以说是胡风文艺思 想最突出的特征。奥威尔在《文学与极权主义》中曾就 集权时代的威胁,非常自信地指出,过去
力,但是清除几千年封建思想残余绝非朝夕之力能够完 成。胡风认为没有为进步的努力,解放是达不到的,解 放正是为了进步,不要进步的人终会背叛
解放的。显然,与政治革命相比,胡风更加注重的是思 想启蒙的革命,甚至思想革命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政治 革命。这一认识有其前瞻性,但是,在中
国特殊历史背景下,思想启蒙、人的主观意志、精神人 格是否真的重要到、优先于政治革命而跃居主体性地位? 这是值得商榷的。其次,与“精神奴役
作家的作品已经昭示出文学对传统回归后呈现的某种新 质。今天来看,胡风与左翼阵营内其他派别的论争究其 根本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识的
视角与切入的角度存在差异。由于双方立足点的区别, 决定了他们就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不可能产生真正 的对话与交锋。任何文学理论的生成都不
可能在一个一元的、密闭的空间内完成,它应该在多元 共鸣的语境中不断获得自身的生长点,从而建构起充实 而完善的理论体系。胡风给予我们的启示
主义作为唯物论在艺术认识上的特殊方式,要反映历史 真实的基础上,胡风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进一步指 出:“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正是由于流
贯着人民的负担、觉醒、潜力、愿望和夺取生路这个火 热甚至是痛苦的历史内容。”在胡风看来,现实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因为作家对“人民的负担
”、“觉醒”、“潜力”、“夺取生路”等内容的反映 而变得生动鲜活。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主体之 于生活与作品之间的能动性,是胡风现实
创伤论”相关的胡风对民间文艺看法的辨析。基于对 “人民”的清醒认识,胡风在《论民族形式问题》中对 封建社会的“民间文艺”进行了抨击。他否
定了向林冰等人提出的文艺创作“新质发生于旧质的胎 内”的规律,强调新文学的途径并不在“旧形式”或 “民间形式”中寻找, 而必须在与现实斗
争生活的结合中寻找。 在胡风看来,民间文艺不仅是反 映了认识生活的封建观点,而且虽然是通过封建意识的 世界感和世界观,但依然在某一程度上
人民大众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他 们也是小私有者,是“在封建主义底几千年的支配下面 生活了过来的”。小私有者的身份决定了
他们的自私与狭隘,封建主义的压迫则让他们愚昧、保 守、麻木、安命。人民“承受劳动重负的坚强和善良, 同时又是以封建主义的各种各样的具体表
现所造成的各式各态的安命精神为内容的”。基于这种 认识,胡风进一步深化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学思想, 提出了“精神奴役创伤”论。即在“抖去
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虽然,胡风因对“主观战斗精神” 的倡导而被称为主观唯心精神”的阐发与体悟如此之深,以至它早已超 越了理论层面而融入阐释者生命之中,化作一种生命态 度与理想追求。他同庸俗社会论与机械论
的抗争,对国民精神创伤的救治,以及以这种理论为旗 帜,通过编辑刊物,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诗人和小 说家,并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七月”诗派。这一切均可视为胡风对主观战斗精神的 具体实践。胡风文艺理论的另一个支柱是“精神奴役的 创伤”。这一理论的形成一方面基于胡风
开阔的历史哲学视野,另一方面缘于胡风对20世纪40年 代流行的文艺思潮的反拨。在胡风看来,现代中国不仅 要完成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政治
统治的政治变革使命,也要让现代中国人摆脱封建文化 的桎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格的变迁。而中国要 实现真正的、根本的变革,首要任务是“
时代的远见卓识是胡风文艺思想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的原 因所在。任何理论与概念的形成,必然会打上阐释者身 处时代的烙印,胡风的文艺思想也不例外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精神奴役创伤”论,论者认为有 以下几点需要辨析。首先是关于这一理论立足点的反思。 在胡风看来,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要在实现民族解放的同时,改 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民族的进步。民族战争的如火 如荼,固然为革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动
主义文论的重要内容。因此,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一 种高扬主体性的理论。他认为,脱离了作家生活体验和 主观感受的纯客观的生活的真实是不存在
的,任何内容只有深入了作者的感受才能成为生活的真 实。“写真实”是现实主义本质的审美属性。这也是胡 风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形形色色的客观主义
、公式主义、教条主义进行批判的原因所在,在他看来, 它们是和现实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胡风文艺理论中这 种清醒而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