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的政治观
1."君权神授"思想
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夺取权力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
(二)政治定义
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4.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
博弈是指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目标和结果——目标复杂多样,不同的局中人追求不同的目标
政治的资源——如财富、人数、威望、职位及说服技巧
规则——它是博弈最重要的要素;规定如何确定博弈结果;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权力、责任和限制;规定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规定如何使规则更具适应性;政治规则变化频繁复杂,在政治博弈中发生
策略——博弈的核心
需考虑
自己的目标和资源
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体系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决定构成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惯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3)政治博弈的类型
①零和博弈
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结果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例: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
②非零和博弈
参与者一方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所失
分类: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赢家多于输家
例:20 C以来的中美关系(合作共赢)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输家多于赢家
例:战争;3个人以上竞选同一职位
二、政治的地位
第一,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以权力为核心展开,通过政治权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
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都是通过政治实现社会化、普遍化的
第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权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三,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第四,政治对个人而言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涉及两个方面
规范性——政治哲学
研究问题: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核心概念: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科学性——政治科学
研究问题:政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分析。
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对政治制度运作逻辑的探究等。
核心概念:权力、合法性、制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主义政治学(古希腊时期——19C中叶)
(1)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2)科学性活动与工具性分析不占重要位置
2.旧制度主义政治学(1887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20C中叶)
(1)主要特征
第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第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第三,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2)制度决定人的行为
2.行为主义政治学
理性选择主义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20C70——80S)
政治学重新发现了制度,形成了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新制度主义。
4.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基本特征
第一,制度中心论
第二,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统一性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统一性
三、政治学的分支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1)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2)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类社会进步性,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基础。
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轨迹并非直线,有曲折和反复,重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作用及各种条件作用导致的社会进步终断
2.阶级分析方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产生。
其次,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
再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
理论研究
政治学原理 比较政治学 政治哲学 政治思想 政治学研究方法 应用研究
政治制度研究(中西)
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 行政管理学 行政法学 公共政策分析
政治心理学 政治社会学 政治人类学
3.制度变迁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技术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决定观念的进步。
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沟通理论、利益集团理论、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等
(一)行为主义
1.基本特征:
第一,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
机构的重要性只是因为机构中的活动以及围绕政治机构的行为
强调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
不排除群体行为和民族国家的存在
第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资料量化
问卷、访谈、抽样、模型
第三,强调“社会与科学的统一”。
即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第四,主张“价值祛除”(“价值中立”)
2.行为主义的两个问题:
第一,主张价值中立,用数量统计代替一切,使政治学失去了本来面目
第二,无视整体性制度与规则的存在而一味关注个体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结论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3.留下的遗产或贡献
第一,给人们提供了观察政治的新角度
个体主义微观视野
第二,行为主义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政党政治下的选举行为和投票行为,这决定了其在选举政治中依然有生命力
第三,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性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如:“经济人”假设
(二)理性选择主义
核心要素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
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
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1.社会选择理论
探求民意问题
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有偏好并根据偏好做出选择
阿罗“一般可能性定理”=“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意义或贡献
没有探讨特定的加总方法,而是提出了合理加总方法应具备的条件,事实上没有能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均衡性社会选择,所以,稳定的多数是不可能的。
没有完美的加总方法,找出所谓民意或社会福利是不可能的。
2.集体行动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倒数规则”
如果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一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共同的利益行事。
奥尔森论证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越远。
对于一次性博弈而言,奥尔森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多次博弈的均衡。
奥尔森的假设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之于人的行为的作用,好像“经
济人”完全生活在霍布斯主义的“丛林规则”之中。
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意义不大
3.公共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它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基本行为假设:
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研究范围:
政治市场
以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为主体的政治市场
分为三级:
初始政治市场
政策供给市场
政策执行市场
方法论:
核心方法是个人主义
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作出集体决策,实现集体目标,开展集体活动。
分析范式:
经济人
即政治行为中的个人是有利己心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个人参与政治活动室从自己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出发,从交易活动中寻求和创造使自己获利的机会。
因此,政治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宪法秩序,限制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宪法秩序内,给个人以充分选择自由。
结论: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困难,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制度的失败。
致命弱点:
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三)新制度主义
1.知识渊源
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2.三大流派:
(1)历史制度主义
a.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
b.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c.受制度经济学影响,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
d.制度分三个层次:
宏大的国家结构
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
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
e.核心特点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
关注既定的制度结构如何影响政治行为的互动;
关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范围如何影响政治行动者决定其利益;
关注如何确定他们同其他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f.强调“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强调结构和传统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传统越重,制度创新就越困难。
并不忽视个人的行为偏好问题,但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和约束的。
g.方法论特征:主要是归纳方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关注制度,认为是制度解决了立法者们经常会面对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同时也坚信行为者既有的偏好的力量。
建立了经典的计算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方式,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
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险去创新。
强调“路径替代”
最佳用途是解释国家内部一个具体的组织的创设与运行问题,超出这个范畴就力不从心。
(3)社会学制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