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作为新世纪主人的创新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们点燃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他们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新,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新能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他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因此,所谓语文教育中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要帮助他们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决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要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就应当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得要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必须真正
做到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我们让学生阅读,是为了让他们由此知道别人是怎样思考人生的苦与乐,生活的美与丑,社会的善与恶等等直接与灵魂有关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写作,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对话,是灵魂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不容许有“第三者”介入的。所以,语文老师没有权利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通过肢解课文,指手画脚,越俎代庖等等恶劣的手段来干涉和阻挠学生的这种对话,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作为对话的一方一起参与进来,并且要表现出足够的真诚、热情、好奇、宽容、谦虚和思想开放。因为在灵魂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不是圣贤,也不是犬儒。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应当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现实和历史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引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思考和困惑,一起痛苦和欢乐,一起愤怒和悲哀,一起孤寂和振作,一起让灵魂自由飞翔……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出每一个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以此丰富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人一代代地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感受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让他们学会思考和发现,体会创新的乐趣,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学生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激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戴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
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育活动回归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要培养人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教师要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职责。
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1、对真理的渴求和为真理勇敢献身的精神2、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3、辨证的思维品质4、怀疑和批判精神5、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6、科学活动的人文价值取向(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而不是使人类受害)。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看,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推动科学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旦深入到大众的意识深处,就能使人们远离愚昧、野蛮和迷信,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科学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终极目标。但科学精神的培养远比科学知识的传授困难得多、艰巨得多。人的精神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具有这种精神,而且要善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在教学中。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