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平台期的离子电流:
① Ik1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阻碍了平台期K+的外
流,使膜电位难以迅速复极化;
② 内向L型慢钙电流(ICa-L),去极化达-40mV时缓
慢激活,伴随时间延续,其内流减少; ③ 外向延迟整流钾流(Ik),去极化达-40mV时缓 慢激活,伴随复极化进程逐渐增强,复极化到50mV时缓慢失活;
③不同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和机制 不一致。
1.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1)0期去极化以快Na+通道为基础
2)复极化1、2、3、期与心室肌细胞一样,3期
复极化所达到的细胞内最低的电位水平称为最大 复极电位(maximail repolarization potential
MRP or MDP) 3)在MRP水平的基础上将引发4期自动去极化
心脏----动力器官
心脏----动力器官? 心肌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推动血液 循环
心肌收缩和舒张?
象骨骼肌一样,也是先产生兴奋,再通 过兴奋-收缩耦联引发的。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cardiac working cell)或非自律细 胞: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无自律性(心房肌和心室肌)
1. Ca2+内流减少
2. K+外流(IK)增加
由于P细胞膜上IK1通道较缺乏,故MRP的绝对 值比浦肯野氏细胞小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1. 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衰减
(最重要的离子基础);
2. Na+内流进行性增强(If );
3. T型Ca2+通道的激活,Ca2+内流( ICa-T ),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 快 Na+ 通 道 开 放 Na+ 再 生 性 内 流 去 极 化→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
当去极化电位至-50mV时→If 通道失活,自动去极化终止
小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递增性失活 K+递减性外流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Na+递增性内流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自我启动 Ca2+内流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
延续到心肌细胞的舒张期开始之后。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a
b
c
d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心室肌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 前,受到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 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 兴奋和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一次 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 张期。 为何在期前收缩之后会出现代偿间歇?
主要成分。同时钠背景电流和钠泵的生电性也 可影响RP
内向整流钾通道的性状:
该通道不具门控性,但其开放程度和离子电流 方向受膜电 K+外向电流 K+电流 位的影响
Em
阈电位(- 70mV) 转向电位(- 90mV) K+内向电流
当膜电位负于-90mV时(超极化),IK1 的K+
流呈直线向下的内向电流;当膜电位去极化时,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 Ca2+ 内 流 ↑ 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自我发展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 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快反应AP 慢反应AP
1期:Na+通道失活关闭,但在去极化过程中
(-30mV)一过性外向电流(Ito,5~10ms) 激活
(主要成分是K+),K+外流,导致膜快速复极化。
2期:平台期,是心肌动作电位时间较长的主
要原因(100ms~150ms),也是区别于骨骼肌细胞 的主要特征。这一期的特点是:
Ca2+的内流抵消K+外流 Ca2+通道:激活慢,失活也慢,开放(-40mV)时 间长称慢钙通道,可被Mn2+和异搏定阻断。
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0期开 始到3期复极化膜电位到-60mv这一段时间内,对 任何强度的刺激心肌都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包括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和局部反应期(local response period)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Na+ 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复活至备用是兴奋性 周期性变化的成因
体温调节
稳定内环境
机体防御
内分泌----心房钠尿肽、肾素、内
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
本章的主要内容
心脏生理(生物电、泵血功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P8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IK1 的 K+ 流没有按内向电流的斜率呈直线向上而
形成外向电流,而是趋向平坦,也就是向下移位
或内向移位,这就是内向整流(inwand rectification)现象,故Ik1通道被称为内向整流 钾通道,而IK1 钾流又称为内向整流钾流。 IK1不仅参与RP的形成,而且在快反应AP的3期 复极化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抢先占领
• 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 时,已被窦房结传来的冲动所激动而产生动作 电位,其自身的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
超速驱动压抑
当自律细胞受到高于它固有的自律频率的刺激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
动作电位 形成机制
⑴ 去极化过程(0期):有效刺激→心肌细胞 →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膜去极化→ 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再生性Na+内流 →Na+平衡电位.(1~2ms)
快
快Na+通道:-70mV激活,0mV左右失活,持续约1ms, 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 。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的水平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阈电位的水平
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Na+ 、 Ca2+通道)
关闭(备用)——激活门关、失活门开(-90mV)
复 活
激 失
活 活
—— 激活门开、失活门开(-70mV) —— 激活门开、失活门关(0mV)
3、兴奋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 :窦房结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的自动兴奋所形成
的心脏节律
潜在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
律组织并不表现它们自身的自律 性,只是起着传导兴奋的作用。
异位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 • 抢先占领 • 超速驱动压抑
第四章 血 液 循 环
(blood circulation)(1)
概
述
一、血液循环的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管道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 (静脉的辅助管道)
二、血液循环的功能:
物质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氧和二氧化碳、激素等。
该通道于4期自动去极化到-50mV时激活而开
放,此通道可被镍(NiCl2)阻断。
MRP或MDP
小结: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 期 末 K+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失 活 K+ 递 减 性 外 流 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 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Na+ 递 增 性 内 流 自我启动
①AP波形分5个期: ①AP波形分3个期: 0、1、2、3、4期 0、3、4期 ②电位幅度高 ②电位幅度低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③0期去极速度慢 ④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④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⑤具有快、慢通道 ⑤只有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⑥RP大:-85mv~-90mv ⑥RP和MRP小:-70mv ⑦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 ⑦MRP不稳定(自律细胞) MRP不稳定(自律细胞) RP稳定(慢反应非自律C) ⑧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⑧ICa-L阻断剂:Mn2+和异搏定 ICa-L阻断剂:Mn2+ 和异搏定 ICa-T阻断剂:Ni2+
自律细胞(rhythmic cardiac cell)或特殊传导
系统: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无收缩性(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 束和浦肯野纤维)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specialized conduction system)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
平衡
3期——K+外流(Ik和Ik1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Na+-Ca2+ 交换
体、Ca2+泵)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phase 4 spontaneous depolarization ) ①随时间而递增; ②自动去极化速 度较0期的慢;
④ 一过性钾外向电流(Ito);
⑤ 慢失活钠电流。
3期: 慢Ca2+通道失活,Ca2+内流终止。K+外流 (Ik) 进一步增加,使膜内电位向负的方向转化,
到3期末,膜内电位越负,内向整流钾通道开放
数量越多,外向的IK1电流越快,造成再生性复 极化,直到复极化完成,恢复到RP水平。
心室肌细胞AP时程中Ik1电流幅度的变化
4期: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但此时细胞 膜的离子主动转运(Na+-K+泵、Na+-Ca2+交换体、 Ca2+泵)仍在进行,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恢复到正 常水平,保证心肌的正常兴奋性。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Ik)和Ca2+(ICa-L)内流处于
2.心室肌 细胞的动 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去极化过程(0期—持续时间1~2ms )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90mv~+30mv)
复极过程(持续时间200~300ms)
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0mv)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0mv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1. 复极化达MRP时,外向K+电流逐渐衰减 2. 内向电流 If进行性增强,由于浦肯野细胞的MRP
大于P细胞,所以If强,成为主要的离子基础。
GNa GK
2.窦房结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与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相比 有以下特点: a.0期去极化幅度小(超射值为0~+15mV)、
快Na+通道的特点:该通道激活快、失活也快,开
放时间短,有电压依赖性,与神经细胞
和骨骼肌细胞的钠通道分属不同亚型
阻断剂:河豚毒(tetrodotoxin,TTX),但其敏感
性远低于脑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快反应细胞:以快Na+通道为0期去极化心肌细胞
快反应动作电位:快反应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
⑵ 复极化过程: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 电位值:- 90mV
• 形成机理:为静息时心室肌细胞膜上广泛存在 的“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nd rectifier K+ channel)”之一Ik1通道的开放,由此所产生的
Ik1电流而形成的K+的平衡电位,它构成了RP的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ty 自律性)
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
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衡量指标
频率
规则性
1、心肌的起搏点
自 律 性 依 次 降 低
100次/分 窦房结(正常起搏点)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50次/分
40次/分 25次/分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vity)
(一)心肌的兴奋性
定义?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衡量兴奋性的高低?
刺激阈值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时程长、速度慢;
b.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
c.最大复极电位(MRP-70mv)和阈电位(-40mv)
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
d.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细胞。
0期去极化机制:
1. 与Na+无关(无INa通道)
2. Ca2+内向电流( ICa-L ),激活比较缓慢,
故0期去极化速率较慢
3Biblioteka Baidu复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