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与对策(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与对策(下)
陈永沈彩文周法献石荣珺宋朝彝
3 抗震减灾与灾后重建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将“预防为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要牢记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亚美尼亚大地震的教训,认识我国地震的规律性特征,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抗震减灾的意识,切不可懈怠。要认识到,中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不可避免,中华民族将在抗灾减灾的实践中成长和崛起。
其次,要明确“预防为主”的内涵,并将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1)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活动断层探测研究工作,为避开断裂错动引起的破坏提供基础信息,为工程建设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领域科学合理地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基础环节。要继续严格执行《防震减灾法》和相关规范中对一般建设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技术要求,选择安全可靠的场地,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务必将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落到实处。
(2)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预防为主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宣传科学防灾理念,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3)科学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3.2 研究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
3.2.1 严格遵守《城市抗震设防规划标准》,进行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要在充分收集、利用地震地质环境与场地环境及工程勘察资料基础上,进行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划定潜在危险地段,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3.2.2 对重建的土地利用方案宜进行慎重选择
遭受大地震毁坏的城市或村镇的重建规划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即全部在原地重建,仅对土地利用作局部变更;部分在原地重建,部分外迁建设卫星城;废除原址,全部迁出,异地重建。根据国内外大地震震后重建经验,全部异地重建的事例由于投资大,重建时间长,居民就业、子女上学等存在更多困难等因素比较罕见。因此,一般只有在采取其它措施都无济于事时,才可考虑异地重建方案。
3.2.3 采取合理的交通系统应急规划措施
(1)将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在城市中可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是有很大区别的。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发生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做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时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常规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2)处理好城市交通生命线与土地利用开发的关系。要避免建筑损毁对交通生命线的威胁,又要使交通生命线与土地利用布局结合,便于救援与疏散组织,如对于交通生命线通道,要严格控制临街建筑的高度和抗震能力等。
(3)加强城市道路系统的生命线规划。在地震隐患地区,根据设防情况,首先尽量避免采
用在地震中易损毁设施作为交通生命线通道,并避免在生命线通道上建设大型高架、立交等易损毁设施;其次要研究不同等级道路系统关系,加强地面道路系统连通性,预先分析灾害中城市交通系统薄弱点或瓶颈分布,通过科学规划尽量消除瓶颈,提高交通生命线的可靠性。(4)加强城市出入口、指挥中心、医院、机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关键性救援设施的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3.2.4 重视城市公园、中小学和重要公共设施的抗震减灾功能
应当说我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根据日本经验,对城市公园、中小学和重要公共设施在抗震减灾中的功能还应做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1)城市公园在抗震中的功能是毫无疑义的,而且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空间层次的功能还有所变化,因此,建设多样化的公园是值得研究的。
(2)中小学的据点功能要加以重视。在日本阪神地震中,以中小学为主的教育设施,从灾害初期的避难场所并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救援基地,也是我们应当研究和借鉴的重要经验。(3)形成避难救援空间的网络。要以城市公园为主的各种开放空间,在确保避难通道的条件下,功能互补,形成多种组合的空间网络。目前,日本正在对此进行研究。
3.3 对高技术产业区的抗震减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技术产业区,尤其是位于地震频发区内的高技术产业区,建议编制抗震防灾规划。高技术产业区的震害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已为美国加州硅谷、日本九州硅岛、京都硅谷的建设经验所证实。我国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技术园区有许多是位于地震活动区内,如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及北大、清华科学园等10多个试验区、基地在内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闽东产业带、新亚--欧大陆桥开发带,均应制定相应的抗震减灾规划。
(2)充分重视高技术生产设施、流水线、机台、网络、芯片贮藏、各类产品及零部件、实验室及其设备用品的防震防灾防火防泄漏(环境污染物质)的防护研究,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
(3)编制规划时除了抗震为主以外,对地震防灾能起重要作用的地震保险应予特别重视。美国旧金山和北岭地震时,硅谷损失的1/3是由保险和再保险赔付的,对重建起了很大作用。另外保险公司因承担了风险而开发了快速评估高技术设施损失的计算软件和快速救灾技术,促进了震后的恢复重建。
(4)搜集信息,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目前需要系统搜集美、日、英、墨西哥等国家保护高技术产业免受地震破坏的信息,对其分析研究,参考其防震减灾的相关政策、技术、以及失误的教训等。
3.4 科学合理地开展建筑物的修复和重建
(1)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工程进行评估后,科学确定修复加固和重建的决策。
(2)在恢复重建中,对震损建筑物要根据其破坏程度、使用年限、加固成本等因素,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对待,尽可能进行加固修复,避免大量拆除重建造成浪费。(3)要重视对村镇民房在恢复重建中的抗震技术要求。有关部门可通过示范工程、简易图集等形式,引导农民在重建中考虑抗震设防的技术措施,建设符合抗震要求的安全住房。3.5 加强震后供水保障系统的研究,严防次生灾害蔓延
首先,我们要汲取美国的几点经验。
(1)地震次生火灾往往是最严重的次生灾害;
(2)地震次生火灾的控制不能依靠市政供水系统;
(3)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市区的天然水面;
(4)从长远看,建立移动供水系统是控制地震次生火灾的可靠方案。历次震例也表明,随