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教学方式: ➢泛爱学校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 律改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 ➢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 动中学习。 ➢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 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等,许多科目 达到了初等以上水平。
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 国语。
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则进一步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 的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 即使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德国大学成为欧洲最高学府,奠定了 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体育: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 训育: 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心理功能”的培 养; 主张游戏应与功课并重,以期和谐均衡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 女子也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负起延续种族、影响男性、 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管束: 婴儿的养育应由家长负责,这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但其他方面则 必须由公共教育来施行; 在学校中,儿童可以向教师学习课程和为人处事的生活准则,儿 童相互学习和竞争有助于其能力的发展; 公民的养成则更非公共教育莫属。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二、康德论教育
康德(I.Kant,1724~1804)出生于德国之哥
宇斯卜,以年代而言,正属18世纪的人物,但从 思想上而言,则不妨认为是19世纪迳直现代的人。 康德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且也是18世纪重要的 德国教育家。他毕业后就当看八年的家庭教师, 后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可谓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他采用巴西多的《教育方法手册》为教材,但多 加批注,表达了对教育的见解。这些内容后来由 他的学生整理出版,这就是《论教育》一书。康 德的教育思想除集中于《论教育》外,其他著作 也有涉及。他的教育思想除了他多年的教学实践 外,还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及泛爱学 校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康德对于后来教育的影响:
是影响海尔巴托的科学道德的教育学说 是影响于现代的批判的教育学 是与魏铿派的人格教育有关系 是对于现代的文化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 是对于实际教育上的影响
(三)文科ຫໍສະໝຸດ Baidu学的发展和实科教育的兴起
1. 文科中学的发展
文科中学相当于英国的文法中学和公学,是17、18世纪德 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1537年又斯图谟创办。
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拉丁学校主要主要是训练牧师。斯 图谟式的文科中学则尤重古典。
17、18世纪时,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 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官吏等)作 为重要任务。
2. 实科中学的兴起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弗兰克派开办了哈勒学园
1695年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后又设立科学学校。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经济学实科 学校。 3. 骑士学院 目的:为了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还面向上层贵族子弟设有 的。 这是当时德国教育异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 这类学校中也是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法律、军事、 工艺、建筑、机械等课程占很大比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 实质: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虽然17、18世纪的许多教育法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很很好地施行,但这些法令 毕竟表明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
(二)泛爱学校
巴西多(J.B.Basedow,1724~1790),德国汉堡人。
是影响很大的德国教育改革家。他提倡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 著述丰富。1770年,她在德绍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范性 的学校,命名为 泛爱学校。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四)现代大学的雏形
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首先出现的重要原因: 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 的涌现,培根、笛卡尔等人新思想的传播等 1694年,哈勒大学建立,是第一所新式大学 新式大学的特征: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 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 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在教育上康德强调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知识和道德成为有道 德有理性的文明人。
知识的来源: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理性(“知性”) 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与组织。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二)“道德人”的培育
教育上最大的问题:道德教育中既要注意让儿童自然而自由 的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管束与训导:管束带有强制性,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 动物冲动的支配;训导则是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地达到 “自律”,从而具备义务心、责任感、善良、自觉服从、诚实 等良好德行。
具体方式:提倡道德修养中的范例、格言、赏罚以及说理、 行动等。
(三)广义的体育
广义的体育是指除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包括:体育、管束和训 育。
巴西多在教育上的主要事业有:
著书 《对于学科与感化敬告志士仁人》、《序论》(《对于教育法敬告世之 父母》)、《初级读本》、 《教育方法手册》等。 1774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 100帧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 教科书。
泛爱学校的设立 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 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主义”一词就由此产生的。
1. “泛爱主意”一词在教育上是指广泛爱护儿童之意。
2. 泛爱主义的特质(在教育中): ➢理性主义,是其根本思想; ➢幸福主义,幸福即指“人类的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即为教育 的目的; ➢博爱主义,即为泛爱人类,在教育上则为爱护儿童的教育。
3. 泛爱学校于1774年12月正式开学,此后相继开办了比少类似的 学校,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地。
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 国语。
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则进一步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 的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 即使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为19世纪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德国大学成为欧洲最高学府,奠定了 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体育: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 训育: 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心理功能”的培 养; 主张游戏应与功课并重,以期和谐均衡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 女子也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负起延续种族、影响男性、 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管束: 婴儿的养育应由家长负责,这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但其他方面则 必须由公共教育来施行; 在学校中,儿童可以向教师学习课程和为人处事的生活准则,儿 童相互学习和竞争有助于其能力的发展; 公民的养成则更非公共教育莫属。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二、康德论教育
康德(I.Kant,1724~1804)出生于德国之哥
宇斯卜,以年代而言,正属18世纪的人物,但从 思想上而言,则不妨认为是19世纪迳直现代的人。 康德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且也是18世纪重要的 德国教育家。他毕业后就当看八年的家庭教师, 后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可谓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他采用巴西多的《教育方法手册》为教材,但多 加批注,表达了对教育的见解。这些内容后来由 他的学生整理出版,这就是《论教育》一书。康 德的教育思想除集中于《论教育》外,其他著作 也有涉及。他的教育思想除了他多年的教学实践 外,还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及泛爱学 校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康德对于后来教育的影响:
是影响海尔巴托的科学道德的教育学说 是影响于现代的批判的教育学 是与魏铿派的人格教育有关系 是对于现代的文化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 是对于实际教育上的影响
(三)文科ຫໍສະໝຸດ Baidu学的发展和实科教育的兴起
1. 文科中学的发展
文科中学相当于英国的文法中学和公学,是17、18世纪德 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1537年又斯图谟创办。
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拉丁学校主要主要是训练牧师。斯 图谟式的文科中学则尤重古典。
17、18世纪时,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 备教育和培养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官吏等)作 为重要任务。
2. 实科中学的兴起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弗兰克派开办了哈勒学园
1695年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后又设立科学学校。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经济学实科 学校。 3. 骑士学院 目的:为了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还面向上层贵族子弟设有 的。 这是当时德国教育异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 这类学校中也是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法律、军事、 工艺、建筑、机械等课程占很大比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 实质: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虽然17、18世纪的许多教育法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很很好地施行,但这些法令 毕竟表明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
(二)泛爱学校
巴西多(J.B.Basedow,1724~1790),德国汉堡人。
是影响很大的德国教育改革家。他提倡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 著述丰富。1770年,她在德绍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范性 的学校,命名为 泛爱学校。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四)现代大学的雏形
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首先出现的重要原因: 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 的涌现,培根、笛卡尔等人新思想的传播等 1694年,哈勒大学建立,是第一所新式大学 新式大学的特征: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 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 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在教育上康德强调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知识和道德成为有道 德有理性的文明人。
知识的来源:经验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理性(“知性”) 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与组织。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二)“道德人”的培育
教育上最大的问题:道德教育中既要注意让儿童自然而自由 的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管束与训导:管束带有强制性,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 动物冲动的支配;训导则是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地达到 “自律”,从而具备义务心、责任感、善良、自觉服从、诚实 等良好德行。
具体方式:提倡道德修养中的范例、格言、赏罚以及说理、 行动等。
(三)广义的体育
广义的体育是指除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包括:体育、管束和训 育。
巴西多在教育上的主要事业有:
著书 《对于学科与感化敬告志士仁人》、《序论》(《对于教育法敬告世之 父母》)、《初级读本》、 《教育方法手册》等。 1774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 100帧插图,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 教科书。
泛爱学校的设立 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 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主义”一词就由此产生的。
1. “泛爱主意”一词在教育上是指广泛爱护儿童之意。
2. 泛爱主义的特质(在教育中): ➢理性主义,是其根本思想; ➢幸福主义,幸福即指“人类的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即为教育 的目的; ➢博爱主义,即为泛爱人类,在教育上则为爱护儿童的教育。
3. 泛爱学校于1774年12月正式开学,此后相继开办了比少类似的 学校,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