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感恩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王玉凤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12期
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乏,心中拥有的感谢、关怀和呵护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在我们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家长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分数,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那么,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基地,课堂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该如何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一、认知感恩——“感恩”知多少
1. 开展班会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如在班会上讲述感恩故事;让学生课前搜集感恩名言,收听感恩新闻,然后在班会交流;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例如在我们学校高二年级就有一位学生,他腿脚有残疾,每天都是父母送他上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这位学生在家尽力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尽可能地帮父母分担家务。在学校,面对每天抬他上楼进教室的同学们,面对关心、照顾他如自己子女般的老师们,他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虽然自己家庭困难,但他还尽力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像这样的人和事就发生在身边,被学生所熟知,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更真实,也就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过班会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2. 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亲情作业”
作业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和父母交一次心、同父母一起郊游、帮父母做一次饭、做一天家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似平常,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学生做过。所以通过让学生与父母角色的换位,让他们亲身体会父母的辛劳,去感受父母那无私的爱,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通过“特殊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是我们要用一生去报答的。现在的我们虽然年龄尚小,还无法完全报答父母的爱,但我们可以拥有一份孝心,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来接受父母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3. 开展讲座活动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很漠然,有的甚至不知道
说声“谢谢”。我们通过讲座的开展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从小到大,无微不至。不仅是关心而已,还需要长期的耐心,倾注了无限的爱。通过开展讲座,通过鲜明的例子让学生懂得拥有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生在这个家庭是幸福的,让他们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回报父母。
二、回味感恩——“感恩”在我心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古人云: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一个人如果常怀感恩之心,也定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那么,怎样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能做的很多,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不断地渗透,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天下父母心》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儿子小伟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后,让学生静下心来,也像小伟那样,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父母为我们操劳的那些情景,然后把最感动的事和生活片段讲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讲的人深有感触,也让听的人感同身受。不仅要感恩父母,对于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实践感恩——“感恩”伴我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恩认知也好,感恩意识的培养也好,最终是要让学生将感恩付诸实践、付诸行动。而通过让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感恩于行的有效方法。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要知恩图报,又要知恩不图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例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活动,设计“每天帮父母做一点家务”、“为老师、为班级做一件事”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行动无需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而又力所能及的平常事。而恰恰是这些平常事,将学生的“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教育感恩尤其如此。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有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有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有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