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篇 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1.什么是政治现代化?答:(1)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基本方面:①权威的理性化。

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因此,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的整合,把权力集中于公认的公共机构手中。

②政治现代化包含着政治功能专门化。

各种专门职能部门,如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都应由专门化的机关去执行,应从政治王国中分离出来。

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

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

③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在现代国家中,不管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直接受其影响。

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或团体在超于村镇层次上参与政治,以及创立能够组织这种参与的新的政治制度(如政党、政治社团),是政治现代化的最基本要素。

(2)亨廷顿认为,要达到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必须首先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3)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的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2.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英国式道路是对很多欧美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概括,其总的特点是:它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在封建母体中孕育成熟,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形成了代议制政治,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蓝图,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由这一革命的思想家们勾画出来。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扫除了障碍,短短时间内,工业革命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也不断臻于完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府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府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六章政府一、名词解释1.民主共和政体(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实行限定任期制。

民主共和政体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主要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与委员会制政体。

①议会制共和政体。

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②总统制共和政体。

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③民主共和政体还有委员制政体,其典型国家是瑞士。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②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c.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议会共和政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研)答: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

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

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人权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人权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人权一、名词解释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发展是指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调整变化。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

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

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

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

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2.政治民主(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二、简答题1.什么是民主政治?答: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

(1)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①选举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方式是代议制,即民众无法直接掌握和管理政权,只能选择民众中的少数精英分子代行权利。

因此,选举领导人是民主政治的第一个核心内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政治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属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对政治表征进行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四~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复习资料-第四~五篇【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国家治理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治理的理论脉络★★★1.社会中心主义的治理(1)定义: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国家的理论。

(2)治理社会化,即由社会而不再是政府去承担治理的责任。

治理理论和政治民主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一道,构成了“三化运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治理社会化。

(3)治理具备以下特征:①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一权威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来自私人机构,或来自二者的合作;②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与社会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③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过程,与统治的自上而下方式不同;④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而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

2.国家中心主义的治理理论(1)定义:国家中心主义脉络下的治理国家理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自上而下的、带有传统思维方式即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

(2)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平衡主义的治理理论考点二: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类型(见表10-1)表10-1 政治统治的类型2.“谁统治”的若干理论(见表10-2)表10-2 “谁统治”的若干理论3.统治秩序的确立(见表10-3)表10-3 统治秩序的确立4.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

(1)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统治秩序。

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行动的程序。

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

(2)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体现在:①合法性主要是意识形态观念内化的结果,通过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政权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获得合法性。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2章)【圣才出品】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含义政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作为博弈的政治(1)政治博弈的要素对策性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①博弈要有局中人即,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在政治博弈中,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国家。

②目标和结果一般来说,局中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追求目标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最明显的就是财富、人数、威望、职位以及说服技巧。

在正常的社会秩序内,运用资源而追求目标时一般都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③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

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3)政治博弈的类型①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没有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就属于这种情形。

②非零和博弈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二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是多于二人,结局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五篇【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答:(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①把政治看成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政治并不是存在于它自己的独立的世界里。

②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

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更重要的是,把政治看做系统使人们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主要决定者。

(2)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

①政治博弈的要素:首先,博弈要有局中人。

其次,目标和结果。

最后,博弈的策略。

②政治博弈的类型:第一,零和博弈。

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第二,非零和博弈。

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答: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篇 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篇 政治行为【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一、名词解释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答: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①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②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只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③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此,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④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2.政治统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统治是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

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3.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

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

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政治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1.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答:(1)国家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的。

作为最高的团体并包括所有团体在内的国家或政治团体,其目的便在于最高的善。

(2)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而产生的自然权利。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人社会状态。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判断是,随着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财产所有者就开始以暴力的形式保护其财产,为此组织了军队,国家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也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这些定义表明,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具体地说:(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这关系到国家的目的。

国家在改变其剥削性质之前,其目的并非像统治阶级所声称的那样,是为了全体人的幸福。

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traditional state)、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est state)和现代民族一国家(nation state)。

(1)传统国家在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

城乡之别不仅体现了阶级差别,而且还表示传统国家行政力量覆盖面的局限性。

在任何形式的传统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内,同时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与一般人民的“民俗”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导致监视力的软弱。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哲学[东南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答: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两个方面之一。

政治哲学是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

千百年来,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法治、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2.新制度主义答: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

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政治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政治行动及其后果。

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新制度主义”的大旗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流派,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3.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完整版)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

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

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

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参与4.议行合一5.政治人6.公共治理7.政治文化8.共和制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政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说“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3.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5.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政治统治的类型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2.如何正确认识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答:马克思主义认为:①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

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③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④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内涵的论述,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18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18考试科目名称:政治学原理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10分,共50分)1.柏拉图2.西塞罗3.马基雅维利4.孟德斯鸠5.托克维尔二、简述下列各题(每题20分,共40分)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政党与一般政治团体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述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2.试述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代码:718考试科目名称:政治学原理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10分,共50分)1.柏拉图答: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主要代表作是《理想国》。

主要政治思想有:①国家的理念。

他认为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

②哲学家治国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柏拉图把哲学家执政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

③政体思想。

柏拉图把政体区分为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五种政体类型。

他对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的批评最为激烈,认为平民政体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

2.西塞罗答: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他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

他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他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学哲学介绍到罗马;另一方面是对罗马共和制度从理论上予以总结。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参与4.议行合一5.政治人6.公共治理7.政治文化8.共和制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政治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说“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3.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5.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政治统治的类型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2.如何正确认识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民主答:马克思主义认为:①民主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

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③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④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内涵的论述,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和地方分别设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负担着传递和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等共同支撑我国的政治生活。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圣才出品】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家一、概念题1.国家权力机关[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研]答: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他们的各级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就是人民的代议机关。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限制,不允许其他的国家机关与之抗衡。

它在国家机关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最高权力,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它产生,并向它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奴隶制国家[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方法,历史上的国家被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公元前40世纪初的埃及,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作为生产工作者的奴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在统治形式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生产资料占有制不同,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也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但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所谓的民主制,其实质都是奴隶主对奴隶的阶级专政。

3.法西斯国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

法西斯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反动形式。

法西斯政权首先在意大利出现,随后蔓延至大半个欧洲。

法西斯国家的代表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威权论”“生存空间论”。

在统治形式上,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了。

法西斯主义国家打破了国家与社会团体之间的所有界限,甚至打破了国家与个人人格之间的界限。

具体地说,法西斯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思想上极端的终极化意识形态,即国家社会主义和统治方式上的秘密警察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

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

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

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

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

(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

(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

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
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2)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

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它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

(3)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

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统治,革命者往往最大限度地进行政治动员,集结革命力量,发起革命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化。

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通常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和缓慢的过程。

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它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因而从总体上说,属于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

但同时,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

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量变,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三、简答题
1.政治革命(深圳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如何理解政治革命的含义?(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革命的含义进行了如下概括:
①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

②革命的社会体现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
造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而成为革命的现实体现。

③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其结果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从而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政治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a.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既有的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立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的发生。

b.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a.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
b.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

社会政治诸力量在互动过程中,围绕各自的政治战略,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策略,形成纵横捭阖的角逐。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a.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

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
b.政治革命的核心活动即是围绕着政治权力的争夺活动,革命力量对于政治权力的夺取,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和统治者对于其政治权力的维护,具有你死我活的特点。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在革命力量的鼓动、号召和组织下,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便迅速地转化为群众性的革命行动,使得政治革命成为人民的盛大节日。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的社会动力。

政治革命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的根本不同。

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时期相对较长而缓慢的过程。

2.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有什么区别?(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1)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改革的基本特点是:
①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政治改革的发生原因是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性。

②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和协调的政治途径。

③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推行的政治革新运动。

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

④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

⑤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与政治革命的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方式不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所以,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簪为计量单位。

⑥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适,这种调适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

(2)政治革命是革命力量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利益对立和力量对抗的关系中,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变更和政治权力变易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不同,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

政治革命的这一标志,是由政治革命的动力和特点决定的,政治革命是革命的利益主体通过既有政治权力实现和满足自己利益的不可能性而引起的,政治革命又是革命的利用主体在其利益基础上以聚集社会政治力量的方式开辟利益实现道路来进行的,因此,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