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内伤头痛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炒苍术.白 术. 川朴. 陈皮. 茯苓.天麻.白蒺 藜
1.肝胃虚寒; 2.痰浊化热
通窍活血汤
当归. 赤芍. 桃 仁.红花.川 芎.麝香.菖 蒲.郁金 1.病久痛甚; 2.受寒加重; 3.气血不足.
内伤头痛证治—2
证型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主 头部空痛,每兼眩晕, 头痛隐隐,或呈昏痛,
治法: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 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
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肝俞 应斜向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0.5~1寸
。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六、医案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 ,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 ,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 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 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
功。
七、其他疗法
(一)简验方 (二)外治法
四、证治分类
外感头痛证治
证型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主症
头痛时作,痛 连项背,吹风 受寒尤甚
头 胀痛,甚则 头 痛如裂
头 痛, 头重 如 裹
症 状
兼症
恶风畏寒,鼻 塞流清涕,口 不渴
发热或恶风, 面 红 目赤,口渴 欲 饮,便秘溲黄
肢体困重, 胸 闷 纳呆,小 便 不 利, 大便 或 溏
苔脉 苔薄白,脉浮 舌红苔黄,脉浮数 苔白腻,脉濡
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瘀血头痛
头 痛 经久 不 愈,呈刺痛、钝 痛,痛有定处,
或 有 头 部外 伤 史
舌紫或有瘀斑, 脉细涩
病机
肝阳偏亢 上扰清窍
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瘀血阻滞 络脉不畅
治法
平肝潜阳
化痰降逆
活血化瘀
例方 常用药
加减
天麻钩藤饮
钩藤.天麻.白 蒺藜.石决明. 珍珠母.桑叶. 菊花.黄芩
1.肝火旺盛; 2.兼有阴虚
症 劳则加重
疲劳或午后加重
症 状
兼 症
腰 膝 酸软 疼痛, 神 疲 乏力,遗精带下,耳鸣 神疲,心悸.面色少华 少寐
苔 脉
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病机 肾精亏虚,髓不上荣 血虚气弱,不能上荣
治法
养阴补肾
养血补气
例方
大补元煎
加味四物汤
常用药
熟地. 山药.山萸肉 . 杞子.人参.当归
熟地. 当归.丹参. 川 芎 . 白芍 .首 乌. 杞子 . 黄精.菊花.蔓荆子
病机
风寒外袭 清阳被遏
风热入侵 上扰清空
风湿上犯 阻遏清空
治法
疏散风寒
疏风清热
祛风除湿
例方
川芎茶调散
芎芷石膏汤
羌活胜湿汤
常用药
川芎.荆芥.防 风. 白芷. 羌 活.蔓荆子
桑叶. 菊花. 川 芎. 白芷. 蔓荆 子. 白蒺黎. 黄 芩.山栀.生石膏
羌 独 活.豆 卷. 秦艽. 白芷. 防 风己. 苍术. 川 朴.陈皮.枳壳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 归经论治头痛
[概说] 一、概念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引起 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临 床常见病证。
二、沿革
1.《内经》有“脑风”、“头风”之病 名 2.《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 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3.《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内伤两 大类 4.《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 滞头痛,并引经药的使用。 5.《证治准绳》有头痛、头风之分 6.《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三、有关病名
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 脑户极冷,痛不可忍者。 首风——指头痛因洗头受风所致,见头面 多汗,恶风头痛,遇风易发者。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指头痛偏于 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其痛暴发剧烈 ,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或血络瘀阻 所致。
真头痛——头痛病证之一。症见头痛剧 烈,引脑及巅,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系寒邪 入脑所致,病情多属危重。
加减
1.寒盛;
1.热盛;
2. 寒邪侵犯厥阴 2.伴有鼻渊
1.兼有暑湿
内伤头痛证治——1
证型
主症 症 状 兼症
苔脉
肝阳头痛
痰浊头痛
头 痛而 眩, 呈 胀 痛或 掣痛 、 跳 痛, 常因 精 神紧张而诱发
头 痛昏重,如 蒙 如裹
心烦易怒,夜寐 不宁, 或兼胁 痛,面红口苦
胸 闷脘痞,呕 恶 痰涎
苔薄黄, 脉弦有力
烦劳太过 房室不节
精气耗损
精血不足,髓海空虚 阳气不足,清阳不升
(三)外伤 脑部直接外伤——脑髓受到震荡——瘀阻窍络
二、病机
(一)外感头痛因邪气乘客,经脉阻滞
风寒—阻遏经脉,清窍失宣 风热—邪壅经脉,清空失旷 络脉气血不畅 头痛 风湿—蒙蔽清窍,清阳不展
二、病机
(二)内伤头痛以肝病为多,涉及脾肾
(二)急性热病引起的头痛当作别论。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感 六淫外邪,袭于经络,上犯巅顶。
(二)内伤
1.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
气郁——化火——生风 气逆————阳亢
肝阳风火上扰
2.久病体虚
久病伤正 失血之后
气血亏虚,无以上荣
一、病因
3.饮食不节
甘肥辛辣 饥饱生冷
脾运失健,痰湿内生,上蒙清阳
4.摄生不当
三、有关病名
雷头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名曰 雷头风。多为湿热上夹痰上冲所致。
厥头痛——因寒邪犯脑所致,病见头痛 连及眼齿,治宜温散寒邪。
头风——指病程长,病情深重,反复发 作的头痛。
四、讨论范围
(一)重点讨论内科杂病以头痛为主症的 疾患。如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病 、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血管神 经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 脑震荡后遗症等。
1.生附子切成薄片,与盐同炒,热熨痛处,治肾 阳虚头痛。
2.用小块磁片贴于曲池、足三里等穴,治肝 阳头痛。
[预防调护]
• 1.适寒温,慎起居,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2.保持精神舒畅。 • 3.加强饮食调理。 • 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辛辣发物,以免生
热动风,而加重病情。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 敷头部。因痰浊所致者,饮食宜清淡,勿进肥甘 之品,以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加强饮食 调理,多食脊髓、牛乳、蜂乳等血肉有情之品。 各类头痛患者均应禁食烟酒。
刺0.3 ~0.5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 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少阳头痛:治拟疏通少阳经脉。穴位选 取:风池、率谷、外关、侠溪、阳陵泉
治法:率谷穴沿皮斜向耳根方向针刺, 刺入深度为1寸左右,侠溪直刺0.3~0.5
寸,阴陵泉直刺1~2寸。针用泻法, 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
1疗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内伤
起病方式 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
外感 起病较急
起病较缓 内伤
风寒 风热 风湿 肝阳上亢 痰浊 瘀血 肾虚 血虚
冷痛恶风 胀痛发热 重痛如裹 胀痛目眩 头痛昏蒙 痛如锥刺 隐痛耳鸣 空痛眩晕
气候变化 易诱发
劳倦或情 志诱发
一、辨证要点
(二)辨虚实 1.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 2.新病,重、胀、掣、跳、刺痛,痛势剧烈—实 久病,昏、隐、空痛,疲劳易发者—虚。
头顶有压迫感,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头晕每日发作,晚上 重,头痛每遇劳累、情绪抑郁、感冒诱发加重,西医CT检 查未发现异常,血压、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中西多 医治疗,未见显效。昨天因生气,前额头痛,头晕,头顶 压迫感,头脑不清亮,饮食、睡眠、大小便均可,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细弦。
此为外有风寒湿邪侵及,内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 滞,脑失所养。选额中穴,单穴针刺。
• 2.头痛与真头痛
• 真头痛:头痛突发,剧烈,持续不止,伴有呕 吐如喷、颈项强直、抽搐或角弓反张等, 起病 突然,脑脊液检查或颅脑CT、MRI异常,临床常 见于:流行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 危象、硬膜下出血。
三、相关检查
• 应常规作血压、血常规等项检查, 必要时可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脑脊液、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项 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如疑为眼 、耳、鼻、鼻窦、牙齿、口腔疾病 所导致者,可作五官科相应检查。
1.风阳气火皆与肝有关
2.脾运不健
聚湿为痰 气血乏源
上蒙清阳 无以上荣
3.肾虚
精气不足 水不涵木
髓海空虚 肝阳上亢
二、病机
(三)头痛日久,可致瘀阻于络,络脉不通
(四)外感头痛以邪实为主,内伤头痛以虚 实相兼为多
外感头痛——外邪上干——邪实为主
内伤头痛——虚实相兼
肝阳风火上扰,痰瘀阻络 阴血阳气亏虚
太阳头痛:治拟疏通太阳经脉。穴取天 柱、后溪、昆仑、玉枕、束骨。
治法:天柱宜斜向下刺,不宜针刺过深 ,通常深度为0.5~1寸,后溪直刺0.3~
0.5寸,昆仑直刺0.3~0.5寸,玉枕沿 皮刺1寸,束骨直刺0.5~1寸。针用
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 1次,10 次为1个疗程。
厥阴头痛:治拟疏通厥阴经脉。穴位选 取:百会、四神聪、太冲、肝俞、前顶
(五)外伤所致,初期多实,病久则虚实 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
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 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 形式可分为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或缓慢起病。疼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 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 已。
辨位归经
部位 前额痛 侧头痛 后枕痛 巅顶痛
归经 阳明头痛 少阳头痛 太阳头痛 厥阴头痛
选穴(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印堂、上星、合谷、内庭 率谷、太阳、外关、侠溪 天柱、后顶、后溪、昆仑 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
阳明头痛:治拟疏通阳明经脉。穴取上 星、阳白、印堂、攒竹、合谷、解溪。
治法:上星沿皮向后刺入0.5~1寸,阳 白用提捏进针法平刺0.5~1寸,解溪直
(三)辨脏腑经络 太阳头痛——头后部痛,下连于项背; 少阳头痛——头两侧痛,连及耳部面颞; 阳明头痛——前额部痛,连及眉棱; 厥阴头痛——巅顶痛,或连于目。
一、辨证要点
• (四)辨轻重:
• 内伤而发者,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 外感所致者,痛势较重。

重坠或胀痛 痰湿;

跳痛者 肝火;
• (五)辨性质 冷感而刺痛 寒厥;
取穴:在印堂穴与前额发际之间,即为额中穴。皮肤常规消毒 ,用28号1寸半毫针平刺额中穴,酸胀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痛头晕减轻,每10分钟 捻转1次,留针1小时,头痛头晕缓解,头脑清亮。第2天复诊, 仍有头痛头晕感,但较前均轻,连续治疗5天,后2天改为补法
捻转治疗,头痛头晕未再复发,头脑清亮,十分满意。
• ;
隐痛或空痛 气血虚或肝肾阴虚

刺痛不移者 瘀血。

二、治疗原则
(一)外感头痛——祛风散邪为主; 内伤头痛——滋阴养血为主。
(二)若属肝阳、痰、瘀为患者,酌用平 肝、化痰、通瘀等法。
(三)虚实夹杂或病邪兼夹者,宜参合处 理。
三、引经药的应用
太阳头痛——葛根、蔓荆子、羌活 、川芎
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柴胡、川芎、黄芩 厥阴头痛——藁本、吴萸
加减
1.肾阳不足; 2.阳虚兼寒
1.兼气虚; 2.血不养心
五、针灸疗法
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阴陵泉 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 刺出血。
3.外感头痛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病史;内 伤头痛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 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 1.头痛与眩晕: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头部,两 证虽多相兼,难以截然区别,但头痛的病因有 外感与内伤的不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从虚 实概念而言,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与眩晕 的病机虽然均以虚实夹杂为多,相对而言,则 头痛又以偏实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