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衔接阶段诗歌教学实施心得
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及配套《读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以现当代诗歌为教学内容,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诗词作品,意在使学生从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较为广泛地接触诗歌,并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及高雅的情趣。

但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具体教学的实施,都需要首先考虑到高一起始阶段的实际程度,否则不仅读诗的趣味没养成,反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谈诗而色变。

事实上,学生已经具有诗歌学习的初步经验,但由于初中对诗鉴赏能力的要求不高,考查又重知识而轻能力等原因,实际在教学中并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主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因此,从高一年级普通学生的实际读诗经验及对自由体诗歌的实际领会程度出发,衔接阶段的诗歌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诵读、联想想象及分析评价的学习习惯。

同时,尊重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色,努力通过品读语言来赏析其中的情思和意味,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语文,进而对学生高中三年乃至一生的学习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不断的个人实践与他人正确引导中慢慢形
成的。

诗是人类心灵的赞歌。

我们高一新生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章还是属于传统阅读部分(他把阅读分为三类:传统阅读、趣味阅读、时尚阅读),它们更
需要的是“给”,是“引导”。

不“给”,学生们就不大愿意看,不“引导”他们就不会全懂。

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外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诵读;从最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学起,如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优美的境界、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1、从学生心理需求设计教学
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对课文的心理预期、领会程度、内心的疑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感情全部投入,让学生自动自发地进入到诗的学习中,变成课堂的主人。

如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诗的感受,喜欢与不喜欢的原因,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能很快地在课堂中营造出学习诗歌的氛围
2、在诵读中提升对诗歌和理解
诗词学习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且要变化多端,不能仅仅拘于一种形式,比如齐读、对读、自由诵读等,让学生在课堂中喜欢朗读而又没有诵读的疲劳感。

同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朗读的要领,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拖音的技巧。

3、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是进入文本的重要一步,也是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描绘画面,如一幅深秋的景色,康桥迷人的风光,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与诗人的比较中体会到
诗人与众不同的气度、秉性,并进而揭示出本诗词的表现手法———寓情与景,情景交融。

比如《沁园春长沙》,具体做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并品头描绘出此时在他的头脑中浮现的与秋有关
的景物,并说出他对秋天的情感。

然后与诗人笔下的秋做一比较,学生自然体会到诗人卓尔不群,胸怀壮志,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

那么接着追问,这种气概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体现的?我们的描绘为什么没有展现出这种气概呢?学生自然领悟到是诗人通过那些特
征性的“意象”展现的,进而理解了情与景的关系,体会出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特色,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4、关于教学重点的确立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还只能说是处在初始阶段,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走近现当代诗歌,让他们对现当代诗歌产生亲切、认同感,进而由课内走向课外,以此来培养起白话诗歌的热心读者。

所以在这个阶段地现当代诗歌教学上,我们大可不必纠缠于我们教材所选的诗歌是否为当今一流的诗歌、是否具有经得起人们反复推敲的艺术价值、是否有充足的空间以让我们去阐释等等问题,而只要关注我们面对的诗歌是否能渗出值得我们体味的“情”。

情能感人,情能动人,情能引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而且因了情的“大众化”,“有情感的人类”总是能够感受的,而理性阐释则显然缺了这一点。

可以想见,除了一部分学生之外,更多的人是无法顺利进入诗歌的这一层的;甚至一不小心由于阐释过于“深刻”导致了他们对诗歌的恐惧乃至厌恶,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因此,在这个阶段诗的教学准备中,教学的重心应不是如何阐发诗歌的理,而是与学生一起体念诗中的情,至少是要在充分感受了情之后才去考虑理的阐释。

如,郑愁予《错误》,就可带着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味内在情感。

此诗实在就是一首写“闺怨”的诗,如果离了情感体味而去阐释什么象征意义倒真是“错误”了,还是要结合语言谈“情”。

先让学生读诗,然后找出一些词来,直接表情的有“寂寞”,间接传情的有“莲花的开落”“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

接着是设身处地,感闺中人之所感。

“寂寞”之味,学生虽未必真切,但也不必多言;“莲花的开落”写女子的容颜之娇美和等待时间之绵长,其中可触及女子愈来愈深的落寞、悲凉;“青石的街道向晚”传递的是直袭心底的冷意;“春帷不揭”是在“三月”,于反常之中,自可让人感到内心的凄凉酸楚;“窗扉紧掩”也是如此,而一个“紧”字正可让人感到这一份等待和这一份失落(“我”非归人)的难以承受。

体味了这份情之后,还要让学生从中跳出来,看他是如何用一些温和的语词来传递情感的。

5、制定一个切实的诗歌课外阅读计划
一个切实的读诗计划,为的是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并补充课内教学,提高学生读诗的趣味。

例如:读本中补充的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对于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先耐心地提醒学生一两周之内要脱稿朗诵出来。

在其基础上,再订一个推进的读书计划。

尽量要求
学生课外多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戴望舒诗选》、《顾城诗全编》、《舒婷诗选》等,外国抒情诗中像惠特曼、泰戈尔的诗。

无论是匆匆浏览,还是摘抄诵读,对学生阅读品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为了巩固这个“读书计划”,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两场小型的“新诗朗诵会”(一到两个班级为好)。

与此同时,可以请“新诗朗诵会”上表现突出的同学,详细地写一写他们从“新诗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新诗”再到“参加新诗朗诵活动”的心得体会,选择最佳的作品印发出来,在全班进行再交流、再讨论、再学习、再创作、再提高。

并以此引发新诗学习的又一个高潮。

总之,衔接阶段的诗歌学习如能切实地激发起学生们的读诗兴趣,并能自觉而准确地体味到诗人的情思,就应该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