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艺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圆王小青
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它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
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
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
论的研究成果.而目前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
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并在理念上存在某种偏差和极端化倾向.
民族音乐学教学研究现状
现今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就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共识包
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i大类.具体来说,民族
民间音乐以其传统的五分法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和
歌舞音乐.传统音乐则包括了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民族音乐则指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改编的所有音乐.上述三大类共同构成中国音乐.应当看到,这一学术共识的形成,是中国音乐学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思考和探索的结果.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音乐学的传人和发展, 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思路, 拓宽了研究视角.这无疑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的研究共识并没有被高师音乐教
育的实践所重视.现今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主线,据笔者了解,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描述方面,基本不涉及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一种静
态的,固定不变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内容,好像在作音乐形态学上的”考古”发现.此外,中国音乐史和中国音乐欣赏作为”主线”的配置课程,仍然没有摆脱两者分离而各自独立的局面, 即——史中无声,声中无史.虽然,我国古代的哲人用意,象,言精辟地概括了文化存在的三个基本层面①,并将其理解为文化存在的合力基础,是特定社会文化存在中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着力点.然而高师的民族音乐教学却对文化因素视而不见. 如果说音乐不是一种文化,肯定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西方工业文明和文化模式的理念始终伴随,并左
右着我们,即所谓的”艺术音乐”.当这种理念面对中国音乐时, 特殊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背景很难使其”对号人座”,于是以西方”艺术音乐”的理念来解释中国音乐文化现象的事便频频出现.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高师音乐教育似乎显得无能为力. 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
面.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似乎让更多的人更加坚信这种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一体化.知识经济的本质即高技术经济和高智力经济已在逐步取代传统工业支柱和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经济模式.由于物质(生产力)层面的这一显着变化,使人们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不得不思考如何顺应物质层面的变化,或者说,人们是在急于寻找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观念,来求得一种文化发展中的平衡心态.正如二十世纪初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一样②.但无可否认,”五四”为中国文化注人了新的活力,它批判的态度带有一种自省的力量,当然, 这其中的”极端与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失误之处在于将生产力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同起来.现今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在物质(生产力)层面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它诱使人们试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也标识出一个趋同方向.因而有人提出了关于”中国音乐现代化”的问题,重提”向西方乞灵”的问题.其失误之处仍然是相同的.就文化而言,没
有一种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型,更没有一种对所有社会都起作用并具有绝对价值的文化.特定的人;特定的社会;特
定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特征就决定了它是特定文化下的特定存在,这种特定存在是无法用其它文化来替代的.恐怕想移植都很难,因为社会与环境的整合力无法使这种移植保持它原有的纯洁性.
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
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形成,取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的主体依托.然而坦率直言,目前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忽视了三大体系的建立, 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其研究领域处于劣势,或者说缺乏整体研究和把握的能力.因而多年前提出的”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和心中的理想.高师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发展的母机,尽管目前高师的生存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因为培养师资已不再是高师院校的“专利”了.就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而言,高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大主体建设的任务,要想真正改变依托于异域文化教育模式上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则是关键和重点.
强化主体意识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主体意识的形
成取决于主体建设的发展程度.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立
艺术研究团
足点应放在民族音乐活生生的母语系统之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③,这是谢嘉幸君对何为母语教育的又一新的哲学阐释.强化和坚守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
空洞的概念标识,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实践性课题.自二十
世纪以来,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校教
育已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这一点,我们的认
识至今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当前的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以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方
式和心态,将活生生的人(文化主体)排斥在其认识和分析以外,其结果是”抢救”民族音乐于”博物馆”之中,否认了民族音
乐文化动态的传承关系,人为地,激进地加速其”消亡”的进程. 然而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承认,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均在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心理体验中,遵循着各自的传统和传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认同
和发展中及时调整各自传统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和传承方式. 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
教学,而要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之外是以何种传承方式顽强地生存着,在当今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特殊存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