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蛙简介
(一)林蛙的分类及形态学
1、林蛙的分类
林蛙又称雪蛤,在分类学上属于脊索动物(Chordata)、脊柱动物亚门(Vertebr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

与人类认识和研究的其他所有物种一样,有关林蛙的分类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正确识别林蛙、避免混淆。

迄今为止,分布在我国的林蛙经过动物分类学工作者深入细致的研究,分为13种。

分别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中亚林蛙(Rana asiatica)、阿尔泰林蛙(Rana altaica)、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恒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峰斑林蛙(Rana chevronta)、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

以下不一一介绍只介绍人们有所耳闻的3种。

(1)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褐色斑。

体背多为土黄色,疣粒小而少。

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向外侧弯曲。

雌蛙腹面黄白色或黄绿色;雌蛙有一堆咽侧下内声囊。

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阳光、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

以多种昆虫为食。

分布: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

(2)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
体表较粗糙,体背和体侧的疣粒较多而显著;腹面有红色和灰色花斑、背中央有一浅色较宽的脊线;后肢较短,胫跗关节不超过眼部;胫长不到体长之半。

雌性第一指上有灰色婚垫,基部大,仅腹面略分;雌性无声囊。

多栖居于山林、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

4月中旬出蛰产卵;9月下旬入蛰,多群集潜入塘、坑底部的泥土中越冬。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俄罗斯、朝鲜。

(3)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体大而粗壮,皮肤较光滑,疣粒较少;体色雌性腹面棕黄色,雌性腹面灰白色;后肢胫关节超过眼或吻端;雌性有一对咽侧下声囊。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北部)、朝鲜。

在这些林蛙中,东北林蛙的体型最大。

《中国药典》(2005)上记载地道林蛙油(雪蛤)药材是指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林蛙(原名一直称为中国林蛙、哈士蟆或雪蛤)的输卵管干制品,其他林蛙则未被列入。

东北林蛙的生产区在长白山系和小兴安岭山系。

东北林蛙体长(不包括后肢)一般57-78毫米,平均63毫米,雌性略大于雄性。

当年的蝌蚪变态后经过3个月左右的生长期,从12-15毫米可以长到30-37毫米。

当然,各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

2、东北林蛙的外部形态
从外形来看,林蛙的身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头、躯干和四肢。

(1)头部
三角形,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略尖;头部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形态学上,其头长是指从吻端到上下颚颌关节后缘的距离或至鼓膜后缘的距离,头宽是指左右颌关节之间的距离。

鼓膜明显,口为其捕食器官,口裂宽阔,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

头部有三对感觉器官:眼、鼻和耳。

眼位于头背部两侧,有上、下眼睑及瞬膜保护眼球;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一般具鼻瓣,可随时关闭,以控制气体进出,完成呼吸过程;鼓膜(耳)位于眼后方,圆形,能传导声波而产生听觉。

(2)躯干部
林蛙的颈部不明显,鼓膜之后至泄殖腔孔为其躯干部,短而宽。

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分散排列不规则的小疣粒,有的个体在肩部有疣粒排列成“八”字形。

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身体末端偏背侧有一泄殖腔孔。

生活时,体背多为灰褐色或土黄色,散有黄色及红色小点,鼓膜处有三角形黑斑,体侧近跨部暗黄绿色,四肢背面有棕黑色横纹,股内侧黄绿色,股外侧肉红色。

雌腹面一般为红棕色,有事再咽胸部散有深色斑点,雄性大多腹面为灰白色。

(3)四肢
前肢粗短,只要起支撑身体前部、协助捕食及游泳时平衡身体的作用,前肢四指;后肢发达,五趾,趾间有蹼,起水中游泳和陆地上跳跃的作用。

黑龙江林蛙是与北林蛙的近似的物种,林区一般将此种称为哈士蟆,又叫红肚蛤蟆、臭迷子等,而将东北林蛙称为林蛙。

黑龙江林蛙与东北林蛙一样在我国也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数量较多,适应性强,其输卵管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人曾将其与东北林蛙统称为哈士蟆。

经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的雌性输卵管干制品的药学成分与东北林蛙有明显差别,应注意区分这两个种类。

注:黑龙江林蛙为林蛙的一个种类并不是指黑龙江地区的林蛙。

3、东北林蛙的内部解刨及生理功能
(1)皮肤
东北林蛙属于典型的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其皮肤除了保护、感觉作用外,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呼吸。

由于两栖动物(包括林蛙)肺的构成过于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在正常情况下生命活动对氧气的需求,必须由皮肤辅助呼吸,尤其是在水中冬眠时必须全部由皮肤来完成呼吸功能。

林蛙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皮肤的外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角质层细胞有从皮肤表面脱落的现象,即脊椎动物常见的蜕皮现象。

经观察研究发现,林蛙的蜕皮顺序是从身体后部向前逐渐脱落。

林蛙在整个生活期可不定期多次脱皮。

林蛙真皮层较厚而致密,靠近表皮的部分较为疏松,称疏松层,下面比较致密,称致密层。

真皮层内分布有丰富的腺体,分泌大量的粘液排至体外,是皮肤表面经常保持湿润,有利于呼吸。

真皮层内的毛细血管丰富、淋巴间隙发达,具有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

由于东北林蛙的皮肤能够渗透水和气体,故皮肤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即随着水分和气体的渗透,环境和体内温度可达到一种平衡,因此其体温变化受外界环境影响颇大。

另外,在其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均有色素细胞分布。

色素细胞的生理生化变化,使东北林蛙个体间存在体色差异,色素细胞的颜色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从而使东北林蛙的皮肤也随之改变,形成
保护色,可更有效地防御敌害。

(2)骨骼系统
骨骼使东北林蛙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同时还具有保护作用。

骨骼也是造血的重要场所。

东北林蛙的骨骼系统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①中枢骨包括头骨和脊柱。

A、头骨扁而宽,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由脑颅和咽颅组成。

骨化程度不高,保留有较多的软骨。

头骨具有保护大脑和支撑咽部的作用。

B、脊柱已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

颈椎与其他脊椎骨不同,椎体比较小,没有横突和前关节突,但前面的两个关节凹分别于头骨的两个枕髁相关连。

荐椎的横突发达,与腰带的骼骨相接,从而使后肢获得了稳固的支持。

②附肢骨
东北林蛙的附肢骨包括带骨和肢骨两部分。

带骨包括肩带和腰带;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前肢骨与肩带相关连,后肢骼接于腰带的髋臼。

A、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无喙骨等组成。

肩胛骨、锁骨、乌喙骨的汇合处各形成一个凹窝,称为肩臼,与前肢相关连。

B、腰带包括髂骨、坐骨以及耻骨。

髂骨为棒状,前端与荐椎的横突相接,后端与坐骨、耻骨相互愈合,形成左右两个关节窝,称为髋臼,与后置相关连。

C、前肢骨由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组成。

D、后肢骨由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组成。

(3)肌肉系统
东北林蛙的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这些器官的活动依赖于相关肌肉的收缩来实现,尤其是依靠骨骼的收缩产生协调运动。

东北林蛙的背部和腹部肌肉发达,四肢肌环绕带骨及肢骨,其后肢肌肉非常发达,增强了四肢的运动和跳跃能力。

内脏器官的管壁由平滑肌构成。

构成心脏的肌肉是特殊的心肌。

此外,还有头肌、眼肌等。

(4)消化系统
东北林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完成摄食、消化、吸收及排遗。

①消化管东北林蛙的消化管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部分。

A、口腔是指上下颌之间宽阔的空间,与外界相通。

口腔内有唾液腺,其分泌物可湿润食物,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上颌生有小而尖锐的细齿,齿端向口腔内斜生,有利于防止食物脱落。

在犁骨上生有犁骨齿,齿端尖而向內倾斜,犁骨齿的作用和上颌齿相同,即有助于咬住食物和防止食物脱落或逃脱。

口底前端生有肉质舌,其着生的方式与一般动物有所不同,舌前段生于下颌前段内侧,后端游离,呈叉状;舌体富有粘液腺,不断分泌粘液,使舌头表面经常保持粘滑而有弹性,并能翻出口外。

东北林蛙在捕食昆虫时,舌能伸的很长,扩大捕食范围。

此外,口腔内还有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和食道的开口。

雄蛙在口腔靠近两口角处还有一对声囊的开口。

B、食道短而粗,呈管状,食道位于蛙体背部的正中线上。

前部与咽相连,后端与胃相连。

C、胃是东北林蛙消化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食道的膨大部分,能对食物暂时性储存。

胃壁的皱褶是由纵横交错的平滑肌组成的。

胃壁的肌肉收缩时胃产生蠕动,从而对胃内事物进行搅拌和研磨。

胃壁内层的许多腺体能向胃内分泌胃液,
主要含稀盐酸和胃蛋白酶,有利于食物消化。

D、肠可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

小肠的前段与胃连接的部分称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段较短,比胃稍长。

小肠的后段叫回肠,回肠经几个弯曲后与大肠连接。

大肠粗而短,与回肠的界限明显,不想小肠那样弯曲,比较直、故又称直肠。

大肠的后端通入泄殖腔,一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②消化腺东北林蛙的消化腺主要是肝脏和胰脏。

A、肝脏位于东北林蛙体腔的前半部,外呈红褐色,块状,分为左叶、中叶、右叶3部分,其中左叶最大,右叶次之,中叶最小。

肝脏的腹面稍凸出,背面凹陷。

胆囊位于肝脏的背面左右叶之间,呈圆球形,绿色。

胆囊有两条胆囊管,一条与肝脏相连,肝脏分泌的胆汁由此输入胆囊,并贮存在胆囊中;另一条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胆总管的末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胆囊中的胆汁即由此输入十二指肠中。

B、胰脏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外形狭长,呈不规则的叶状,具胰腺管。

胰腺管与胆总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

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即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在东北林蛙食物消化过程中,口腔内有唾液腺,其分泌的唾液可湿润食物,便于吞咽;通过胃壁的蠕动,可将食物磨碎;胃液的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胨,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疏松的食物块;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大肠除吸收水分外,还能聚集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再通过泄殖腔孔将其排出体外。

(5)呼吸系统
东北林蛙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时期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即肺呼吸、皮肤呼吸、口咽呼吸和鳃呼吸。

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

呼吸道很短,无明显气管,仅有一个短的气管室。

肺不发达,位于心脏的两侧,是一对中空、壁薄、富有弹性的椭圆形囊状物,通过肺壁上的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东北林蛙肺内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表面面积不够大,肺呼吸还不够完善,通过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尚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对氧的需要,因而还要靠另一种辅助呼吸方式——皮肤呼吸来满足机体对氧代谢的需要。

皮肤呼吸在井陉气体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靠湿润的体表和皮肤上的微血管进行内外气体交换,其吸氧量占机体代谢吸氧量的40℅。

东北林蛙在入水冬眠时,肺呼吸停止,皮肤便成了唯一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

其口腔黏膜也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即鼻孔的瓣膜张开,同时不同颤动口腔底部和喉部,使气体只在口腔出入,而不进入肺囊,仅在口腔内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

鳃是东北林蛙蝌蚪变态前在水中生活时期的呼吸器官,变态成幼蛙后,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完全代替鳃呼吸,而进行水陆两栖生活。

鳃在蝌蚪前期为三对羽状的外鳃,后期消失而代之以三对内鳃。

东北林蛙的两肺在靠近喉头处合并形成一个短粗的喉头气管室,它以狭小的裂缝开口于咽部,形成喉门。

喉门两侧各有一块水平褶襞,形成声带。

当气体出入喉门时,振动声带发出声音。

(6)循环系统
与其他两栖动物一样,东北林蛙的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①血管系统东北林蛙的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A、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静脉窦位于心脏前端的背面,是三角形,前面的两个角分别连接左、右端前
腔静脉,后面的一个角连接后腔静脉,汇集由身体前后部回来的缺氧血(静脉血),流入右心房。

心房由房间隔分为左右两个,左心房接受由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动脉血);右心房接受由静脉返回的缺氧血(静脉血)。

左右两心房由房室孔通向心室。

心室不分隔,壁厚,心室壁上的肌肉(心肌)呈网柱状,构成海绵状结构。

在房室孔处有一对大的房室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动脉圆锥仍很发达,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具有三个半月瓣,能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液逆流。

B、动脉:东北林蛙具有肺皮动脉,主要是向肺部和皮肤供血。

在头部两侧的
颈动脉弓又分为内动脉及外颈动脉。

内颈动脉向前伸至眼、脑及颌等处。

外颈动脉甚至下颌和口腔等处。

两个体动脉弓在未合成背大动脉之前,分出锁骨下动脉,并延伸至前肢及食道等处;两个提动脉弓合为背大动脉之后,又分出许多不同的动脉,到达体内的各组织器官。

C、静脉:东北林蛙的左右前腔静脉、后腔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后主静脉。

腹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由于产生了肺,具有一对肺静脉,左右肺静脉在进入心脏之前合而为一,通入左心房。

②淋巴系统东北林蛙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心、淋巴腔。

皮下有许
多大的、充满淋巴液的淋巴腔。

东北林蛙具有两对淋巴心,以推动淋巴液回到心脏。

脾脏为暗红色,圆球形,位于直肠前端附近的肠系膜上,是产生淋巴细胞的器官,可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吸收和驱除混入血液的异物,以及产生白细胞等。

(7)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由肾脏、膀胱、输尿管组成。

肾脏有一对,位于体腔后部、脊柱的两侧,暗红色,长形分叶状,是主要的泌尿器官。

其腹面有一排橙黄色丝状物为肾上腺,在肾脏外缘靠近后端处各连一条输尿管,通入泄殖腔的背面。

在泄殖腔的腹面有一个呈两瓣状的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器官,当尿液充满膀胱后,由括约肌和腹肌的作用,将尿液排至泄殖腔,经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另外,膀胱在两栖类生物体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水中生活或环境湿度大时,通过皮肤渗透入体内的水及有机代谢水通过肾脏的滤过作用后,多余的水及代谢物会形成尿而排出体外,而干旱缺水时,机体为保水可重吸收膀胱内尿液中的水分供机体使用,所以膀胱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贮水的作用。

(8)生殖系统
①雄性东北林蛙有一对卵圆形、淡黄色(个别灰黑色)的精巢,通过精巢系膜悬于肾脏腹面,没有独立的输精管。

精子在精巢内发育成熟后经数根输精小管流送至输尿管。

输尿管具有排尿和排精的双重作用,因此又叫输精尿管。

输尿管进入泄殖腔之前膨大成贮存精囊,是用于贮存精液的地方。

②雌性东北林蛙有卵巢一对,位于肾脏的前端,通过卵巢系膜悬于体腔中,其形状和大小随季节变化而不同。

输卵管(其干制品即为林蛙油)是一对较长而弯曲的管子,位于腹部中线两侧,在靠近肺基部开口(喇叭口)与体腔,其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卵成熟后,穿破卵巢壁落入体腔内,靠肌肉的收缩以及喇叭口周围纤毛的作用,使卵进入喇叭口,沿输卵管下行。

输卵管内壁富含腺体,当卵通过输卵管时,即被腺体所分泌的胶状物所包裹,再下行到子宫暂时贮存。

待到交配时,由泄殖腔排出体外。

东北林蛙的雌、雄性生殖腺前方均有黄色指状的脂肪体,含有大量脂肪,为贮存营养的器官。

脂肪体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不同。

春季,
生殖细胞迅速增长时,脂肪体变小;秋季,生殖腺很小时,脂肪体则很大;冬眠末期,脂肪体逐渐萎缩;生殖期,脂肪体最小。

(9)神经系统
东北林蛙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

脑、脊髓同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有脑、脊髓发出的神经和神经结构成外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具有接受刺激、传到兴奋的功能。

东北林蛙的脑分为五部分,分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都位于以一个水平面上。

两大脑半球和侧脑室已完全分开。

同时‘大脑半球不仅在底部、侧部,而且在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即大脑皮层,其作用主要是管理嗅觉,称为原脑皮。

同脑小,其顶部有一松果体,底部有明显的闹漏斗和脑下垂体。

中脑的顶部为一对圆形的视叶。

小脑不发达,仅有一个横褶,这与其运动方式简单游有关。

延脑为脑的最后部分,位于脊髓的前端,与脊髓相连。

脊髓在肱部和腰部有两个膨大部分,分别成为肱膨大和腰膨大,这与运动机能加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脑神经核脊神经各10对,如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等。

脊神经是有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布月躯干和四肢,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活动。

(10)感觉器官
东北林蛙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及嗅觉器官组成。

①东北林蛙的视觉范围较为广阔,既能近视又能远视,且在白天与夜晚均能看到物体。

东北林蛙的眼球中的晶体不能调节凸度,只有当物体位于焦点时,才可看得清楚,而对非移动的物体往往视而不见。

所以养殖时,要投喂活动性强的饵料,一边林蛙捕食。

东北林蛙眼球角膜呈凸形,晶体扁圆,具有可向前拉动晶体的牵引肌,这样就具有很高的聚光能力,所以东北林蛙在夜间也能看见活动着的小昆虫。

眼球还可以深陷于眼眶内,平时凸出于眼眶外,有上眼睑及可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这些结构对眼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眼球避免干燥和伤害,是东北林蛙适应陆地生活的表现。

②东北林蛙的听觉器官除了具有内尔外,还出现了发达的中耳。

眼后下方的圆形鼓膜就是中耳的外膜。

膜的内侧是中耳控(即鼓室),通过耳咽管与咽腔相通,又借耳柱骨使鼓膜和内耳卵圆窗相连接。

振动鼓膜的声波经耳柱骨传入内耳,即产生听觉。

③鼻屎东北林蛙的嗅觉器官。

鼻腔通过外鼻孔与外界相通,通过内鼻孔与口腔相通,分布有嗅觉神经的鼻粘膜覆盖在鼻腔内表面,因此它的这种结构不仅有呼吸作用,也有嗅觉的功能。

(二)东北林蛙的生活习性
1、成蛙的生活习性
东北林蛙多生活在林木繁茂、杂草丛生、地面潮湿的环境中。

夏季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一般都在半山腰,很少到山顶,也可登高而分布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

发达的后肢善于跳跃,机警而敏捷,在4-5米以外就能发现敌害而逃避。

它栖息的坡向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

春季喜居阳坡,盛夏多在阴坡,离水源不远,即在它们的冬眠场和产卵场附近的山林中活动。

林蛙每年的活动规律性很强,整个生活周期可分为繁殖期、陆地生活期和冬眠期3个时期。

(1)繁殖期
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5月初时林蛙出河、配对和产卵时期。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河水解冻,冰雪融化,林蛙即从冬眠中苏醒,活动逐渐增强。

在清明前后,当阴雨的夜晚或气压低、湿度较大的夜晚,成蛙大批上岸,雄蛙一般先进入附近的浅水塘等处鸣叫,雌蛙闻声而至。

雄蛙用前肢拥抱在雌蛙的腋胸部,配对后几小时即可产卵。

这样林蛙就开始了一年的生命活动。

(2)陆地生活期
从5月初至9月中旬,林蛙共有4个多月的陆栖生活时间。

栖息于山坡、树林和草丛中,以郁闭度大、潮湿的山坡居多。

枯枝落叶层厚以及多岩石的阔叶林是林蛙生活的最佳场所。

此期又可分为3个阶段。

①上山期:从5月开始到5月中下旬,历史15天,即林蛙成体产卵之后,在经过生殖休眠,即向山上森林或植被繁茂的地方迁移。

该活动发生在夜间。

幼蛙和亚成体不参加繁殖,因此,出蛰较晚,在5月中下旬出河后直接上山。

②森林生活期:从5月中下旬至8月末,大约3个月时间。

多数林蛙选择在潮湿而凉爽的林下或灌木丛、草地活动,一般选择郁闭度大于0.6、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环境。

这一时期是林蛙生活史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此期大量摄食,生长迅速,行动敏捷、机警,一跃科大2-3米,既能做较远距离迁移,又能逃避敌害。

③下山期:从9月份开始,气温开始逐渐变得寒冷,降至15℃以下时,林蛙开始从山上向山下迁移,但大批的迁移集中于9月中旬。

因受低温影响以及食物的明显减少,尤其是湿度急剧减小,迫使林蛙向低地移动。

迁移都在夜晚或是阴雨天进行,持续时间约10天。

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即陆续入水冬眠。

(3)冬眠期
从9月末至翌年3月中下旬,为林蛙冬眠期,长达6个月,是林蛙生活周期中最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度过寒冷环境条件的最佳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个时期由可分为4个阶段。

①从9月下旬至10月初,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当气温降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陆地上陆续进入山溪或河流。

实际上最初下山的林蛙并不是马上就入河冬眠,而是暂时在河流、山溪两岸草丛中活动。

这个时期气温不够稳定,当气温高于10℃时,林蛙又登陆上岸,在岸边取食或潜伏在水边石块下。

的那个温度再度降至10℃以下时,林蛙则再进入水中,直至温度稳定为止。

②散居冬眠期:从10月初至11月,为期1个月,这个时期林蛙散布于河流各处,,不论流水还是静水,也不论浅水还是深水中都有。

常单独潜伏于小河、溪流的较浅水域的石块下、沙粒之间,或在水下树根及水草间,有事仍可出来寻找合适的冬眠场所。

此阶段林蛙的活动能力较强,游动迅速。

③群居冬眠期:从11月之后至翌年3月中下旬,为期5个月左右,当河水冻结,林蛙便开始潜向深水湾或不结冰的暖水泉,进入深沉的群体冬眠状态。

此期间,蛙体四肢蜷曲,头部向下低缩,双眼紧闭,很少活动,个体间相互拥挤在一起。

冬眠群体的大小不等,一般小群20-30只,大群则可成百上千只,主要取决于此范围内林蛙的种群数量及冬眠场所的条件。

除群居冬眠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林蛙在深水区分散冬眠。

④冬眠解除期:从3月末至4月初,为期约10天。

这个时期林蛙处于运动期,冬眠群体散开,开始在水中,甚至在冰下短距离游动,但并不上岸。

此时雌蛙的卵子已开始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