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意识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1.什么是政治现代化?答:(1)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基本方面:①权威的理性化。
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因此,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的整合,把权力集中于公认的公共机构手中。
②政治现代化包含着政治功能专门化。
各种专门职能部门,如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都应由专门化的机关去执行,应从政治王国中分离出来。
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
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
③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在现代国家中,不管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直接受其影响。
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或团体在超于村镇层次上参与政治,以及创立能够组织这种参与的新的政治制度(如政党、政治社团),是政治现代化的最基本要素。
(2)亨廷顿认为,要达到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必须首先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3)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的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2.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英国式道路是对很多欧美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概括,其总的特点是:它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在封建母体中孕育成熟,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形成了代议制政治,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蓝图,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由这一革命的思想家们勾画出来。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扫除了障碍,短短时间内,工业革命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也不断臻于完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第四章意识形态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定义(见表4-1)表4-1 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定义2.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见表4-2)表4-2 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考点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见表4-3)★★★★表4-3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考点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功能★★★1.意识形态的地位(1)意识形态是国家权力之魂①意识形态权力是在看得见状态与看不见状态之间的、又无处不在的“弥散性权力”。
②意识形态权力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看上去是政治权力主体制造的副产品。
但是,意识形态权力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并不是统治阶级的直接制造,而是以与统治阶级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界、教育界为主体的。
③意识形态权力具有“弥散性”。
弥散性意味着意识形态权力以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到整个人群之中,直接影响着每个权力形式,从而构成“互动的制度化网络”之魂。
(2)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军事权力的关系①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意识形态是政治度制之魂,意识形态权力能起到“安魂”的作用。
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如影随形。
②经济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权力。
比较政治研究的结论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信奉自动均衡思想而国家权力被掏空,国家之败不是败于军事竞争,不是失之政治体制,而是败于经济思想下的经济权力较量。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经济权力中的工具要素变得空前复杂,技术专业化程度空前之高,挑战空前之大,突出表现在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工具上。
在当代,经济权力的来源已经不单单是经济思想,对经济权力的更直接的威胁则是作为工具的资本市场。
③意识形态权力也能直接影响军事权力,而且,受错误意识形态影响的军事权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政权基础,危害性更大。
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还具有空间的超越性,从宗教的传播、其他思想的传播,都决定了意识形态的非局域性限制。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府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六章政府一、名词解释1.民主共和政体(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实行限定任期制。
民主共和政体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主要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与委员会制政体。
①议会制共和政体。
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②总统制共和政体。
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③民主共和政体还有委员制政体,其典型国家是瑞士。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②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c.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议会共和政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研)答: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情感2.社会资本3.议会主权理论4.官僚制5.多元主义统治理论6.政治现代化7.协商民主8.现实政治中的国家形态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政治思想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3.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4.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原则?5.人权理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是什么?6.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问题一:结合材料(1)说明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括的作用是什么?问题二:结合材料(2)简述应该日常政治生活中如何处理好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关系?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情感答: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政治情感由两个心理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即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产生的短暂的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和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如懊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
政治情绪带有较多的生理性和原始性,具有波动性大、不甚稳定、不易控制的特点。
第二个层面是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即社会成员在对政治关系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体验,例如,对领袖和英雄的敬仰之情、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对空洞政治教条的冷漠之情等。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含义政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作为博弈的政治(1)政治博弈的要素对策性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①博弈要有局中人即,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在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国家。
②目标和结果一般来说,局中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追求目标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最明显的就是财富、人数、威望、职位以及说服技巧。
在正常的社会秩序内,运用资源而追求目标时一般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③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
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3)政治博弈的类型①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②非零和博弈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二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是多于二人,结局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的概念(见表3-1)表3-1 政治文化的概念2.政治文化的分析要素(见表3-2)表3-2 政治文化的分析要素3.政治文化的类型(见表3-3)表3-3 政治文化的类型4.社会资本(见表3-4)表3-4 社会资本5.价值观表达(1)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时代的人们,追求的是政治稳定下的经济机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他们在政治参与上并不主动,更乐于追求物质财富。
(2)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经济富裕时代的人们,物质财富不再是他们的第一追求,追求的是物质之外的更高的生活品质,对自由、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不仅如此,他们更善于、更勇于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被称为“表达型价值观”。
(3)“价值观表达”体现的是人们对政治对象的主观感受,因此长期以来,其所传递的政治信息与“自由之家”等意识形态项目有着很大的不同。
“自由之家”是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设定政治指标,以此来衡量其他非西方国家,这种“客观性标准”最终结果可能完全是黑白颠倒;而“价值观表达”项目提供的人们的动态的主观感受,更接近政治现实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的结论是:不管一个国家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都要经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化带来的挑战。
6.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的功能就是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所产生的作用。
在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建立、稳定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政治体系的确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
(2)影响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制度模式。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
(4)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
考点二:政治社会化(见表3-5)★★★★表3-5 政治社会化3.2 课后习题详解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现代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一、概念题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
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
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第四章意识形态4.1 复习笔记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创造出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向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
后来,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学者那里的得到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以至于成为“一个概念家族”,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有三种含义:①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
②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
马克思在这里关心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怎样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即如何与统治权力结合起来。
③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2)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①一种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由于情境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对某一社会情境真相的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地掩饰,有心欺骗或自欺。
②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
(3)韦伯的信仰体系信仰体系,指的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纵观这些定义,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准确还是扭曲);第二,认为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这些意识形式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这并不排除半强制力量和非强制力量的作用,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2.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答:(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存在最为普遍的权力形式。
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
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信的,是实际存在的。
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一种强制性权力往往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相互威胁。
威胁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行为,因而使用威胁必须审慎、适度和可信。
行使强制性权力的目标是通过威胁来达到预期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为了实行威胁,如派遣军队。
然而,由于可信性对成功运用强制性权力极为重要,有时确实有必要实施强力的威胁。
强力和权力不是同义词,但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佣、荣誉及权力(权力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
政治的本质就是给予与索取的关系。
这并不是说权力是平等地分配的,相反,政治权力从未被平等地分配过。
权力存在的本身就说明一个集体组织中的不平等关系,把统治(管理)他人的权力赋予某些人,并强迫被统治(管理)者必须服从。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意识形态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章意识形态一、名词解释1.政治意识形态答: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2.政治思想(四川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③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④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心理相比,它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⑤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辨析题1.任何政治统治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社会行为的性质是由该行为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规定的。
因此,确定特定社会行为的本质,应该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2)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这一行为发生于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
所以,确定政治统治的性质,应该从这一政治行为得以产生的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权力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制约关系入手,从这一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考察入手进行。
纵览人类政治社会发展历史,并不是所有的政治统治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①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阶级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凡是少数人在经济上居优势地位,即少数人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哲学[东南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两个方面之一。
政治哲学是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
千百年来,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法治、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2.新制度主义答: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
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政治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政治行动及其后果。
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新制度主义”的大旗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流派,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3.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参与4.议行合一5.政治人6.公共治理7.政治文化8.共和制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政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说“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3.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5.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政治统治的类型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2.如何正确认识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答:马克思主义认为:①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
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③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④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内涵的论述,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
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
(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5.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答:(1)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
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①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讲,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将体系内的主导政治意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扩散和传播,以使其成员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
6.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答:(1)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计算机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因此,掌握大众传播媒介,操纵公共舆论,历来是统治者用来传播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塑造体系成员共同政治意识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3)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十分明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
台湾政治中,由于泛政治化的影响,政党操纵大众传媒的色彩十分浓厚,公共舆论经常被扭曲。
由此可见,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第四章意识形态
1.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
答:(1)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共同点
①将意识形态看做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
②认为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2)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点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韦伯是从信仰体系出发对意识形态做出定义。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因为不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行为就不会为社会所接受。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①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②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
③哲学、宗教。
(3)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阶级功能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每一个细小的、具体的利益。
强大的阶级功能还使被统治阶级不可能有自己的完整的意识形态,因为社会成员从出生时起,就处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下,很难从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摆脱出来。
(4)相对独立性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③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
尽管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会产生反作用,但它是第二位的东西,它不是决定性的、最终的。
它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3.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