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划分地球的高、中、低纬度。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地球仪或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三)技能目标: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接受现代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度位置确定,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教具选择:
地球仪、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课之前我请大家欣赏一段电影(电影录象)
问:在这紧急关头,船上的报务员应该怎么做?
“SOS!“泰坦尼克”号和冰山相撞,请求立即救援。位置:北纬41度46
分,西经50度14分。SOS!SOS!”
“卡帕西亚”号和“奥林匹克号”收到电报后开足马力,向事发地点全速靠近,营
救落海乘客。请问:为什么“卡帕西亚”号和“奥林匹克号”能够在茫茫大西洋
中找寻道事发现场?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经纬度和经纬网。要学习经纬度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
(二)新授:
1、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动画)
如果你想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或自己处在地球上的位置,你就可以用
地球仪,它会直观清楚地告诉你。
(演示)老师演示地球仪转动,学生动手感觉。
地球仪绕着一根轴转动,这根轴叫做()
地轴与地球仪相交于两点分别叫()和()。
2、经线和纬线
观察探究:
(同桌两人一组)观察地球仪,找出连接两极的线,每条形状、长度、各有
什么特点?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线,每条形状、长度等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小结:
连接南北极的线叫经线,呈半圆形,长度相等。与地球自转方向同向的叫纬
线,呈圆形,环绕地球一周,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距离两极相等叫做赤
道。
3、经线和经度
问:每条经线和纬线上表有什么?那么经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呢?
观察探究:(四人学习讨论小组)观察地球仪 ,完成探究思考题:
(1)找出0度经线的位置, 0度经线有 条。
(2)找出20度或30度经线各有 条。
(3)从0度经线往西被分为 度,称作西经,
从0度经线往东被分为 度,称作东经。
(4)最大经度的经线是 度,有 条。
(5)穿过地轴,0度经线对面的经线为 度经线。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经线
圈,把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西经30度和 组成一个经线圈
(讨论小结)
介绍本初子午线:你知道通过英国什么地方的那一条经线是0度经线?
问: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毫无疑问东西半球划分是以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的,
对吗?
4、纬线和纬度
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来进一步了解纬线和纬度。那就是你先自己观察,仿照前
面老师关于纬线和纬度的问题相互提问,相互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准备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回答时以地球仪作讲
解)。
(读图)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经纬网与地址的确定。
有了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经纬网就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
(1)指出A 、B 、C 、D 的经纬度(教师先讲解一个范例,然后学生分析): 30
20
10 60 70 80 20
30 40 50 60 70
10 20 30 0 10 0
10 A B C D ·
· ·
·
(2)、的经纬度是多少?嘉兴的经纬度是多少?
(3)、东经110度北纬20度附近的省会城市是?
(4)、趣味题:(讨论)如果两位同学从南极分别以相同的速度沿东经30度和东经50度经线向北走能否相遇?两人在什么地方距离最远?
(5)、情景题:(两人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请你做一回气象记录员,收听中央气象台的4次台风警报,小组合作
标出4个点,并把各点连成一条台风路径。(见附件)
6、数字地球
我们学会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一个地点,可是伊拉克战争时美国
士兵运用什么高科技武器在沙漠中判断方位?
(简介“数字地球”,包括实例,反映当代新的科学成果,接受现代科学
知识。)
(三)小结:
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承载着一个大大的世界,伴随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还教弱,数学上还没有学过坐标的表示方法。所以理解经纬网和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课设想采用探究式教学类型,教师少讲,多演示,学生多训练。由浅入深从不同侧重点观察探究地球仪,从学生答题或提问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引导正确结论。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后简单补充了“数字地球”的内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