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权力和地位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与权力和地位无关

说“领导”与权力和地位无关,一定有人认为这个看法过于极端。倘若我们仔细分析个案,我们可以发现,这是真理,也是事实。

领导只有方向和跟从者两个要素。谁掌握了方向,谁赢得了跟从者,谁就是领导。官僚同权力和地位分不开。没有地位和权力的人,称不上是官僚。领导行为一旦与权力和地位相结合,情况便复杂化。权力和地位本是可以用来强化领导功能的手段,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不小心便沦落为做官的窠臼。

领导这个词在一百多年前伴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进入中国时,是个鲜活的概念。带有先进思想的人们活力四射,为了改变现状,发动并领导了各式各样的运动,给中国带来一股新气象。那时,领导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扫盲运动,新生活运动的,都是些小人物,没有权,没有势,甚至也没有钱,在前朝遗老遗少们的白眼之下,凭着理想、信念、热情发动民众,并改变着旧中国的面貌。

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孙中山是个普通的医生,但他领导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他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目标来感召、吸引民众,用激情和牺牲精神赢得信任,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孙中山不是为做官。为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实现和平,他置个人宠辱于不顾,宁肯将大总统的位置让与袁世凯,以换得军方的支持,使革命不致夭折。

官僚和领导对权力和地位的态度区别在于:权力和地位是领导者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对于官僚来说,是追求的目标。领导行为与权力结合的时候,可能发生领导概念的同化和领导实践的异化。袁世凯得到大总统的位置之后,不想领导革命,也不想当官,他更过分,想当皇上,回到旧体制。若不是他“驾崩”得早,孙中山的革命成果大概要被他葬送。而早年追随孙中山的蒋介石呢,有了权势以后,排斥异己,发动内战,只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顾不上领导孙中山发动的国民革命了。

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文化中保持领导的纯洁性很不容易。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后,在执政党的位置上,“要革命,不要做官”,要做到“两个务必”(均为毛泽东语),是多么大的挑战!现在的领导人重提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告诫党员干部要“权为民所用”,保持“先进性”,目的就是避免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被权力和地位瓦解。

如果处于高位,执掌大权的人未必是领导,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呢?

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看领导的本质。这个领导案例,堪称世界典范。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百十来人,长期没有合法身份。就这么一个小团体,赢得了全国人们的拥护,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自身也发展成为几千万人的大党。这个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其中的必然,就是我们要挖掘的共性的东西,普遍通用的领导原则。以下原则体现领导的真谛,在今天并不过时:

领导者选择目标,不是执行他人的指示。没有目标,就没有资格做领导;

领导者和跟从者的目标一致。正因为目标的一致,人们才和共产党走到了一起;

领导者没有地位,没有名分,甚至可能没有合法身份;

领导者的威望是自己赢得的,不是从外部赋予的;

领导者的地位在跟从者心中,而不体现为头衔职务;

领导者和跟从者关系平等,不是上下级;

领导者和跟从者的关系像同船航行的舵手和水手,或一同跋涉的向导和行者;

跟从者是领导者的服务对象,不是领导者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领导者实施领导不靠权势,不靠强迫,而是靠影响力和能力;

跟从者出于自愿而跟从。

这么看,领导与据有地位的官僚有天壤之别。

在官本位的文化环境里,我国企业里占据领导岗位人的行为表现,与官场何其相似!我们有必要依照上面的分析,对领导作用进行再认识。首先我们要纠正以下的传统观念以及相关的态度:

传统观念一:以为行政职务就是领导职位,履行岗位职责就等于实行了领导。在经理人岗位上,你可以是领导,也可能是事务主义者,八面玲珑的维持会长,甚至只是一个传声筒。我们见过地位很高的人士,他们统辖很多人,人们称呼他们“领导”,但他们一点领导作用也起不了。每天尽管不闲着,但是出去开两个星期的会,下面的业绩也不受影响。职务不造就当然的领导。

传统观念二:以为领导资格来自地位而非自身影响力。以为非得有地位,才有资格领导;地位越高,领导权力越大。自己如果没有职务,对不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靠地位和权力的领导不可靠。毛泽东在早期党史上地位不高,不过是“毛委员”。可是他的主张正确,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终于在1936年的遵义会议上获得党内最高层的承认。同一个伟人毛主席,明知全党都不理解,靠地位和权力发动了文革,在盲目崇拜的推波助澜下,最终演成历史悲剧。

传统观念三:以为权力和地位是个人成功的象征,获取特权的手段。一旦获得地位,能上不能下,如果发生平移、明升暗降或降级,怨天尤人,似乎丢尽了面子。这些都是官本位传统留下的劣迹。地位与利益紧密相连,追逐权力是官僚体系的通病,企业内虽不那么明显,但是为了维持权力,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排斥异己,相当普遍。互不服气,因此有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之说;出于个人利害冲突,与其他部门持不合作主义,怕别人走到前头,不愿别人成功,不让别人分去风头。对领导型的管理者来说,地位标志责任,权力保证执行。

传统观念四:以为谁的地位越高,谁的能耐越大,发言分量越重,越有资格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于是自恃,自傲,指挥凭个人意志,对他人颐指气使。常常无视真理,不看事实,不管方向。

传统观念五:以为维持领导威信凭靠下属的顺从。官僚需要庸人维持自己的势力,领导希望能人和自己一同奋斗。官僚的权力和地位是上级委任的。如果他不能用自己的品格、能力、成就证明这一委任的合理性,他只能根据级别期待尊重,依靠权力获得服从。既然服从是强制的结果,人们从而不服,从而不顺,于是顺民显得分外可贵。平庸的官僚缺少安全感,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结果是纵容唯唯诺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风气,员工如若不敬,胆敢目无上司,那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招聘、提拔找老实听话的,这是许多官式领导的一致做法。

官僚与领导有本质的区别。官僚的成就受制于职权所控制的资源,有多大权,能动用多少资源,就能做多大事。而领导的本质是创新,“无中生有”才是本事。他的资源是人,是有头脑,有智慧,有能力,有才干的活生生的人。领导的成就不以所掌握的物质资源为限,可以获得的成就不与资源成正比。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里可控制的资源远逊于国民党,但它靠两条腿走完了长征,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有机械化武装的敌手。再看近三十年许多私营企业的发展,其资源与大型国企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发展速度,却非国企所能企及。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巧克力、后来居上,靠的不是权力和资源,靠的是以软实力见长的领导。

官僚体制下,下层的民众或员工不可能有积极的心态,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任人摆布。人们以任人摆布的“工具”、“劳动力”自居,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在领导的位置上,不操那个心。领导是领导者的事,下面只管执行就是。你做得太多未必就好,“功高盖主”,那不自找没趣吗!由于对最终结果没有影响力,因此人们没有责任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那是官僚们的奢望。这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导致公开或潜在的对抗情绪;有头脑的人会表面服从,实则同床异梦,“心怀鬼胎”,保护或谋取自己的利益。

英雄崇拜。人们对领导自己的人物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既然领导指望能一呼百应,那他们就应当是精英人物。什么雄才大略,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领导的溢美之词,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理想化的期望。领导们应当有知识,聪明,天分高,点子多,没有不解的难题。领导如果没有下属高明,遇事拿不出办法,那将是灾难性的。只要有一次显示出无能,威信顿时扫地。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服从的程度取决于上司的威信、执行的力度、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