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但文言文教学是个老大难领域。学生对文言文普遍存在厌烦情绪,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文言文枯燥乏味难学,学生厌学,谈“古文”色变。

文言文教学已成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文言文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公开课、评优课,也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笔者认为,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突破口,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这一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不是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

1、故事导趣,引导学生跨入文言文的大门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每次学生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这样,从故事开始,学生就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而文言故事通常都是成语典故的出处,所以从成语出发,一些文言知识的讲解,以及透过成语挖掘出的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

辞等,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所以,故事导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跨入了文言文的大门。

2、题目激趣,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深层内涵

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就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这首先需要从题目入手。

比如我在教学《望岳》时,就是先从题目入手,布置学生预习思考:诗题“为何不用看,而用望”?这个问题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他们的爱好被激发起来了,都在饶有兴趣地在诗中找寻依据。而在找依据的过程也就积累了字词,读懂了诗意,领悟了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胸襟。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二、互动“活”教,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呆板地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所以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时宜,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巧记活背,化繁为简,感悟文言魅力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古人云:“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韵味是从吟诵中得来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读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所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但是,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

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作一些空洞无物的“课文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巧记活背,化繁为简,才能感悟文言魅力。

比如荀子《劝学》中的一些名句,我们可以这样巧记活背: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有些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很好,便生出骄傲,假如荀子是老师,定会语重心长地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荀子会告诉他:“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如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设置这样四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记诵: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

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2、刺激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文言教学如果单一讲解字词意义与用法,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诵读、翻译、质疑、评析、小结、迁移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演练,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先去读、先去悟。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列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解决的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思考。我采用了分组竞争进行擂台问答的形式穿插课堂,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或老师提问学生抢答。为了刺激参与,我还设置了分值,每向对方提一

个问题得1分,回答问题依满意程度而得分,表现精彩者必会得到热烈的掌声。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学生的参与非常踊跃,他们充分发表了意见,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在学生们愉悦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这样的课堂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如有一学生解释“辟”字,为大家引申了很多官场用语,表示授予、提升的字词:征、荐、举、拜、除、擢、拔,表示降职、罢免的字词:贬、谪、左迁、免、黜等。他回答完毕之后,其余同学一齐报以如雷的掌声。

3、假设情境,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这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像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像的空间,营造具体的情境,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有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