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平 微诊断 等效平衡思想及其应用

张新平 微诊断  等效平衡思想及其应用
张新平 微诊断  等效平衡思想及其应用

微诊断 等效平衡思想及其应用

张 新 平

[典型案例]

已知:2SO 2(g)+O 2(g)2SO 3(g) △H = Q kJ·mol -1(Q <0)。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真空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 mol SO 2和1 mol O 2;(乙)1 mol SO 2 和0.5 mol O 2;(丙)2 mol SO 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容器内压强p : p 甲 = p 丙<2p 乙

B .SO 3的质量m : m 甲 = m 丙<2m 乙

C .c (SO 2)与c (O 2)之比k : k 甲 = k 丙>2k 乙

D . 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 : Q 甲 = Q 丙>2Q 乙

[诊断解析]

1. 在多个化学平衡平衡体系中,一般选择按照化学计量数的物质的量(或之比)投料的体系作为“参照系”,再与其它体系做比较。

2. 对于化学平衡 2SO 2(g)+O 2(g)2SO 3(g),运用等效平衡思想有:

“参照系”甲:2 mol SO 2和1 mol O 2按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投料,乙投料与甲做比较如下:

平衡等效平衡逆移

则有:p 甲<2p 乙、m 甲>2m 乙、k 甲<2k 乙、Q 甲>2Q 乙。故,选项B 、C 错误。

丙:2 mol SO 3的投料,利用极端假设思想,可以等效转换为起始投料量“2 mol SO 2和1 mol O 2”:

2SO 2(g) + O 2(g) 2SO 3(g)甲起始量/mol 2 1 0丙起始量/mol 002极端假设:2 molSO 3完全转化

等效转换:2 mol SO 2和1 mol O 2丙 起始量/mol ,21

即得甲、丙两起始投料量符合“等量等效”的两平衡体系。因此有:p 甲 = p 丙、m 甲 = m 丙、k 甲 = k 丙、Q 甲 与 Q 丙的绝对值之和等于Q 的绝对值。故选项D 错误,选项A 正确。 [诊断反思]

1. 多个平衡体系的比较中,选取其中某一个体系作为“参照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选取“参照系”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化学计量数的物质的量(或之比)投料的体系作为“参照系”。其它体系与“参照系”体系相比,或是再充入某物质、或是叠加、或是分割、或是极端假设后等效转换成相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起始量,然后依据等效平衡思想、勒夏特列原理与“参照系”体系做各种相关量的比较。

2. 等效平衡思想: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反应,按照不同的投料量形成的多个平衡体系是否等效,通常是通过极端假设法,把不同的投料量按照化学计量数等效转换成相同的反应物

(或生成物)的投料量,看是否符合“等量等效”或“等比等效”。

如: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使之反应合成氨,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φ。若温度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达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φ。

设加入N2、H2、NH3的物质的量的数值分别为x、y、z,则它们应满足:

(1)恒T、V时:

①若x=0、y=0,则z= ;

②若x=0.75,则y= 、z= ;

③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

(2)恒T、p时:

①若x=0、y=0,则z;

②若x=0.75,则y= 、z;

③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

3. 通过大量的证据推理,提出如下关于等效平衡的“两个模式与两个反应对象”的模型认知——“等量等效”、“等比等效”:

4. 在多个平衡体系的等效与否的比较中,无不渗透着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诊断训练]

1. [2010·江苏高考]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 c1>c3B.a+b=92.4 C.2 p2<p3D.α1+α3<1

2.[2015·天津高考T7]某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g)和2 mol Y(g)发生反应:X(g)+ mY(g)3Z(g),平衡时,X、Y、Z的体积分数分别为30%、60%、10%。在此平衡体系中加入1 mol Z(g),再次达到平衡后,X、Y、Z的体积分数不变。下列叙述不正

..

确.的是()

A. m=2

B. 两次平衡的平衡常数相同

C. X与Y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1:1

D. 第二次平衡时,Z的浓度为0.4 mol·L-1

3.[2013·上海高考T20.]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B+C(g)-Q达到平衡。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产物B的状态只能为固态或液态

B. 平衡时,单位时间内n(A)消耗﹕n(C)消耗=1:1

C. 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1mol B和1mol 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4. 在一恒定容积的容器中充入4 mol A和2 mol B发生反应:2A(g)+B(g)x 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ω。若维持容积和温度不变,按1.2 mol A、0.6 mol B和2.8 mol 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ω,则x的值为()

A. 只能为2

B. 只能为3

C. 可能为2,也可能为3

D. 无法确定

附答案:

1. BD。解析:A. 以甲为“参照系”,丙经极端假设(4 mol NH3完全转化)等效转换为(2 mol N2和6 mol H2)相当于叠加(等效)2个甲、后压缩(平衡正向移动)而成的平衡体系丙,NH3增多,因此有c3>2 c1,选项A错误。

B. 以甲为“参照系”,乙经极端假设(2 mol NH3完全转化)等效转换为(1 mol N2和3 mol H2)相当(等效)于甲,因此甲乙平衡体系中各成分的量均相同——等同平衡。但是,甲是正向进行达到平衡,放热;乙是逆向进行达到平衡,吸热。在此过程中,乙吸收的热量相当于甲中剩余量再完全转化所放出的热量,故有a+b=92.4,选项B正确。

C.以乙(2 mol NH3)为“参照系”,而4 mol NH3则相当于2个乙的叠加(等效,c、p相同),再压缩到相同体积回到丙(平衡不移动时:2p2=p3),平衡正向移动,NH3增多,故有2 p2>p3,选项C错误。

D. 甲乙互为等效(等同)平衡,反应物的转化率是互补的——即有α1+α2=1。丙相当于2个乙的叠加、再压缩而成,平衡正向移动,NH3的转化率降低,有α2>α3,故有α1+α3<1,选项D正确。

2. D。解析:依题意“再次达到平衡后,X、Y、Z的体积分数不变”——即再加入1 mol Z(g)后所达到的新平衡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

法1. 利用极端假设思想,把加入的1 mol Z(g)等效(价)转化为再加入的反应物X、Y,如下:

X(g) + mY(g) 3Z(g)

原始量/mol 1 2 0

新始量/mol 0 0 1

等效始量/mol 1/3 m/3 0

故有:1+ m =3,m =2。选项A正确;其它分析见法2.

法2. 根据等效平衡思想可知,后是加产物且产物唯一达到等效平衡的,并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因此应该是等比等效,此时该反应只能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即m=2,选项A正确;因为恒温,故两次平衡的平衡常数相同,选项B正确;因为等比等效,故X与Y的平衡转化率相等、之比为1:1,选项C正确;此时就筛选出错误选项D了。

法3. 依据“三浓(量)模式”计算如下:

X(g) + mY(g) 3Z(g)

始量/mol 1 2 0

变量/mol x m x3x

平量/mol 1- x2- m x3x

又依据题意得:X的体积分数=(1-x)/(3- m x +2x)=0.3

Y的体积分数=(2- m x)/(3- m x +2x)=0.6

Z的体积分数=3x /(3- m x +2x)=0.1

联立上述任三者之二,解方程组得:x =0.1;m =2。

又因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则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 mol+2 mol+ 1 mol=4 mol,Z的体积分数0.1,则n(Z)= 4 mol×0.1=0.4 mol,第二次平衡时c(Z)= 0.4 mol/2 L =0.2 mol/L,故选项D错误。

3. BC。解析:许多考生甚至是老师对题中“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产生疑问,甚至认为命题违法科学性。其理由是“违反了勒夏特列原理”,因为:缩小容器体积,C的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但重新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必比原来大,而不可能与原平衡浓度相等。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换用平衡常数来思考:由于是恒温,缩小容器体积,达到新平衡时,平衡常数不变。因此,若B是气体,平衡常数K=c(B)·c(C),c(C)不变,K不变,c(B)也不变,符合题意;若B是非气体,平衡常数K=c(C),K与c(C)均不变,符合题意,则B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非气体(液体或固体),故选项A错误。

B. 平衡时,υ(正)=υ(逆)可知“n(A)消耗﹕n(C)消耗=1:1”,故选项B正确(注意,不是浓度消耗相等,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消耗相等)。

C. 若B是气体,“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确,故选项C正确。

D. 由于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小于Q,故选项D错误。

4. C。解析:等效平衡思想不会用,不会选择;用了但是思维方式单一,发散不开,多错选B;只有部分同学能考虑全面——等量等效2、及等比等效3.

另,其实在选项的表述中的“只能”、“可能”、“也可能”等,就带有选择性的导向性,不开不察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