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性疾病及免疫预防

肺炎球菌性疾病及免疫预防
肺炎球菌性疾病及免疫预防

肺炎球菌性疾病及免疫预防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指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在世界范围,一种影响肺部(肺炎),血液(菌血症)或脑部(脑膜炎)的可以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

一、病原学

肺炎(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菌。典型的细菌呈成双排列(双球菌);一些肺炎双球菌在体内形成荚膜,而荚膜的表面由复合多糖组成;荚膜多糖具有致病性,同时亦具有免疫原性,是肺炎球菌血清分型的基础。

根据它们对特定型别的血清抗体的反应,已识别出90种血清型。

肺炎(链)球菌分布广,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均能生存于健康人的鼻咽部。在干燥痰中存活1-2个月,阳光直射1小时或56℃10分钟可被灭活,对一般消毒剂也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肺炎球菌是呼吸道的常见菌群。潜伏期约1-3天。

人是肺炎球菌唯一的宿主。无症状(鼻咽腔中带着肺炎球菌)肺炎球菌携带者中的儿童和成人为主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经飞沫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带菌自体接种传播。偶可经口腔直接接触传播或经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间接接触而传播。

家庭内的传播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如拥挤、季节变化,或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中耳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肺炎球菌易感性较低,但当下呼吸道防御机制与功能受损,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发病,如儿童、老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功能性或生理性无脾者等有潜在慢性疾病的人。病后有短暂的免疫力。由于肺炎球菌菌种多,免疫力短暂,再发与再感染的机会时有发生。

(四)地区分布

全球性分布。一般呈散发。

(五)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时最常见。

三、临床特征

肺炎球菌引起疾病的主要临床征候群包括肺炎、菌血症、脑膜炎。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肺炎,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发热、剧烈寒战, 或可出现胸痛,并随咳嗽和呼吸而加强。咳出粘液性或脓性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全身不适和虚弱等。在2岁以下幼儿中,菌血症肺炎占肺炎球菌侵袭性疾病的12-16%。对5岁以下儿童,肺炎球菌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对成人,肺炎球菌被列为肺炎的第一细菌病因,占住院治疗肺炎的30-50%;而且是造成细菌性脑膜炎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还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剧,以及发生关节炎、结膜炎等疾病。

四、实验室诊断

一般用血液、脑脊液、痰液等分泌物检测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抗原。

五、治疗青霉素是首选药物。

六、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一)发展简史

1881年,巴斯德(Pasteur)和斯坦伯格(Sternberg)同时分离到肺炎球菌;

1911年,在南非进行大规模全细胞肺炎球菌疫苗的临床试验;

1936年,在一个精神病院用肺炎球菌荚膜物质免疫接种阻止了肺炎球菌肺炎的流行,从而证明了特异性肺炎球菌多糖抗体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研制成功4价肺炎球菌疫苗;

1946年,两种6价疫苗在市场上出售;由于青霉素的有效应用,这两种疫苗未广泛使用;

20世纪60年代,由于肺炎球菌感染疾病发生,开始重新研究新一代的疫苗。

由于已出现对一种或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肺炎球菌菌株,尽管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仍可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采用疫苗接种可望降低肺炎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分类及规格

疫苗为液体剂型,每人份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包含以下23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23种荚膜多糖。

(三)接种对象和剂量

疫苗为液体剂型,可直接于皮下或肌内注射0.5m1,但不能注入皮内或血管。

1.选择性接种(2岁以上者)

⑴脾切除者或是由镰刀状细胞性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功能障碍者。

⑵有慢性疾患可增加肺炎球菌感染性疾病危险者,如心脏、呼吸、肝及肾脏系统功能受损。

⑶年龄在50岁或以上者。

⑷患有其它的慢性疾患而有较大可能发生肺炎球菌性疾患的危害者,或是因酒精滥用,及并存性疾患如糖尿病、慢性脑脊髓液漏出病、免疫抑制等而因此可引起更严重的肺炎球菌性疾病患者。

⑸何杰金氏病患者如需疫苗接种可在治疗开始前10天给予。至少要在开始放疗或化疗开始前14天以产生最有效的抗体免疫应答。治疗开始前不足10天及治疗期间不主张免疫接种。

2.高危人群接种(指2岁以上者)

⑴密切集体接触者,如寄宿学校、养老院及其它一些场所(为减少在这些密切人群中发生严重的疾病的高度危险,如没有其它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整个密切接触群体进行免疫接种。

⑵当疫苗中含有的某型肺炎球菌在人群中发生一般的流行暴发时,社区中在流行病学上有危险性的人群。

⑶有高度发生流行性感冒并发症危险者,特别是肺炎。

3.再接种

⑴成年人:并不主张成年人进行常规再接种,然而对于那些具有慢性疾患可增加致命的肺炎球菌感染危险性者,及那些有明显迅速的肺炎球菌抗体水平下降者(如:肾病综合症、肾衰、接受器官移植者)则建议再接种。

⑵儿童: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GIP)建议对那些10岁或更小者,在3年至5年前有过接种史,而目前又处在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状态(例如脾切除、廉状细胞病和肾病综合症的儿童)则应考虑再接种。

(四)接种效果

现已证实,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对23种荚膜的每一种都可产生抗体,在接种后的第3周抗体的产生达高峰。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目前尚不能确定。现有资料表明,保护性抗体至少可持续5年;疫苗的平均保护率达60%-80%,其中肺炎为75.8%,菌血症为82.3%。

(五)注意事项

1.对疫苗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具有严重心脏病或肺功能障碍的病人、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为注射的禁忌症。

2.疫苗一定要注入皮下或肌内,注入皮内可致严重的局部反应。

3.当有任何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急性感染时,应推迟使用疫苗,除非医生认为不接种疫苗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4.已在应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病人,接种疫苗后不应中断使用抗生素。

5.2岁以下的儿童接种疫苗后效果不理想,不应给其接种疫苗。

(六)副反应

接种疫苗后少数人可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等轻微反应,不到1%的受种者可出现低热(<38.3℃)、肌痛和严重的局部反应。严重的接种反应,如过敏反应极为罕见,发生率约为5/100万。患有其他稳定的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接种疫苗后,偶尔会出现复发。

(七)贮运条件和效期

疫苗在2-8°C贮运,在效期内使用。

1. 肺炎疫苗主要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包括脑炎、肺炎、菌血症等。目前杭州使用的肺炎疫苗有两类。一类就是楼主提到的7价结合肺炎疫苗,还有一类是23价非结合肺炎疫苗。

2.价是什么?价就是医学上的血清型。就像人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一样,同样是肺炎球菌,由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分不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也就是说7价肺炎疫苗可以预防7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感染,23价肺炎疫苗结合疫苗能预防23种不同血清型的肺炎感染。

3.结合苗和非结合苗的区别。由于2岁以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针对单纯多糖抗原产生抗体,因此只有将多糖抗原和蛋白载体结合后,才能使儿童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因此7价结合肺炎疫苗可以给2岁以下儿童使用,而23价非结合肺炎疫苗只能给2岁以上儿童使用。

4.价格。惠氏7价肺炎价格是800多,默沙东和巴斯德的23价肺炎是200多。为什么只能保护7种血清型的惠氏肺炎疫苗要比能保护23种血清型的肺炎疫苗要贵这么多?一个是多糖和蛋白的结合

技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7价肺炎结合疫苗的制造从菌株培养到包装出厂要要经历将近1年的时间;另一个是目前肺炎疫苗的蛋白结合技术只掌握在惠氏公司手上。5.为什么不制作更多价的肺炎结合疫苗?一、目前的7价肺炎疫苗已经包含了导致大部分2岁以下儿童肺炎球菌感染的血清型。二、7价的结合疫苗价格已经这么贵,如果增加更多的血清型,价格会更高。三、惠氏公司已经在研制13价的肺炎结合疫苗。6.保护效果。所有的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是百分百的。

7.作用。据报道,美国在广泛使用HIB疫苗之前,HIB是导致儿童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大范围使用HIB疫苗以后,肺炎球菌成为导致儿童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把7价肺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2021年佳木斯市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笔记之免疫性疾病

佳木斯市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笔记之免疫性疾病 第十三章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发生机制 ——免疫耐受性中断和破坏。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二)类型及特点 ①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累及全身)。 1.系统性红斑狼疮 A.基本病变——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 B.特异性变化——狼疮细胞。 C.活动期病变——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D.免疫荧光: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及C3沉积,形成颗粒或团块状荧光带即“狼疮带”——有诊断意义。 E.狼疮性肾炎——弥漫增生型最常用。晚期可发展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滑膜炎。 3.口眼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泪腺免疫损伤。 4.炎性肌病 (1)皮肌炎:在肌束周边有少量萎缩肌纤维,在小血管周边及周边结缔组织有炎细胞浸润。 (2)多发性肌炎。

(3)包涵体肌炎:肌细胞内有空泡具有淀粉样沉积物,周边有嗜碱性颗粒。血管周边炎细胞浸润。 5.系统性硬化——全身多器官间质纤维化和炎症性变化,重要累及皮肤。 A.皮肤——真皮水肿、真皮中胶原纤维明显增长。 B.消化道管壁进行性萎缩和纤维化。 C.肾脏肾叶间小动脉内膜黏液样变性,伴内皮细胞增生及随后管壁纤维化,引起管腔明显狭窄。 D.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二、免疫缺陷病 ①原发性/先天性——与遗传关于,婴幼儿; ②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更常用。 三、器官和骨髓移植 (一)移植排斥反映及发生机制 免疫损伤——针对移植物中人类重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供者与受者HLA差别限度决定了排斥反映轻重。 (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映病理变化(肾脏为例) 1.超急性排斥反映 2.急性排斥反映 3.慢性排斥反映 1.超急性排斥反映 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浮现。特性——广泛分布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性坏死。 2.急性排斥反映——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或以血管炎为特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能对身体起着防御保护的作用,减少身体发病的可能性,有些轻微疾病能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病菌,实现抗体治愈。免疫系统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免疫系统的认识,大家说法不一,现在小编来介绍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吧。什么是免疫系统疾病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该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可以囊括所有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多器官系统受累,可有发热、面部红斑、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等,可累及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 (2)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也是所以免疫系统疾病,并且多病发于中老年女性,而患上该疾病的患者则会出现关节破坏而日益严重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功能障碍或者是畸形。 如何增强体质 饮食平衡才是增强体质的关键,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挑食,本就体质不好,如果再挑食,那么身体就不会有充足的能量,或者是不能全面补充你身体所需的各项元素。体质差的人要有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特别是晚上不要熬夜,熬夜时很伤神的,时间长了会让你的身体更加的虚弱,不利于身体健康,即便是体质好的人如果长期的熬夜也会累垮自己的身体的,更何况是体质不好的人了。 免疫系统疾病有风湿疾病,皮肌炎、哮喘等,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专家提醒,免疫系统是对人体对病毒的防御机制,它能有效清除异物,减少外来细菌对人体内在环境的影响,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E.以上都不是 2.关于AMLR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属于病理性自身免疫 B.CD4+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为应答细胞 C.需外来抗原的剌激 D.早期增殖细胞为Ts/Tc E.刺激细胞是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 3.关于自身抗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可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 B.自身免疫病人血清中才可检出 C.转输同种动物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D.为器官特异性 E.均为IgM抗体 4.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有关的异嗜性抗原是: A.葡萄球菌A蛋白 B.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 C.HSP60 D.HSP90 E. 小HSP 5.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 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 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 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E. 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6.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是因为:★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 自身抗原的改变 D.遗传因素决定 E. 免疫功能缺陷 7.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 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 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 自身抗原的改变 8.关于自身抗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正常机体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 B. 检出自身抗体就意味着发生了自身免疫病 C. 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降低 D. 某些非自身免疫病人也可检出自身抗体 E. 自身抗体导致组织损伤的机制是Ⅰ型超敏反应 9.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相关的是:★★ A. HLA-DR3/DR4 B. HLA-DR5 C. HLA-B7 D. HLA-B27 E. HLA-DQ 10.在SLE活动期,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96?圈医兰凼塾堂坌盟o05年7月第32卷第7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陈敏综述;罗和生审校 摘要: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神经肽不仅在畅神经元合成,而且 存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胞也ff合成淋巴细胞表达大部分神经肽的受体淋巴细 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肠上皮细胞都能对这些神经产生应答,并促增生或抗增生的反 应,还能影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一些神经肽,特别是胆囊收缩素,促胃泌素 释放肽和神经降压素,似乎rf为闻疾病或胃肠道切除而不能接收肠正常反馈的患者维持 黏膜免疫. 关键词:神经呔;肠神经系统;Hjj捌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2005)07-0296,-04 l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

ENS) ENS首先由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发现(1921)并命名为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 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而行使其功能的完整结构.实验证明,一个离体胃或 一 段离体小肠放在含饱和氧的生理溶液中可以自动收缩达10~20h,并能对电或各种化学刺激起良好反应,完成胃肠蠕动局部神经反射,说明胃肠壁内有一个完整的反射装置,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并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肠神经系统,称之为肠脑.胃肠运动功能的神经调l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 目前发现人肠神经元的总数达到8~l0亿个, 相当于整个脊髓内所含神经元的总数分为三种类型的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任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突触联系均可在ENS中看到.ENS神经网络中,具有大量含有脑肠肽的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ENS中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速激肽,阿片肽和5一羟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二章药物治疗学 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2) 一、类风湿关节炎 (2)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3)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 (3) 2.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 (3) 3.糖皮质激素 (3) 4.TNF拮抗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 .. 4(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4) 布洛芬(Ibuprofen) (4) 洛索洛芬(Loxoprofen) (6) 萘普生( Naproxen) (8) 双氯芬酸(Diclofenac) (10) 吲哚美辛(Indometacin) (11) 美洛昔康(Meloxicam) (14) 氯诺昔康( Lornoxicam) (15) 萘丁美酮( Nabumetone) (16) 塞来昔布( Celecoxib) (18) 对乙酰氢基酚( Paracetamol) (20) (三)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 (22) 1.金字塔模式 (22)

2.下台阶模式 (22) 3.锯齿型模式 (22) (四)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23)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23) (一)用药目的与原则 (23) (二)药物治疗 (24) 1.轻型SLE的药物治疗 (25) 2.对中度活动型SLE的治疗 (26) 3.重型SLE的治疗 (26) (1)糖皮质激素: (27) (2)环磷酰胺: (27) (3)霉酚酸酯(MMF): (29) (4)环孢素: (29) 4.狼疮危象的治疗 (30) (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0) (2)神经精神狼疮: (31) 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考点 常见自身免疫病的药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考纲要求 类风湿关节炎 ◆抗风湿药物的分类掌握 ◆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熟练掌握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了解 ◆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掌握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其主要症状为对称性的小关节晨僵,肿痛,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血管炎等。 本病应在早期就进行合理治疗,否则必致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四大类: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 这类药物可以延缓RA病情的发展,但无根治作用。它们减轻RA的症状,有的有停止骨破坏的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肿的症状,起效较快,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需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 3.糖皮质激素抗炎力强,可迅速控制关节肿痛症状。在某些关节炎患者可能起DMARD样作用。应用不当时有较大不良反应。 4.TNF拮抗剂是抑制TNF(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它对炎性关节症状、炎症指标的控制有较好作用。它亦有一定阻止骨破坏进展、甚或修复作用。然而它不根治RA。目前它被列为生物性DMARD 类。 下列不属于抗类风湿药物分类的是 A.改善病情药 B.非甾体抗炎药 C.糖皮质激素药 D.抗生素类药 E.TNF拮抗剂

『正确答案』D (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 ◆一大类化学结构式各异,但有共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抗炎、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以及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炎性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的常用药。 【NSAIDs分类】 非选择性NSAIDs选择性COX(环氧化酶)-2抑制剂 布洛芬洛索洛芬 萘普生依托度酸 萘丁美酮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塞来昔布 双氯芬酸 布洛芬 【适应证】 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 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 急性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有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有骨髓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慎用。 (7)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 (1)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服用此类药物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患者。 (4)严重肝病患者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罕见的为肾功能不全。 洛索洛芬 萘普生 双氯芬酸----有眩晕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吲哚美辛 美洛昔康 【适应证】 用于慢性关节病,包括缓解急慢性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疼痛、肿胀及软组织炎性、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 【注意事项】 本品出现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略低于其他传统NSAID。服用时宜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有消化性溃疡史者慎用。服药者定期检查其肝肾功能,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的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的类别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4.携带DR3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重症肌无力(此答案也是) C.多发性硬化症 D.桥本甲状腺炎 E.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5.携带DR5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症 D.桥本甲状腺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 X型题: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包括: A.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和)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B.免疫应答产物作用于表达相应抗原的组织细胞,造成其损伤或功能障碍C.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 D.患者的免疫应答产物可使疾病被动转移 E.反复发作和慢性迁移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有: A.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几乎相同 B.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

C.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发病率 D.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E.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类似于超敏反应 3.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 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多发性硬化症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重症肌无力 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 A.I型超敏反应 B.I I型超敏反应 C.I 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由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A.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B.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C.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重症肌无力 E.甲状腺功能亢进 6.通过哪些途径可引起自身抗原的产生: A.手术 B.感染 C.外伤 D.输精管结扎 E.眼睛穿透性外伤 7.决定基扩展与下列哪些疾病相关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多发性硬化症 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Grave病 8.下列哪些药物可治疗自身免疫病: A.环孢菌素A B.FK506 C.皮质激素 D.前列腺素 E.水杨酸制剂 9.下列哪些抗原属于自身抗原: A.精子蛋白 B.眼晶状体蛋白 C.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D.甲状腺微粒体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知识点总结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知识点总结 要点 1类风湿关节炎 2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症状为对称性的小关节晨僵,肿痛,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血管炎等。 本病应在早期就进行合理治疗,否则必致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四大类: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这类药物可以延缓RA病情的发展,但无根治作用。它们减轻RA的症状,有的有停止骨破坏的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肿的症状,起效较快,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需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 3.糖皮质激素抗炎力强,可迅速控制关节肿痛症状。在某些关节炎患者可能起DMARD样作用。应用不当时有较大不良反应。 4.TNF拮抗剂是抑制TNF(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它对炎性关节症状、炎症指标的控制有较好作用。它亦有一定阻止骨破坏进展、甚或修复作用。然而它不根治RA。目前它被列为生物性DMARD 类。 下列不属于抗类风湿药物分类的是 A.改善病情药 B.非甾体抗炎药 C.糖皮质激素药 D.TNF拮抗剂

E.抗生素类药 『正确答案』E (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 ◆一大类化学结构式各异,但有共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抗炎、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以及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炎性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的常用药。 【NSAIDs分类】 非选择性NSAIDs 选择性COX-2 抑制剂 布洛芬洛索洛芬 萘普生依托度酸 萘丁美酮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塞来昔布 双氯芬酸 布洛芬 【适应证】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急性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有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有骨髓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慎用。 (7)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 (1)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服用此类药物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患者。 (4)严重肝病患者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罕见的为肾功能不全。 洛索洛芬 萘普生 双氯芬酸---有眩晕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吲哚美辛 美洛昔康 【适应证】用于慢性关节病,包括缓解急慢性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疼痛、肿胀及软组织炎性、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 【注意事项】本品出现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略低于其他传统NSAID。服用时宜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有消化性溃疡史者慎用。服药者定期检查其肝肾功能,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 氯诺昔康 【适应证】用于急性轻度至中度疼痛和由某些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炎症。 【注意事项】以下情况慎用:肝、肾功能受损者,有胃肠道出血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凝血障碍者,老人以及哮喘患者。

12、【病理学笔记】免疫病理

免疫病理 第一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明确 但可知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95%患者有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分四类 抗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RNA-非组蛋白性蛋白抗体 抗核仁抗原抗体。 遗传因素 有家族聚集现象,纯合子双胞胎有很高的一致性 药物 (盐酸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青霉素胺)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 紫外线 性激素 雄激素似乎有保护作用,雌激素似有助长作用

组织损伤机制: (1)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III型变态反应):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 (2)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等自身抗体,经II型变态反应,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3)抗核抗体本身无毒性,但是攻击变形或胞膜受损的细胞—机理是与细胞核接触,使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精小体) 二、病理变化 1、狼疮小体和狼疮细胞 狼疮小体: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 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 2、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 皮肤、肌肉处最多见。 活动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化满宁县,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进入伴水肿和基质增加,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3、狼疮性肾炎 肾损害主要由DNA-抗DNA在肾小球的沉积引起。肾病变以系膜增生性肾小肾炎、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狼疮性肝炎 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碎片状坏死。 5、皮肤损害 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 6、关节病变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 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SLE的实验诊断:(1)抗核抗体1)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官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抗原片敏感性较高。2)抗DNA 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 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此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抗ds-DNA抗体的标准方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时对诊断SLE有意义。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目前抗ENA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双向免疫扩散或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以重组抗原为底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4)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核糖体抗体。(4)抗Ku抗体。(5)皮肤狼疮带试验。与SLE病情判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测包括:1)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SLE活动时血沉增快,CRP改变不明显。2)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冷凝集素等。3)血清补体,包括总补体(CH50)和Cl、C3、C4、C2及C9.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聚乙二醇(PEG)沉淀法。5)类风湿因子。6)细胞免疫功能。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其他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例如,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1-8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1-8

问题: [单选]产生TNF-β的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致敏的T淋巴细胞主要有二类:其中,CD4+Th1细胞再次遇到并识别相同靶细胞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β、IL-2、IL-3、GM-CSF等。考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问题: [单选]可作为SLE特异性标志的自身抗体是() A.抗ssDNA抗体和ANA B.抗dsDNA抗体和ANA C.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 D.抗DNP抗体和ANA E.抗SS-A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多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考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问题: [单选]患者,女性,40岁,关节僵硬疼痛半年,关节肿胀。最近全身乏力,低热RF:206/ ml,ASO:10.6,ANA:1∶320,CCP:135U/ml。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最可能诊断为() A.风湿性关节炎 B.类风湿关节炎 C.多发性肌炎 D.骨性关节炎 E.硬化症 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特点之一是存在类风湿因子,在临床上测定的通常是IgM型类风湿因子,已证明还存在IgG、IgA型。RF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敏感指标。其他对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较强的自身抗体由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环瓜氨酸肽(CCP)等。考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 (羽毛球比赛规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de2121532.html,/)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自身抗体检测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健康个体的正常免疫调节功能会将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协调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合理水平上,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过分强烈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组织器官损伤成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称为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机体B细胞受激活(刺激)条件下,对自身组织成份的抗体 二、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 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性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针对的抗原成份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应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 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以上为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点,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三个基本条件,自身免疫病还有以下特点 4、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特发性, 5、病程一般较长,多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的过程 6、有遗传倾向 7、发病的性别与年龄倾向于女性>男性,老年>青少年 8、多数患者可查到抗核抗体 9、易伴发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三、发病机制 1、自身抗原的释放 2、自身组织的改变 3、共同抗原的诱导 4、先天易 感性5、多克隆B细胞活化6、免疫调节失常 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常用方法有两种

1、按发病部位和解剖系统分为A结缔组织病B消化系统病C内分泌病等 2、按病变组织的涉及范围分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 五、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 1、协助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 2、协助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 3、协助进行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 4、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病例机制研究及流行病 学的调研 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 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 抗核抗体的核型:ANA的核型有一些临床参考价值。某种核型可能伴有某种特定的ANA和风湿病,但这种关联是不可靠的,况且当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时,随血清稀释度不同,可能会表现不同核型。核型的价值大部分被测定特异抗体所代替。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的核型与临床意义见附表。 临床意义: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 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中高滴度。一般滴度在1:40以上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可能。 ANA对SLE的诊断有帮助,但对预后和疗效观察的意义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一般认为ANA在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增高,在缓解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减低。 (二)、抗DNA抗体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征及几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ANA、RF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述:自身免疫和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AID的发病机理 及免疫病理机制。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器官特异性AID;非器官特异性AID(SLE、RA)。 3、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抗核抗体的类型检测及意义;类分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及意义;其它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这与T细胞() A.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MHC分子有关。 B.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成分有关。 C.在胸腺发育时首先遇到外来抗原有关。 D.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阳性选择有关。 E.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阴性选择有关。 2.自身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 A.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能识别 B.体内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抑制细胞 C.它不是外来物质 D.胚胎期形成了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E.自身成分分子量小 3.免疫耐受性的特点是:() A.成年期易于诱导耐受性 B.T细胞比B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性 C.抗原经皮下注射易于诱导耐受性 D.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易于诱导耐受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耐受性 4.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AID:() A.SLE B.类风湿关节炎 C.干燥综合症 D.桥本氏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吃什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注意事项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吃什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注意 事项 文章目录*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饮食注意事项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简介*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饮食注意事项少吃肉。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老熬夜,喝碳酸饮料,不爱运动,不喜欢吃菜。 1.1、多喝酸奶 1.2、多饮开水 1.3、多吃海鲜 1.4、经常喝茶 1.5、不妨饮点红酒 1.6、吃些动物肝脏 1.7、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能有效增加免疫系统细胞、组织数量,促进抗体产生,增加吞噬、杀伤细胞数量、又可以调低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首选。 1.8、适当补充铁质 1.9、补充谷氨酰胺 1.10、补充精氨酸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不少人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发 生的病因有很多种,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尽早的配合治疗,还要及时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2、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尽早的配合治疗,还要及时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应该要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2.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家应该及时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应该每天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 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 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 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病理学理论指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

(1)抗原性质变异: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属于一种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体,其中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的决定簇,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的决定簇,引起免疫应答时二种信号缺一不可,而一般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于T细胞,如载体的抗原决定簇经过修饰,即可为T细胞识别,而具有对该抗原发生反应潜能的B细胞一旦获得TH的信号,就会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2)交叉免疫反应: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A组B 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 2.免疫反应调节异常TH细胞和T抑制细胞(TS)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当Ts细胞功能过低或TH细胞功能过度时,则可有多量自身抗体形成。已知在NZB/WF1小鼠中随着鼠龄的增长Ts细胞明显减少,由于Ts细胞功能的过早降低,出现过量自身抗体,诱发与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4.病毒因素病毒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已在小鼠的自发性自身免疫病中得到一些证明,例如NZB小鼠的多种组织中有C型病毒及其抗原的存在,在病变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也有此类抗原的存在。病毒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载本的决定簇而回避了T细胞的耐受作用;也可能作为B细胞的佐剂(如EBV)促进自身抗体形成;或感染、灭活Ts细胞,使自身反应B细胞失去控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引起体细胞变异(不能被识别)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不少与HLA抗原尤其是与D/DR基因位点相关,女性多于男性;②血液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能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③疾病常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过程;④病因大多不明,少数由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伤(交感性眼炎)等所致; ⑤可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