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3.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马克思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常被经济危机所打断,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的性质包含着生产经常力图要跨越生产界限从而发生危机、生产过剩等。
但通过危机自身的强制作用,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有可能重新恢复并取得暂时平衡,使生产重又发展。
但是,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经过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矛盾又会激化,于是再爆发一次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这样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
马克思没有确切地说过再生产周期一定要分成几个阶段,但后人归纳提出了经济周期可分成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循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这些阶段逐步前进。
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就进入萧条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萧条以后,市场情况开始好转,社会生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
当整个社会生产超出危机前的最高点时,经济周期从复苏进入高涨时期。
3.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在萧条阶段,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资本家开始更新固定资本,即采用新技术,用较新式的机器设备更换原有的机器设备。
这个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后面的复苏和高涨阶段做好了准备,同时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
因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社会生产的巨大增长又会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4.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论述经济危机的方法论认为,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
为了进一步论证,恩格斯提出了区分中间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
中间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
但是,两者在量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具体区分如表3-1所示。
表3-1 区分周期性危机与中间性危机的因素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每隔数年必然周期性地爆发一次。
二战至今,共发生过六次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分别是:1948~1952年的第一次经济危机、1957~1958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的第三次经济危机、1973~1975年的第四次经济危机、1979~1982年的第五次经济危机以及1990~1993年的第六次经济危机。
2.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成因
(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叉出现。
出现非同期性的原因主要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不同;②二战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一样,从而削弱再生产的同期性;③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一样;④其他因素。
如战后两次较大的局部战争干扰了发达国家再生产过程的同期性。
出现同期性的原因主要有:生产与资本国际化加快,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特别是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
(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
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从波峰到波谷的幅度较战前大为减弱,两次最严重经济危机(1973~1975年爆发的第四次经济危机和1979~1982年爆发的第五次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远远低于战前下降的幅度。
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政策措施。
通过人为的干预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力,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也使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不如战前界线分明。
②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扩大了就业和投资。
同时,科技革命还加速了机器和设备的精神磨损,缩短了折旧时间,对生产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③金融资本实力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也对缓和经济危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对于战前,战后货币金融体系抗衡危机冲击的能力倍增。
另外,保险事业的发展使社会福利有较大改善,社会消费信贷的扩大和普及导致危机期间需求波动较弱,谷底与谷峰落差减小。
(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
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这是与战前相比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垄断价格和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作用的结果。
危机期间,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而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却在有力地推动着物价上涨。
(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
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
它的主要表现有: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黄金大量外流。
战后之所以没有爆发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其主要原因有:①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严重;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对抑制危机时期货币信用领域内的震荡起了一定作用;③垄断企业自有资本份额增大,导致借贷利率的波动对它们的影响减弱,不易出现债务危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三、新经济和经济周期
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实现了长达120多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
与以往经济增长不同的是,这次经济增长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的高经济增长(即所谓的“一高两低”)。
1.美国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美国新经济的显著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传统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而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三个时期相比,新经济时期“一高二低”并存是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经济“一高二低”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面形成鲜明对照。
(2)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新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经济。
在新经济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
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生产率。
2.“新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经济周期理论的失效
“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和经济衰退期不存在。
应当承认,在“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周期变形,出现了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经济衰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新经济”时代。
这充分说明,“新经济”只是一种因为信息时代的变革使经济周期在形式上有较大变化而实质上仍然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现象。
3.“新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经济”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经济”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经济可以较长时期地保持“一高两低”的最佳发展模式。
透过“新经济”的本质,可以看出:
①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②经济全球化使全球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
③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灵魂;
④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新经济”具有“双面性”,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
一方面,美国抓住了机遇,利用了“新经济”的本质内涵,以大大高于以往的速度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