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狂人日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狂人日记》粤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Biblioteka Baidu人日记》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的相关作品、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章中“吃人”的涵义。
3、了解文前小序的作用和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三.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四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类人物在《呐喊》、《彷徨》中有时是作为大的背景人物出现的。如《狂人日记》中的路人、《孔乙己》中的酒客、《药》中的茶客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盲目维护封建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封建舆论力量。
五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吞噬。
6、为什么要喊“救救孩子”?
因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孩子还保留人的天性,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整个国家、民族。
(四)小结
1、狂人对吃人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1——3则,写狂人首先察觉到周围的人吃人,也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的现象,并通过研究发现“古来也时常吃人”,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是狂人觉醒的第一层次。
再看序中的一些记述,又会让我们领悟到作品的更多用心:序中记述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官员候补——可见故事的实际结局是“大团圆”,暗示了“狂人”的反抗是以失败告终的,他到底还是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作者给出这样一个结局又是什么意识呢?——在当时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悖论:文化意识的反抗者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狂人,因此,他们的反抗是不被理解与接受的。要有效果,就要变成“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常人”,反抗也就消失了,一样会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第三人称表述存在着一个叙事者,他是超越小说世界之上的,居高临下、明察一切、调度一切,用仿佛透视一切的明晰眼睛去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窥视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他可以自由出入小说的世界,一会儿在故事之中,一会儿又跳出故事,发表个人的感想和评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读者与故事、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疏离,也不容易突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比较这篇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作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
1、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
2、以第一人称叙述
3、日记形式
(古典小说重情节,多以第三人称全观角度叙事)
(三)合作探讨
这种悖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或者更能激起人们对“出路何在”的思考。
补充材料(1)
《狂人日记》资料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一生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这三部小说集中共收录鲁迅创作的小说34篇。尽管从数量上看鲁迅的小说创作算不上多产,但是,他的作品不但思想意义深刻,而且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小说发展的新纪元。
【请同学们试把第一节改成以第三人称叙述,比较不同之处】
这样的改动虽也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表述还是有效果上的区别:
第一人称表述的文字较难看出叙述者的态度,使人感觉它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想法,使读者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心想”“那天”之类引导语的打扰,同主人公一起体验,以他的感受与外在世界互动。
先是觉得大家都仇视自己,然后因街上一个女人打儿子时说的“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而受到触动、“启发”,接着由听说佃户吃了恶人的心肝而推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而且他还找出了别人要吃自己的理由——
①曾踹了古家的簿子(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②好人可以被翻作恶人;
③古来时常吃人:“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易牙蒸子”、徐锡林(麟)心肝被炒食,人血馒头,佃户吃恶人心肝。
3、怎么吃?
吃死肉——让被吃的人自己勒死;罩上“疯子”“恶人”的名目;和在饭菜里,暗暗给人吃。
4、要吃人的究竟是什么?
注意第三、五、八、十一节的有关内容,从中可看到隐藏于吃人者背后的旧礼教、旧制度、旧文化的狰狞嘴脸。
5、被吃的是什么?
无论吃下的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弱者还是强者,是陌路还是骨肉;也不管是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吃了人,被一并吞入肚里的还有“人性”——吃人者人性的泯灭。所以被吃的不单是别人,也包括吃人者自己,吃了人就不是“真的人”了。
2、“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这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的现象,使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吞噬。
3、“狂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狂人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但是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
2、心路历程
绍兴为父病看透世态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求新知抉择学医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泻忧闷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挥战笔
3、作品介绍
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药、阿Q正传、社戏)《彷徨》(祝福、伤逝)、《野草》
《呐喊》、《彷徨》作于1918年至1924年间。这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重要的小说集,也是代表着本时期中国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此时期,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较自觉地从更高的历史层面,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其主要表现是一次文学革新。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正集中体现了这个文化革命的要求和历史特征。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意识予以抨击和批判。同时,作者的这种抨击与批判又是通过对“国民性”弱点的艺术剖析集中表现出来的。
4——10则,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古今吃人的方式、吃人者的心态以及吃人者的类型,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11——13则,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亦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由审视社会、历史、他人,到自己也成为审视的对象,狂人的觉醒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正是鉴于自我的不可救赎,狂人才把意向中心指向了代表未来的孩子,发出了急迫的呐喊——“救救孩子!”
1、“狂人”为什么名之为“狂人”?
所谓“狂人”是从所谓“正常人”的角度说的,“狂人”即“不正常”的人。文中的“我”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极度敏感,日夜胡思乱想,常发生错觉、幻想: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亲疏,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皆包藏祸心。从医学角度看,这种处于反应性妄想之中,对周围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而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就是“迫害狂”的病症。
二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这类人包括《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冷酷、虚伪和陈腐。他们集中体现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三是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维护封建道德,表面看来没有直接的实利目的,但在无意识层次中已经走向了遵从、维护旧道德的泥淖。
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
4、鲁迅的思想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
而日记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呈现,以日记体来表达同样是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以及与人物的直接交流感。
2、文言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又以一则文言文作为小序,这就构成了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疯狂中透着清醒,如此反观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常人世界,则让人感觉到了:传统保守中实含疯狂。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五)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借一个狂人之口,叙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事例,把一种抽象的思想融于一种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封建制度下中国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狂人思考和分析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的吃人问题,最大限度的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除了血淋淋的吃人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精神的残害。狂人彻底瓦解和撕破了常人世界平和安全的表面状态,直达其最残酷、最黑暗的深层,不仅在表征意义上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更指出了残酷的极限,进而揭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从而使整个中国社会呈露出“千年不散的人肉宴席”的恐怖意象——这从根本上暴露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全部荒谬性,否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从更深层次摇撼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底。
同时也批评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来到。
(六)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1、这篇日记体小说由十三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打破以情节为主、注重故事完整性,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侧重叙述外在事件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而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按狂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组织小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进一步启发:但这样“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疯子”,“狂人”与“疯子”有何不同吗?作者为何冠之以“狂人”而非“疯子”?——“我”不但怀疑周围的人,居然还试图改变它们(依据第十节有关描写),并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就不单是“疯”,而且是“狂”了。
2、“狂人”是怎么产生别人要吃他的想法的?
在抨击、批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总主题下,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给予了描写,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人物系列:
一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这类人物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shū)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这类人物的特征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有反封建思想的主观愿望,也极力去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最终被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