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规律

(一)由己及彼

(二)由表及里

(三)有偏到全

(四)由浅入深

根据以上4个认知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出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特征。首先,是认知的初始性。也就是说,3岁前的儿童是认知发展的最早阶段,其认知处于形成期。开始时只有感知觉和原始的记忆与注意,一般到了2岁才具有相对完整的认知过程,有了想象和思维。3岁以后各种认识过程完全形成。第二,动作化。0~3岁的儿童无法将认知活动和操作活动分开,他们的认知活动必须通过动作来实现,也就是所谓的“无动作不思考”。另一方面,0~3岁儿童的语言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只有依靠动作来和别人沟通信息,完成自己的思维表达。

第三,无意性。个体出生后的头三年认知带有很大的无意性。此时的注意、记忆都是无意的,包括2岁左右发展起来的想象也是无意的。此时的思维是自由联想式的,无意识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自我中心化。大约1岁以后,儿童开始喜欢“唱反调”,2岁左右就更为明显。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在以自己的认识为中心代替他人的想法。

二、认识发展的内容

(一)感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知觉)

(二)注意

(三)记忆

(四)想象

(五)思维

3~6岁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如下:

(1)具体性。首先,3~6岁儿童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比如,成人在教给孩子“苹果”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需要展示苹果的实物或者图片,而儿童在理解“水果”的概念时则会遇到困难。问中班孩子“2加3等于几”往往得不到答案,但是如果问“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孩子则会比较容易解答。这就是3~6岁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过程:具体事物在眼前或者在脑中。

(2)形象性。所谓形象就是具体物体的生动形象的特征或者状态。比如,爷爷一般会有白花花的胡子,解放军穿军装等。学龄前儿童即使知识经验尚浅,但是头脑中仍然充满着各种生动形象的颜色和形状。

(3)经验性。学龄前儿童是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是按客观的逻辑推理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路上看到了一个黑人,他转过头来问妈妈:这个人脸都这么黑了,怎么还不洗脸?

(4)拟人性。学龄前儿童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会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作人一样对待,并且把人的行为同样地转移到动物上。因此,学龄前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就是因为在童话的世界中,儿童的这种拟人的思维得到了肯定

(5)表面性。学龄前儿童虽然已经产生了思维并且发展,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准确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水平。因此,孩子看到有妈妈在给孩子喂奶,就期待除了奶,妈妈还可以挤出来果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也常常只能照顾到事物的一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