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固有的现象和过程,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社会分层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二是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仅仅根据对某种相似性的划分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并不一定是分层,也可以是分类,如根据性别、民族、肤色等作出的划分。只有当某种划分在社会群体之间形成高低有序的不平等关系时,才属于分层范畴。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四是现象和过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地存在着。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都有社会分层现象,并且它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分层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社会不平等因素不断否定和克服,但新的不平等又会相继产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是僵死的,社会分层的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分层作用的理论阐释

社会分层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本身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必然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就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这一问题而言,因历代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也不同,他们的理论观点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归纳起来,对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问题在传统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

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功能主义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提出的“戴维斯—莫尔理论”也系统的表述了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社会分层通过社会奖赏的不平等分配,可以激励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更好地胜任某些社会角色。戴维斯和莫尔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职位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而重要的社会职位必须由高素质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去占据,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

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及其积极作用的理论解释,曾经在社会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重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指出这种分析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社会分层严重限制了那些非特权阶层的机遇,人们在机会面前是不平等的;社会应给予所有的工作以适当的激励,如果垃圾清运工因缺少激励而不能完成工作,垃圾处理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事实上,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本身就存在缺陷,“任何一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空间中的存在是不能导出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这种逻辑结论的。”而冲突论者正是抓住了功能论观点上的缺陷,与其展开理论上的交锋。

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它将导致社会冲突,不仅是没有价值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英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是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分层使占有不同社会资源的人们之间存在剥削和压迫,将导致社会冲突。但他认为这些社会资源重要的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是政治权力,拥有这些权力的集团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无权者,从而在社会分配中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达伦多夫眼中的社会分层是以权力为标准来划分的。

(二)社会分层作用现实分析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这一问题上各持一端,但其理论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双重作用。

首先,从社会分层过程存在的竞争来看,社会分层激励人们参与竞争,但又难以实现公平竞争。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就会获得不同的利益,由此社会必然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奋发上进来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则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种竞争的参与机会并不是人人平等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这仅仅是指通过合法手段参与的竞争。社会分层还使一些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人,转而求助于非法途径,这便成为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其次,从社会分层结果引起的社会不平等来看,这种不平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剥削和压迫成为可能。社会分层使不同位置的人因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同,获得的报酬也有所区别。因此,在社会物质财富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就能够保证一批有能力的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1 2012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 公平、公正 李 强 [摘要]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社会分层;社会空间;社会公平;社会均等;社会公正 [作者简介] 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08&ZD045 )如果说罗尔斯关于正义的讨论涉及了公民的 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两个重大的领域[ 1](P8、12) 的话,那么,本文属于对社会经济利益领域正义问题的讨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公平、公正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即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领域。那么,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结构,该差异结构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变迁。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种资源,从社会空间涵括了人们的居住地、居住面积、土地所有权等等的意义上看,它显然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所以,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的讨论又可以视为同一领域的问题。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曾有人提出“穷人出去,富人进 来”的观点,立即引来了激烈的抨击和热议,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空间公平公正看法上的冲突与对立。 一、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 什么是社会公正呢?从字面上解释,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处理得合情合理。所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呢?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同样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还有人用社会正义来定义社会公平,等等。 笔者以为,在理解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时, — 2—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 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 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在社会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地位分层,此时“蛋糕”已经瓜分完毕,阶级之间的紧张趋于松弛,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阶级对抗开始走向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本身也不存在了。②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分层在理论上或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应该是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再到阶级分化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旧的封建买办阶级势力的残余,这是行将归于灭亡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四个民主阶级,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在经济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这四个阶级当中,工人阶级是主要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自由资产阶级也将拥有一定的领导权。3]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财富的重新分配已经完成,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解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主要阶层。按照历史的逻辑,中国理应进入阶层社会,但是各种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③并且以政治因素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不溶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从而使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在毛泽东阶级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意义上的阶级分层一直存在。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财富的重新分配一直处于不稳定、非均衡、非制度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圈地运动”、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等,暴富现象不断产生,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社会学概论

A. B. D.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是( A. B. D. A. B. D. 对错 对错 社会的基本关系是( A. B. D.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 A. B. D. A. B. D.

对错 对错 A. B. D.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 A. B. D. 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 B. D. 成人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社会化过程。(对错 对错 A. B. D. A. B. D. 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等属于(

A. B. D. 对错 对错 A. B. D.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B. D. A. B. D. 科层制的提出者是韦伯。( 对错 对错 A. B. D.

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 B. D. 对错 对错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 A. B. D.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是( A. B. D. 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天的( A. B. D. 对错 对错

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可以把它分为 A. B. D. 婚姻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属于( A. B. D. 家庭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口素质。(对错 对错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指的是( A. B. D. 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 A. B. D. A. B. D.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对错 A. B. D. A. B. D. A. B. D. 对错 水土流失可以称为“灾害”。( 对错 对错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历史性、 对错 社会保障模式一般有社会安全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国家包办模式和储蓄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问题 社会分成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分层,是指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阶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 得以享有更多所谓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的社会成 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 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社会分成的划分标准主要有财富、声望、权 力等。在西方国家社会分层与社会成员出生的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社会 分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分层对各方面就 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社会分层可能就导致了社会的各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子 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来自较好家庭条件的考生在学习条件、素质养成和特长训练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与其他人的竞争从一开始 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层家庭有着更好的资源和金钱来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他们最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孩子更加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 加有利于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对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也能有很好的指引和帮助。而对于较低层次的家庭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环境学习,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帮助,总是充 满无奈,甚至于,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更无从谈起“全方面”的 学习,对于所谓的兴趣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在西方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享受的 教育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的子女所进的学校与下层阶级的子女所进的学校都不同,一开始在入学上造成了不平等。对于入学以后在学校的学习更是充满了各 种不平等。就算他们在同一个学校,那些下层阶层的子女通常遭受到各种歧视。同样是考上大学对于上层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礼物”,而对于较低 层次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很有可能在中途,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即便是,勉强能承担的了“昂贵”的学费,那么孩子的生活费又将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得在就学的同时,花时间和精力去兼职赚取生活费。但是与此同时, 有钱人家的孩子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管是参加 社团,学习某种特长,或是出门旅游开阔眼界等等,再次扩大了不公平状况。

社会分层十讲笔记

第一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了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二、社会差异、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正等概念辨析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克、帕森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 三、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一、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 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 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 二、构成社会分层的两个基本方面 第四节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一、社会封层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二、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第一,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与被剥削划分社会阶层。(马克思) 第二,按照收入划分社会分层群体。 第三,按照市场地位划分阶层。(韦伯) 第四,根据职业划分社会阶层。(涂尔干) 第五,根据政治权力划分阶层。 第六,按照文化资源区分阶层。 第七,社会资源。 第八,因社会声望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群体。 第九,民权资源的分配。 第十,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分配。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贫困 一、贫困的定义 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

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 二、我国的贫困问题 我国的古代社会虽然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生活,大量的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农民的贫困有关。近代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加,但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仍然是最重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点仍然在农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到20世纪末我国仍有3000万农村人口未能脱贫,如果使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目就更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扶贫资金渗漏、贷富不贷穷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依然大力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并引入了参与性反贫困机

社会分层的意义

社会分层的意义 学号:201408010128 名字:孙静 一.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二.作用(意义) 1、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偏重于强调社会整体,面对芸芸众生,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对复杂的研究聚合体、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社会分层实际上就是对人群的一种基本分类,而且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社会上的差异现象有千千万万,有差异就可以进行分类,所以,分类也有千千万万种。但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分层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分层首先关注的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高低不同,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4] 2、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社会学这门学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一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社会学家,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到帕克、帕金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层现象。所以,我们只要讲社会学,就要讲社会分层。 3、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上镜头、报纸上排名之先后,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 4、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分化、解组、整合、流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研究证明,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背景,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 5. 通过社会统计产生的社会分层,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客观存在。分层后,便于通过立法或其他管理社会的手段,调整、平衡各阶层人的利益,通过这种管理活动,使社会尽量和谐。 6.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

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 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社会学概论作业总

A. B. C. D. A. B. C. D. 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 A. B. C. D. 4、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A.

B. C. D. 5、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 A. B. C. D. 6、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 A. B. C. D.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A. B. C. D.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B.

C. D. 9、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 A. B. C. D.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 B. C. D. 11、严格限制农村农业户口居民迁入城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在( A.1951 B.1954 C.1956 D.1958 12、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 B. C.

D. 13、霍桑实验提出了( A. B. C. D. 14、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这为( A. B. C. D. 15、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A. B. C. D. 16、社会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 A. B. C. D.

A. B. C. D. 18、社会制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 B. C. D. 19、截止到 A.28.9% B.41.8% C.52.3% D.70.6% 20、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 A. B. C. D. 21、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李强 2012-03-15 11:00:51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说罗尔斯关于正义的讨论涉及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两个重大的领域[1](P8、12)的话,那么,本文属于对社会经济利益领域正义问题的讨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公平、公正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即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领域。那么,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结构,该差异结构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变迁。空间、社会空间也是一种资源,从社会空间涵括了人们的居住地、居住面积、土地所有权等等的意义上看,它显然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所以,社会分层与社会空

间的讨论又可以视为同一领域的问题。在旧城区规划改造中,曾有人提出“穷人出去,富人进来”的观点,立即引来了激烈的抨击和热议,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空间公平公正看法上的冲突与对立。 一、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 什么是社会公正呢?从字面上解释,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处理得合情合理。所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呢?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人认为,社会公平就是使社会上同样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还有人用社会正义来定义社会公平,等等。 笔者以为,在理解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时,以下三个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第一,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时代背景变化了,人们的社会公正、社会公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在社会公正、社会公平问题上从来没有过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我们在分析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理论的时候要注意,这是有利于哪一个社会群体、哪一个阶级的观点。第三,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内容,实际上与人们的法权观念、道德理想密切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 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或政策。从内容上看,社会公正、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最表层的是民众的公正观念。比如,老百姓认为不劳而获是不公正的,因此,谈起“煤老板”总是嗤之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结合社会学所学相关理论,包括角色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谈谈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在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经常混同使用,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而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概念与阶级、阶层概念并用。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从社会分层来说,从我们的封建帝制开始,我们便以皇帝为我们社会分层的最高一层,由他为我们做决策,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服务,曾经,君主主导人们的一切,当时人们的生死,当时的加官进爵,当时的工作,全都受到影响。然而社会流动就是说人们的加官进爵时,从一个身份变到另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先从先赋角色上来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们面前我们就是他们的血亲,虽然我们是亲人,但是在社会分层上,可能我们处于不同的阶层。我们的叔叔可能是政府高官,高高在上的为国家处理事物,而我们自己的父母则可能只是最普通的农民,我们的社会阶层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我们的归属角色来说,就不会有阶级间的隔膜,我们会像普通的一家人,一起聚会聊天,教育小辈。所以从这上来说,社会分层在先赋角色上起到了不尽相同的作用。 而对于自制角色来说,这是我们努力所取得的角色,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成为该阶层的一员。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我们从一个阶层迈向另一个阶层。在此时,通过我们自身的决定和努力,可能会从原来的阶层迈进更高的阶层,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从原来的阶层退到更低的阶层。这就是我们联想到了古时皇家的篡位事件,成王败寇,就是这个社会分层的一个体现,王子们倘若成功的取得王位,则就会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什么都是他说了算,还可能会解决那些与他争王位的血亲们,这是对于那些失败的人来说,则几乎再也没有恢复的希望,只能任新帝宰割,也许会失去生命,或者终生不能在施展才能,被囚禁。社会分层在这以后就有了明显的显现,从我上边的例子来说,就可以知道我们社会分层对曾经的古代人的影响。还有就是平民百姓,他们几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封建帝制的古代,他们没有人权,谁有权力谁就掌控那些人的生命。倘若他们不幸的遇到了一个暴君,那血流成河也就是早晚的事了。曾想秦始皇虽统一六国,还在经济上同意了货币,还有文字等等,他是当时社会分层中的最高阶层,他做了很多有益于人们的事情,可是后来又修长城又建兵马俑,还有阿房宫,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被充公,客死他乡,家人连尸体都找不到。给广大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会想要努力进学,从最底层越上枝头,不再为他人任意妄为。这个时代的社会流动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是更大程度上的保全自己。那个时候,人们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得不去做一些很卑微的事情,或者拼命的不择手段的向上一个阶层攀爬,作为工作的一员,想的不仅是目前自己怎么样,怎么更充分的表现自己,还有不断的拓宽自己的关系网,使得自己能够更方便的上位,到上一个阶层充分的表现自己,让人赏识自己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理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分层,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1.现今“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金字塔”形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型,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所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级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对于“橄榄”形或是“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2.我国中间阶层现状及特点 “橄榄”形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阶层是形成“橄榄”形结构的核心。现如今,我国“中间阶层”初见端倪,一些模糊的“中间阶层”已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间阶层”不论是从人数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如。不难看出,中间阶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参照西方发展经验,中间阶层能够缓和社会利益调整中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它具有“贫富分化及社会利益冲突的缓冲功能”、“社会地位公正获得的示范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性社会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功能”等社会功能。二、扩大中间阶层,形成合理、和谐的社会分层结构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扩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分层结构。那么,应该如何扩大中间阶层呢?针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但是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显示的社会冲突。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缓解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之一。 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在国外,白领的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中间阶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所以,要想扩大中间阶层,绝不能忽略教育和科技的力量。一方面,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中间阶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走科、教、研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